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
第53屆美國總統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96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在1996年11月5日舉行的總統選舉,同時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及參議院33個議席也會進行改選以產生第105屆美國國會。
Remove ads
這次總統大選也是網際網路第一次被運用於競選活動中,雙方陣營都架設了宣傳用的官方網站,其他網路技術如電子郵件、電子佈告欄都廣泛地運用於宣傳。其中共和黨的杜爾陣營所架設官網至今仍可連結上[2]。
本屆選舉也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最後一次在美國南部贏得多個州份(之後的選舉要麼共和黨全贏、要麼民主黨只贏搖擺州和基本盤的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
Remove ads
選舉背景
經過了上任初期的混亂與1994年的中期選舉失敗,民主黨失去美國國會兩院長達四十年的控制權。
由於共和黨控制國會兩院,柯林頓政府決定去中間路線。柯林頓聘請了共和黨謀士大衛·葛根作為顧問,同時雇用了共和黨選舉策士迪克·莫里斯。莫里斯為柯林頓制定了一個「三角策略」(triangulation),即白宮採取一個在國會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立場,與兩黨議員都保持等距離。這個策略證明十分有效,隨著1996年大選的到來,柯林頓逐漸恢復中間派的名聲,政壇恢復穩定,經濟也恢復增長,美國國民大體對生活覺得滿意,柯林頓在競選連任過程中一路處於上風,他再次與高爾搭擋參選。
在共和黨方面,贏得提名的是堪薩斯州老牌參議員鮑勃·多爾。73歲高齡的多爾在年齡上處於劣勢,亦不能提出一個能吸引選民的議題。多爾倉促提出了17%齊頭稅率的政見,既顯得輕率,選民也對這種未經認真論證的政策抱持懷疑的態度。眼看著大勢將去,多爾放手一搏,辭去參議員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職位。這個策略短暫地鼓舞了共和黨的士氣,但是沒能挽救狂瀾於既倒。而副總統候選人傑克·肯普在年齡上也處於劣勢,也不能提出一個能吸引選民的議題。而1992年獨立候選人佩羅再次參選,使選舉備受關注。
代表民主黨的柯林頓及高爾最終以379對159的選舉人票數贏得連任。
Remove ads
選舉結果
Remove ads
注釋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