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內戰
1974年战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衣索比亞內戰自1974年9月12日左翼軍人發動政變推翻海爾·塞拉西皇帝開始,一直延續到1991年霍查派領導的反對派聯盟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推翻門格斯圖獨裁政權[19]。戰爭直接或間接造成至少140萬人死亡。
衣索比亞內戰 | |||||||||
---|---|---|---|---|---|---|---|---|---|
非洲之角衝突及冷戰的一部分 | |||||||||
![]() 1991年在阿迪斯阿貝巴被遺棄的T-62坦克 | |||||||||
| |||||||||
參戰方 | |||||||||
![]() ![]() ![]() ![]() |
![]() ![]()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 ![]() | ||||||||
兵力 | |||||||||
![]() | |||||||||
傷亡與損失 | |||||||||
約400,000-579,000人死於暴力[15][16][17] 約1,000,000人死於飢荒[15][16][18] |
1975年3月,衣索比亞發生革命,皇帝被推翻。隨後,社會主義衣索比亞臨時軍政府(通稱「德爾格」)成立。海爾·馬里亞姆·門格斯圖逐漸掌握德爾格政權的實權,為鞏固權力,他在1975年至1977年大肆清洗政治異己,其中主要的對手是親華的共產主義政黨衣索比亞人民革命黨和親蘇的的共產主義政黨全衣索比亞社會主義運動,它們曾為推翻君主制做出很大貢獻。儘管德爾格政權也標榜尊崇馬克思主義,卻使用殘忍的手段鎮壓反對派(主要是原先的共產主義盟友),包括對成千上萬人進行死刑、暗殺、拷問和監禁。
與此同時,在1977年,德爾格政權遇到索馬利亞的入侵。當時索馬利亞的總統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希望吞併衣索比亞東部的索馬利亞人聚居區。衣索比亞軍隊在蘇聯和古巴的大力支持下,擊敗索馬利亞軍隊及其在衣索比亞境內的盟友西索馬利亞解放陣線。
在內戰時期,德爾格政權為履行其「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將曾經屬於地主的耕種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由於管理不善、腐敗以及對軍政府暴力統治的敵意,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在20世紀80年代,衣索比亞發生饑荒,將近700萬人死亡[20]。與此同時,海爾·馬里亞姆·門格斯圖先後組建衣索比亞勞動人民黨組織委員會和衣索比亞工人黨,試圖建立一套類似於蘇聯的政治體制,強化自己的統治地位。1987年,頒布新憲法,定國名為「衣索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1980年代中期,親阿爾巴尼亞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的領導人組建了奉行霍查主義路線的提格雷馬列主義聯盟,作為幕後領導組織)逐漸崛起,成為最主要的武裝反對派力量。

綠: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
深黃: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
橙:衣索比亞民主聯盟
深藍:衣索比亞人民民主運動
紫藍:阿法爾解放陣線
淺黃:衣索比亞人民革命黨
粉紅:奧羅莫解放陣線
紫:錫達馬解放陣線
蒼藍:索馬利亞阿波解放陣線
淺藍:西索馬利亞解放陣線、歐加登民族解放陣線
1988年3月,衣索比亞進入全面內戰狀態。
1989年初,以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為核心的政治軍事聯盟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成立,並與一直致力於爭取厄利垂亞獨立的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結盟。
1990年,失去蘇聯援助的門格斯圖政權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制度,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同年2月,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武裝占領馬薩瓦,完全切斷了政府軍在厄利垂亞的供應線,政府軍的士氣受到嚴重打擊[5][21]。
1991年5月24日,駐守阿斯馬拉的衣軍第2軍團10萬人向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投降[5];5月28日,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領導的武裝攻克首都阿迪斯阿貝巴[22],門格斯圖政權垮台,海爾·馬里亞姆·門格斯圖及3000名官員逃往國外,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成立衣索比亞過渡政府,霍查派領導人梅萊斯·澤納維任臨時總統,開始其長達21年的執政。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