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83年—1985年衣索比亞饑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83年至1985年,在衣索比亞(含今日的厄利垂亞)發生了大範圍饑荒。此次饑荒是衣索比亞在20世紀最嚴重的一次饑荒,影響了約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1][2]死亡人數估計為30萬至120萬人,主要集中在衣索比亞北部省份。250 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40萬難民離開衣索比亞。近20萬兒童成為孤兒[3][4][5]。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5年4月11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4月11日) |
大饑荒被官方歸咎於乾旱,但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是氣候和戰爭共同的原因。美國國際開發署稱,「1984 年秋,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提格雷、沃洛和厄利垂亞,這些地區的道路和交通網絡極其有限。此外,這些地區長期發生反政府叛亂,安全局勢岌岌可危[3]。」據人權觀察和樂施會稱,饑荒部分是由政府的軍事政策造成的。超過一半的死亡率是由於侵犯人權的行為,導致饑荒到來的時間更為提前,以及影響更為嚴重。這個悲劇可以和之前20年間的叛亂及衣索比亞內戰一起成為一個整體[6][7][8]。
門格斯圖·海爾·馬里亞姆及其軍政府德爾格將衣索比亞三年大饑荒用作軍事策略來限制糧食供應,以打擊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游擊隊的叛亂,並以同樣手段在非叛亂地區 (針對提格雷省、韋洛省等地的人民) 進行「社會改造」。1983年起,北部四省的降雨量均創歷史新低。旱災及其引發的嚴重饑荒開始影響衣索比亞北部大部分地區。同樣明顯的是,政府無力提供救濟。北部地區農作物幾乎全部歉收,厄利垂亞及其周邊地區的戰亂阻礙了救援物資的通行,加劇了這一狀況。
Remove ads
參考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