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
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76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76年全年任何時間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76年太平洋颶風季。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Remove ads
熱帶氣旋
1976年共有25個熱帶氣旋產生,包含14個颱風[1]。
PAGASA:Asiang
PAGASA:Biring
PAGASA:Konsing
PAGASA:Didang
PAGASA:Isang
PAGASA:Lusing
PAGASA:Maring
PAGASA:Nitang
PAGASA:Osang
PAGASA:Paring
PAGASA:Reming
PAGASA:Seniang
PAGASA:Toyang
- 香港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最接近當地時間:1976年9月17日凌晨1時至早上6時
- 最接近當地距離及方向:香港約130公里
- 澳門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東南風球
- 風暴中心與澳門之最近距離:澳門約90公里
PAGASA:Welpring
PAGASA:Yoning
PAGASA:Aring
PAGASA:Basiang
熱帶氣旋名單
|
|
|
|
由於在1980年前,中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會使用西太平洋的風暴名單命名,故本年在中太平洋形成的颶風凱蒂使用了以上的風暴名單。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