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
太平洋颶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是每年一度全球熱帶氣旋產生週期的一部分。東太平洋颶風季從2008年5月15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而中太平洋颶風季從2008年6月1日開始,至2008年11月30日結束。
Remove ads
颶風季預測
來源 | 日期 | 命名風暴 | 颶風 | 大型颶風 |
NOAA | 平均 | 15.3 | 8.8 | 4.2 |
NOAA | 2008年5月22日 | 11–16 | 5-8 | 1-3 |
實際數目 | 16 | 7 | 2 |
2008年5月22日,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NOAA)為大西洋、東太平洋及中太平洋颶風季發出預報,預計東太平洋的風暴活動會比正常程度為低,會被命名的風暴將有11至16個,當中會有5至8個成為颶風,並會有1至3個成為大型颶風。同時也預計中太平洋的風暴數量也會低於正常水平,會在該區形成或進入該區的熱帶氣旋僅三至四個。
熱帶氣旋
自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開始以來,本颱風季總共產生了17個熱帶氣旋,當中在東太平洋形成的有16個,中太平洋形成的有1個。
在5月28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哥斯大黎加沿岸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Alma。同日,它在萊昂登陸。5月30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6月27日,一熱帶低氣壓於科利馬州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Boris。7月1日,它增強為一颶風。同日,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第二天,它增強為一颶風。同日,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7月3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第二天,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6月27日,一熱帶低氣壓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端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Cristina。6月30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7月1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南下加利福尼亞州之東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Douglas。7月3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7月11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阿卡普爾科之東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Elida。7月14日,它增強為一颶風。7月18日,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第二天,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7月1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阿卡普爾科之東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Fausto。7月18日,它增強為一颶風。7月21日,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第二天,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7月21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阿卡普爾科之東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Genevieve。7月25日,它增強為一颶風。第二天,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7月27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8月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南下加利福尼亞州之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Hernan。8月8日,它增強為一颶風。第二天,它增強為一大型颶風。8月10日,它減弱為一颶風。第二天,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8月12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8月6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夏威夷之東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Kika。8月8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8月11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8月1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科利馬州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Iselle。8月15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第二天,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8月2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墨西哥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Julio。第二天,它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登陸。8月25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第二天,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9月2日,一熱帶風暴在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端之南形成並被命名為Karina。同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第二天,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9月6日,一熱帶風暴在科利馬州之西南形成並被命名為Lowell。9月10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第二天,它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登陸。同日,它在錫那羅亞州登陸。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10月1日,一熱帶低氣壓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端之西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Marie。10月3日,它增強為一颶風。第二天,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10月6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10月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阿卡普爾科之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Norbert。10月6日,它增強為一颶風。10月8日,它增強為一大型颶風。第二天,它減弱為一颶風。10月11日,它增強為一大型颶風。同日,它減弱為一颶風。同日,它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登陸。同日,它在錫那羅亞州登陸。第二天,它減弱為一熱帶風暴。同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10月8日,一熱帶低氣壓於聖薩爾瓦多之西南形成。第二天,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Odile。10月12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在11月2日,一熱帶低氣壓於下加利福尼亞半島南端之南形成。同日,它增強為一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Polo。11月4日,它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同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其他熱帶氣旋
除了被國家颶風中心和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命名的熱帶氣旋外,還有一些沒被命名的熱帶低氣壓。以下列出那些熱帶氣旋的資料。
在7月5日,一熱帶低氣壓於阿卡普爾科之東南形成。第二天,它在Lazaro Cadenas登陸。7月7日,國家颶風中心為它發出最後報告。
風暴時間表

風暴命名
2008年於太平洋東北部形成的風暴將使用以下名稱,其清單與2002年颶風季大致一樣,不過 Karina 取代了2002年使用的 Kenna。另在中太平洋形成的風暴會使用另一組名稱。
|
|
|
中太平洋颶風的名字共有四組,與其他命名系統不同的是,由於該區風暴數量稀少,這些清單並非每年度作替換,而是當一組名稱用罊,才使用另一組名稱。現時使用中的名稱如下:
|
2009年4月22日,世界氣象組織將「阿爾瑪」從東北太平洋風暴名單中退役,並以「阿曼達」(Amanda)替換。
颶風季影響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2008年太平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低氣壓或是東風波時期,損失數額單位為2008年美元。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 ||||||
TD | TS | C1 | C2 | C3 | C4 | C5 |
內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