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

大西洋颶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
Remove ads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繼1994年以來第一個沒有大型颶風形成的大西洋颶風季[注 1],也是繼1968年以來首次沒有任何風暴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強度。熱帶風暴安德烈亞是全季首場風暴,於6月5日形成,最後一個氣旋則是場沒有命名的副熱帶風暴,於12月7日消散。全年只有颶風英格麗德和溫貝托達到颶風強度,是繼1982年以來最少的。

快速預覽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 氣旋季長度 ...

這年颶風季造成的影響很小,雖有15個熱帶氣旋形成,但大部分不是強度很低,就是一直在海上活動。熱帶風暴安德烈亞是該颶風季唯一登陸美國的風暴,從佛羅里達州登上美國東岸,導致4人遇難。7月上旬,熱帶風暴尚塔爾從背風群島經過,造成1人喪生,但總體破壞程度很輕。熱帶風暴多利安、艾琳以及颶風溫貝托只給維德角群島帶去了狂風天氣。墨西哥是本季受災最嚴重的國家,颶風英格麗德、第八號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貝瑞和熱帶風暴費爾南德均在該國登陸,其中僅英格麗德就造成至少23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5億美元。10月上旬,熱帶風暴凱倫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中部產生降雨和陣風。

所有的主流天氣預報機構都預測這季的活躍程度會高於平均水平[注 2],之後又都在8月上旬將預測數值調低,但事實證明,即便是調整後的數據也仍然過高。這年大西洋熱帶天氣活動程度低主要是因為冬季春季溫鹽環流的大幅減弱,減弱程度出人意料。這導致大西洋上空春季天氣模式的延長,加上強烈的垂直風切、中層濕氣,以及較為穩定的大氣活動共同影響,導致熱帶氣旋的發展受到壓制。

Remove ads

季節預報

對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熱帶活動的預測
來源 日期 命名
風暴數
颶風數 大型
颶風數
來源
平均(1981至2010年) 12.1 6.4 2.7 [3]
有紀錄以來最活躍 28 15 8 [4]
有紀錄以來最不活躍 4 2 0 [4]
–––––––––––––––––––––––––––––––––––––––––––––––––––––––
TSR 2012年12月5日 15 8 3 [5]
TSR 2013年4月5日 15 8 3 [6]
WSI/TWC 2013年4月8日 16 9 5 [7]
CSU 2013年4月10日 18 9 4 [8]
NCSU 2013年4月15日 13–17 7–10 3–6 [9]
UKMO 2013年5月15日 14* 9* 不可用 [10]
NOAA 2013年5月23日 13–20 7–11 3–6 [11]
FSU COAPS 2013年5月30日 12–17 5–10 不可用 [12]
CSU 2013年6月3日 18 9 4 [13]
TSR 2013年6月4日 16 8 4 [14]
TSR 2013年7月5日 15 7 3 [15]
CSU 2013年8月2日 18 8 3 [16]
NOAA 2013年8月8日 13–19 6–9 3–5 [17]
–––––––––––––––––––––––––––––––––––––––––––––––––––––––
實際情況
13 2 0
* 只預計6至11月的數值

每年颶風季開始前及其期間,多個全國性氣象服務組織、科研機構以及颶風專家都會發布颶風活動預測。這其中包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英國氣象局、熱帶風暴風險(Tropical Storm Risk,簡稱TSR)以及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威廉·M·格雷博士、菲利普·克羅茲巴赫(Philip J. Klotzbach)及其同僚。如果出現可能影響結果的顯著因素,預報還會在數周到數月範圍內做出多次調整,以求確定每年形成熱帶風暴、颶風和大型颶風的數量。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和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記錄,1981至2010年間,每個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12場熱帶風暴,其中6場會增強為颶風,3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氣旋能量指數約為66到103之間[3][18]。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通常會根據累積氣旋能量指數來判斷颶風季的活躍程度是高於、等於或低於平均水平,偶爾也會預報熱帶風暴、颶風和大型颶風的數量[3]

Remove ads

季前預報

多個機構認為,由於信風速度比平均程度慢、海面溫度高於正常數值、風切異常之少、並且在颶風季活動進入高峰時期前聖嬰現象發展的可能性很小,本季的活躍程度將高於平均水平[5][8]。2012年12月5日,倫敦大學學院一個由保險、風險管理和季節性氣候專家組成的公共聯盟組織「熱帶風暴風險」發布擴展範圍預報。該組織在報告中預計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會形成15.4場(±4.3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7.7場(±2.9場)會達到颶風強度,3.4場(±1.6場)會達到大型颶風標準,累計氣旋能量指數為134。雖然沒有對全季登陸的風暴數量做出預測,但該組織在報告中認為,登陸風暴的累計氣旋能量指數也將高於平均水平[5]。4個月後的4月5日,熱帶風暴風險發布了更新的預報,仍然認為颶風季活動性會高於平均值,形成15.2場(±4.1)命名風暴,7.5場(±2.8)颶風和3.4場(±1.6)大型颶風,累計氣旋能量指數131,登陸風暴氣旋能量指數仍然高於正常水平[6]

4月8日,氣象服務國際(Weather Services International,簡稱WSI)發布針對颶風季的首份預報,預計會形成16場命名風暴,其中9場達到颶風強度,5場成為大型颶風[7]。4月10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發布針對本季的首份預報,認為颶風季可能會極其活躍,形成18場命名風暴,其中9場成為颶風,4場大型颶風,累計氣旋能量指數達165。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美國東岸的可能性都遠高於平均值[8]。5月15日,英國氣象局預計這年6到11月間會形成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並且這個數字在10到18之間的可能性有70%;颶風數量也會有9場,這個數字在4到14間的機率同樣是70%;累計氣旋能量指數為130,有70%的可能性這個數字會在76到184之間[10]。2013年5月23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首份季節展望,認為命名風暴數量在13到20之間的機率有70%,其中7到11場會成為颶風,3到6場會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這些數值均高於每年形成12場命名風暴,6場颶風和3場大型颶風的平均值[11]。5月30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海洋大氣預測研究中心(簡稱FSU COAPS)發布針對本季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預報。預計會形成12到17場命名風暴,其中5到10場會進一步增強成颶風,但沒有預計大型颶風數量;此外,該機構還預計累計氣旋能量指數為135[12]

Remove ads

季中展望

6月,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熱帶風暴風險再次發布預報,其內容與季前預報類似,認為大西洋海面溫度高於平均值、同時缺少聖嬰現象的影響,所以颶風季的活躍程度會高於平均水平[13][14]。但到了7月和8月,兩個機構都調低了預測數值,因為海面溫度已經低於平均值,同時風切也要高於平均值[15][16]。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在最後一份展望中降低了預測數值,但報告中仍然認為西非的天氣會比正常情況下更潮濕,同時海面溫度也將高於平均值[17]。6月3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發布首份季中預報,報告中認為季節活動性仍然遠高於平均水平,命名風暴數仍有18場,颶風9場,大型颶風4場,累計氣旋能量指數165,並且美國任何一段海岸線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侵襲的可能性高達72%,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美國東岸和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的可能性分別為48%和47%[13]。次日,熱帶風暴風險又發布了針對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三份預報,認為命名風暴數為16,颶風數為8,大型颶風數為4,累計氣旋能量指數134,這些數值比19502012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的平均值要高約30%;熱帶風暴風險還認為,登陸風暴的累計氣旋能量指數高於平均水平的可能性有65%[14]。一個月後,熱帶風暴風險將預測數值調低至15場命名風暴,7場颶風和3場大型颶風[15]。8月2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再次更新預報,小幅降低了風暴數量,但仍認為大型颶風登陸美國和加勒比地區的可能性高於平均水平[16]。8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了針對本季的第二份、也是最後一份展望,預計會形成13到19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6到9場會發展成颶風,3到5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這些數字與該機構5月的展望相比都有小幅調低[17]

季後回顧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一共形成了14場熱帶風暴,其中只有2場成為颶風並且沒有大型颶風[19],這些數字都遠低於之前的預報。邁阿密大學的布萊恩·麥克諾爾迪(Brian McNoldy)指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不應該早早停止發布季節預報,原因包括颶風季的可變性,以及增補性氣候數據對季節性預報的價值。麥爾諾爾迪還進一步指出,對颶風季的預報「促使我們更好地了解大氣的工作原理」[20]。11月29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菲利普·克羅茲巴赫博士表示,他和格雷博士「已經做了30年的這類預報,這可能是我們錯得最離譜的一次」[21]。他們的研究課題已經在6月失去了一家保險公司的贊助,這次颶風季的預測結果更讓研究小組失去了更多的贊助[22]。不過,格雷和克羅茲巴赫博士還是得以繼續為2014年大西洋颶風季發布預報[23]

季節總結

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於2013年6月1日正式開始[12],共計形成了14個熱帶氣旋和1個副熱帶氣旋。有14個氣旋達到熱帶風暴標準[19],這一數值高於平均水平,但是全年卻只形成兩場颶風,是繼1982年來最少的一次,2013年也因此刷新了只有兩場颶風的大西洋颶風季中活躍程度的最高紀錄。全季沒有風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這也是繼1994年以來的第一次。這樣,美國沒有大型颶風登陸的年份延長到了8年,上一次登陸的大型颶風是2005年颶風威瑪。此外,本季甚至沒有任何一場颶風超出一級颶風強度,這是繼1968年來的第一次。颶風季期間,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和美國空軍後備隊一共在大西洋盆地上空執行了45次偵察任務,總計持續435小時,這也是繼1966年以來飛行時數最少的一年,並且有可能比之前的年份還要少[24]。全季共有1場颶風和3場熱帶風暴登陸,一共造成47人死亡,損失數額達15.1億美元[25][26][27][28][29]。熱帶風暴尚塔爾也造成了破壞和人員傷亡,但沒有直接襲擊陸地[28]。12月7日,最後一場風暴消散[19],這時距颶風季正式結束的11月30日已經過了一星期[12]

2013年初,大西洋的溫鹽環流有大幅減弱,是繼美國國家氣象局下屬的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和美國科學基金會贊助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開始聯合進行地球大氣再分析以來減弱幅度最大的一次,這也是全年大西洋熱帶天氣活動低迷的主要原因。造成這一減弱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海水鹽度降低、北大西洋深水形成量減少等。海洋和大氣環流得以在副熱帶大西洋增強,令寒冷的空氣和海水得以向南平流,這導致北大西洋部分海域的海面溫度顯著降低,使大西洋上空延續春季的天氣模式,還帶有強烈的垂直風切、中層濕氣,以及較為穩定的大氣活動。溫鹽環流的減弱還使下層信風略有增強,這又伴隨著上層緯向風和垂直風切的增長,以及熱帶輻合帶的環境氣壓更高,下層大規模風場輻合和降雨減少,並降低中層大氣的潮濕程度。這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壓制了全年熱帶天氣活動的發展。[30]

6月上旬,大西洋就開始有熱帶氣旋形成,熱帶風暴安德烈亞於6月5日在墨西哥灣形成。12天後,熱帶風暴貝瑞加勒比海西北部形成。7月形成了兩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分別是熱帶風暴尚塔爾和多利安。8月也形成了兩場熱帶風暴,分別是艾琳和費爾南德。9月形成了四個熱帶氣旋,其中三個強化為熱帶風暴,兩個達到颶風強度。颶風溫貝托於9月11日達到每小時150公里的最大持續風速,是全季最強的氣旋,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屬一級颶風標準。[19]另一場颶風英格麗德雖在強度上略有不及,但卻是本季造成人員傷亡和破壞最慘重的風暴[24]。10月,颶風季活躍程度開始回落,只發展出凱倫和羅倫佐兩場熱帶風暴。接下來大西洋盆地沉寂了近一個月,直到11月18日熱帶風暴梅利莎在大西洋東部上空形成,是11月僅有的熱帶氣旋。12月5日,亞速爾群島以南洋面發展出一場副熱帶風暴,蜿蜒行進兩天後於12月7日退化成殘留低氣壓區,這是本颶風季的最後一場風暴,但在操作上並沒有獲得命名。[19]

Remove ads

氣旋能量指數

由於颶風季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是強度相對較弱的熱帶風暴,因此其活躍程度也就通過相對較低的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反映出來,只有36[31],遠低於1981到2010年間的平均值92[23],是繼1994年以來最低的一年。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此外,副熱帶氣旋和熱帶低氣壓的這一數據都不會計入累計數[32]。通常情況下,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會在颶風季結束後重新檢視數據,製作每場風暴的最終報告。這些修訂有可能讓氣旋能量指數出現上升或下降[31]

系統

熱帶風暴安德烈亞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6月5日,墨西哥灣東部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安德烈亞」(Andrea)。氣旋起初朝北北東方向前進,之後轉向東北,雖然受到強烈風切和大量乾燥空氣的不利影響,但仍然得以強化,於6月6日達到風速每小時100公里強度,在熱帶風暴標準中已屬較強水平。幾小時後,安德烈亞略有減弱並從佛羅里達州泰勒縣的史坦哈奇(Steinhatchee)附近登陸。風暴在穿越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期間逐漸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於6月7日在南卡羅來納州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其殘留繼續沿美國東岸移動,直至6月10日被緬因州近海的另一個溫帶天氣系統吸收。[25]

安德烈亞的前身天氣系統在尤卡坦半島產生了近300毫米降雨。風暴在古巴引發洪災,迫使上千人逃離家園,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比那爾德里奧省的一條河流沿岸[33]。氣旋還在該國催生出5場龍捲風[25],其中一場對三戶民房構成破壞[33]。氣旋給佛羅里達州部分地區帶去豪雨,引發局部洪災,還催生出10場龍捲風[25],其中造成破壞最嚴重的一場在棕櫚灘縣著陸,颳倒了一些樹木,中斷多條供電線纜,導致多套房屋的屋頂嚴重受損,還有一人受傷[34]。南卡羅來納州有一位衝浪者失蹤,據推定已經溺亡[25]。安德烈亞的殘留在北卡羅來納州催生出一場龍捲風,但造成的破壞很小。此外,美國東北部據報道也出現了洪災[34]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因天氣方面原因出現多起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5]。風暴殘留給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帶去陣風,導致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克有數千人失去供電[35]

Remove ads

熱帶風暴貝瑞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6月8日,一股東風波[注 3]離開西非海岸進入大西洋。系統向西移動,於6月16日在加勒比海西南部上空發展出一片低氣壓區。低氣壓接下來經過宏都拉斯[27],在當地產生豪雨,引發的洪災令60套民宅受損,有300人受到影響[37]。低氣壓之後再次進入加勒比海,於協調世界時6月17日在猴河鎮(Monkey River Town)以東約95公里海域發展成熱帶低氣壓,再於約10小時後從比格克里克港(Big Creek)附近登陸[27]。宏都拉斯在24小時內的降雨量達到約250毫米,多條河流因此泛濫;部分地區的涵洞被洪水沖毀,河流沿岸有至少54人只能遷居避難所[38]薩爾瓦多因洪災和閃電各造成一人喪生[27]

氣旋在陸地上行進期間風速逐漸降低,但環流卻變得更加層次分明。6月19日清晨,低氣壓進入坎佩切灣,並因海面溫度較高開始增強。UTC中午12點左右,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貝瑞」(Barry)。約12小時後,氣旋達到風力時速75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UTC6月20日上午11點15分,貝瑞以同樣強度從韋拉克魯斯附近登陸,然後開始迅速減弱,於6月21日清晨退化成殘留低氣壓。[27]墨西哥尤卡坦州的陣風時速有77公里,加上豪雨共同影響,有許多樹木倒塌,多條輸電線纜中斷[39]。閃電擊中發電站後引發火災,導致超過2.6萬居民家中停電[40]。墨西哥共有4人溺斃[27]

熱帶風暴尚塔爾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7月4日,一股大規模東風波離開西非海岸進入大西洋。由於受副熱帶高壓脊的影響,系統快速向西移動。散射儀的數據表明系統中有閉合環流形成,確認氣旋於UTC7月7日中午12點在巴貝多東南東方向約2010公里洋面發展成熱帶風暴並因此獲名「尚塔爾」(Chantal)。風暴迅速向西北西方向前進,其移動速度之快創下衛星時代熱帶氣旋在熱帶海域的新紀錄。系統逐漸逼近小安的列斯群島,其組織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因風切而變得混亂,但又在UTC7月9日中午12點達到持續風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此後不久,風暴穿越小安的列斯群島,並在加勒比海繼續弱化。到7月10日晚,尚塔爾已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以南海域消退成東風波。[41]

風暴在小安的列斯群島產生豪雨,多明尼加共和國出現多場土石流,島上紀錄下的陣風時速達到77公里,刮掉了多套房屋的屋頂,還造成停電[41]馬提尼克受到狂風摧殘,法蘭西堡的陣風時速達122公里。許多樹木倒在公路和輸電線纜上,導致約3.3萬戶家庭失去供電[42]。小安的列斯群島其他地區受到的破壞很小,並且沒有報道出現人員喪生[41]波多黎各的持續風速一直低於熱帶風暴強度,但位於瓜亞馬的一個氣象站在7月9日晚記錄下了時速82公里的陣風。大風扳倒了樹木,導致電力線路中斷,多條道路封閉。伊斯帕尼奧拉島因豪雨引發洪災,但由於氣旋移動速度很快,因此受災程度沒有出現進一步加劇[43]。多明尼加共和國有一位消防員在試圖清理堵塞的風暴排水系統時被洪災捲走而遇難[41]。尚塔爾的殘留濕氣與佛羅里達州東北部上空的一片發生相互作用,產生了大範圍的雷暴,局部地區出現豪雨和陣風[44]。風暴一共造成了不到1000萬美元的損失[28]

Remove ads

熱帶風暴多利安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7月22日清晨,一股東風波及其關聯的低氣壓區離開非洲西海岸。根據衛星數據[45],東風波於UTC7月23日下午18點在維德角群島以南約280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低氣壓,並於UTC次日早上6點進一步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多利安」(Dorian)。氣旋迅速向西北西方向移動,行經海域水溫較高,風切也很少,並因此於7月25日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的最高強度。但由於接下來有乾燥的中層空氣侵入,並且海面溫度也出現下降,風暴開始減弱。[46]

7月27日晚,系統中已經沒有閉合下層環流存在,多利安進一步退化成開放式的低壓槽。殘留繼續向西北西方向移動,到8月1日時又因到達一個高壓脊的西部延長段而轉向北上。雖然仍然存在不利於發展的風切,佛羅里達州東岸近海還是有一片廣闊的低氣壓區形成,並且結構還在持續改善。UTC8月2日下午18點,對流已經充分組織起來,系統重新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但是,強烈的北向風切致使低氣壓在約24小時後就在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東南方向退化成殘留低氣壓。8月4日,殘留低氣壓被北卡羅來納州近海的一個低壓槽吸收。[46]

Remove ads

熱帶風暴艾琳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15日,一股東風波伴隨著一片畸形表面低氣壓中心離開西非海岸,其中還伴有範圍廣闊但雜亂無章的降雨和雷暴。東風波沿其北面一個高壓脊的南部邊緣移動,並在這一期間快速組織,其環流也變得更層次分明,到8月15日清晨已獲歸類成熱帶低氣壓。低氣壓位於維德角培亞以南約110公里海域,群島最南面的多個島嶼因此收到了熱帶風暴警告。中心上空有深層對流繼續發展,低氣壓在形成6小時後就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艾琳」(Erin)。但是,乾燥空氣迅速夾帶到環流之中,對流也相應減弱。[47]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曾於8月16日將艾琳短暫降級為熱帶低氣壓,但在風暴過後重新分析表明氣旋當天保持在熱帶風暴強度。8月17日清晨,「英國小天鵝號」(British Cygnet)輪船測得每小時71公里的風速,估計系統這時達到了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最低氣壓1006毫巴(百帕,29.7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風暴這時因經過高壓脊的薄弱環節而臨時向西北轉向。8月17日晚,逐漸增多的風切令艾琳明顯弱化,對流也與中心分離。次日,氣旋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和西非海岸之間的中途海域退化成殘留低氣壓。系統殘留繼續沿下層信風西進,於8月20日清晨轉變成開放式的低壓槽,並在數天後消散。[47]

熱帶風暴費爾南德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10日和13日各有一股東風波離開西非海岸進入大西洋,其中後一股將催生出熱帶風暴艾琳。兩股東風波向西行進,均進入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的一片擾動天氣區域,系統在穿越加勒比海期間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於8月25日進入坎佩切灣。UTC當天中午12點左右,韋拉克魯斯州夸察夸爾科斯北北東方向約64公里海域形成了熱帶低氣壓。6小時後,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費爾南德」(Fernand)。8月26日凌晨,氣旋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95公里的最高強度,於UTC凌晨4點45分以此強度在韋拉克魯斯州東部沿海登陸。8月26日晚,費爾南德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在數小時後消散。[48]

8月25日,墨西哥從韋拉克魯斯向北到坦皮科之間的墨西哥灣沿岸地區都收到了熱帶風暴警告。8月26日清晨,韋拉克魯斯州瑙特拉(Nautla)以北的警告予以取消,並且所有地區的警告都在費爾南德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後中止[48]墨西哥海軍為韋拉克魯斯州提供協助,幫助居民快速有效地從家園撤離。全州所有的教育機構在風暴經過期間全部停課[49]。韋拉克魯斯州是墨西哥受災最重的州,有13人因山崩遇難,其中耶庫阿特拉鎮Yecuatla)9人,圖斯潘3人,阿茲特蘭(Atzalán)1人[50]。豪雨導致韋拉克魯斯市多條道路被淹,倒塌的樹木還導致停電[51]博卡德爾里奧有居民被洪水困在購物商場。韋拉克魯斯州有19個受到破壞,其中大部分位於該州北部和中部[49]。風暴令457套民居受損,4條河流泛濫。瓦哈卡州有一名男子被暴漲的河水捲走而遇難。風暴過後,韋拉克魯斯州州長哈維爾·杜阿爾特(Javier Duarte)宣布92個市進入緊急狀態,讓遭受損失的農民可以獲得援助[52]

熱帶風暴加布里埃爾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下旬,一股東風波伴隨著廣闊的低氣壓區離開西非海岸,並在到達波多黎各以南時與另一股東風波合併,令系統中的深層對流得以強化。9月4日晚,波多黎各南南東方向約185公里海域發展出熱帶低氣壓[53]。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操作上於9月5日清晨把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加布里埃爾」(Gabrielle)為其命名[54]。但之後的重新分析表明,氣旋在加勒比海期間一直沒有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低氣壓向西北西方向移動,於9月5日晚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最東端附近失去閉合環流[53]。這股擾動天氣在48小時裡給波多黎各部分地區帶去了150到200毫米降雨[55]。波多黎各184號高速公路上的一座小橋因土石流而出現部分脫離。聖克洛伊島出現輕度街道洪災,還有一些樹木倒塌[56]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繼續監控系統殘留[57]。到了9月9日,風切開始減少,系統於9月10日清晨重新發展成熱帶低氣壓。6小時後,低氣壓向北移動並增強成熱帶風暴,於UTC9月10日中午12點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1003毫巴(百帕,29.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風暴於9月11日清晨在百慕達哈密爾頓以東約40公里洋面掠過,島上有許多樹枝被大風颳斷,還造成基礎設施輕度受損,導致小範圍停電。9月12日,加布里埃爾的強度出現波動,最終在百慕達和鱈魚角之間的中途海域因風切而消亡。[53]

第八號熱帶低氣壓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8月23日,一股東風波離開西非海岸向西行進,進入加勒比海中部後,東風波的結構變得越來越混亂。9月1日,系統中的對流有所增長,東風波於次日進入加勒比海西部。到達坎佩切灣後,系統於9月5日發展出關聯的廣闊低氣壓區。UTC9月6日中午12點,深層對流已有所增加,系統在坦皮科東北東方向約50公里海域發展成熱帶低氣壓。氣旋接下來因受反氣旋的影響向西南西方向移動。[58]

UTC9月6日下午18點,低氣壓在坦皮科附近登陸。到達陸地上空後,系統迅速消亡,到UTC9月7日早上6點時已降解成殘留低氣壓,最終在6小時後消散。[58]塔毛利帕斯州和韋拉克魯斯州普降豪雨並在多地引發洪災,這些地區剛剛在兩周前遭受到熱帶風暴費爾南多的摧殘。受災最嚴重的韋拉克魯斯有數以百計的民房被淹[59]墨西哥城的降雨量創下新紀錄,每小時高達84毫米,引發嚴重洪災。大量街道被淹,交通因此陷入癱瘓,促使救災部門展開水上救援。估計有兩萬套民居受到洪水破壞,官員在該地區開設了四個避難所[60]

颶風溫貝托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7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於次日催生出一片低氣壓區。UTC9月8日下午18點,塞內加爾達喀爾西南西方向約360公里洋面發展出熱帶低氣壓。低氣壓穩步西進,於9月9日清晨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溫貝托」(Humberto)。雖然受到中等強度風切的不利影響,氣旋仍因空氣潮濕且海面溫度較高而在途經維德角以南海域期間繼續強化。[61]風暴給維德角帶去狂風,群島西南部多個島嶼的陣風時速超過55公里,颳倒了許多樹木。許多地區因豪雨引發洪災,沖毀多條道路的同時也令許多民房受損。海上的「鹿特丹號」(Rotterdam)貨輪及其6名船員在遇上3到5米大浪後失蹤[62]。該船最終到達了聖多美普林西比,但該國港口機構和海岸警備隊沒有允許船隻進入[63]。9月10日晚,風暴因受到中大西洋一片逐漸發展的中層低壓槽影響而轉向西北,並在這一過程中停止增強[61]

UTC9月11日中午12點,溫貝托在轉向北上的過程中成為本季首場颶風,並在約6小時後達到風力時速150公里的最高強度。到了9月12日,由於風切增多、海面溫度下降、以及大氣趨於穩定的共同影響,颶風開始減弱。UTC次日中午12點左右,氣旋強度降至熱帶風暴標準,並在亞速爾表面高壓以南的下層氣流影響下轉向西北西。9月14日清晨,風暴退化成殘留低氣壓,但當天晚些時候又開始有深層對流重新發展出來。UTC9月15日凌晨0點,低氣壓在亞速爾群島蓬塔德爾加達西南方向約1760公里海域重新增強成熱帶風暴。一個逐漸逼近的中到上層氣旋開始與溫貝托結合,風暴因此於9月16日晚到9月17日清晨開始降低移動速度。溫貝托的下層環流在另一氣旋正下方垂直堆疊,系統於9月17日轉變成副熱帶風暴。次日清晨,溫貝托在蓬塔德爾加達以南約1800公里海域弱化成副熱帶低氣壓。副熱帶低氣壓繼續向北北西方向進行,最終退化成低壓槽後不久被冷鋒吸收。[61]

颶風英格麗德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12日清晨,一股東風波在坎佩切灣催生出低氣壓區。幾小時後,韋拉克魯斯市東南東方向約280公里洋面發展出熱帶低氣壓。系統起初因弱轉向氣流影響移動緩慢,於9月13日中午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英格麗德」(Ingrid)。風暴起初向西逼近韋拉克魯斯,之後轉向東北遠離海岸。由於外界環境有利,氣旋於9月14日成為本季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颶風,並在次日達到風力時速140公里的最高強度。隨後,加劇的風切侵蝕了英格麗德的對流。由於所處位置正好在墨西哥東部上空的低壓槽和美國東南部上空的高壓脊之間,颶風大幅向西北轉向,之後又轉向西。9月16日,風暴以強烈熱帶風暴強度從墨西哥東北部的塔毛利帕斯州拉佩斯卡(La Pesca)以南不遠處登陸。9月17日清晨,氣旋減弱成熱帶低氣壓,並在之後不久退化成低氣壓區。[64]

墨西哥太平洋海岸在英格麗德來襲前不久剛剛受到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颶風曼紐爾侵襲,這是該國自1958年以來首次在24小時內出現兩次熱帶氣旋登陸[65]。兩場颶風一共影響了該國三分之二的地區,奪走192人的生命,損失高達750億墨西哥比索(相當於2013年的57億美元)[29]。雖然這其中曼紐爾占了大頭,但英格麗德仍然直接造成至少23人死亡,經濟損失200億墨西哥比索(相當於2013年的15億美元)[64][29]。兩場風暴總計降下的雨水高達1600億立方米,相當於墨西哥所有水庫的容積總和[66]。英格麗德在韋拉克魯斯州圖斯潘的降雨量最高,達511毫米[64]。降雨導致大範圍洪災,至少1.4萬套房屋、數以百計的道路和橋梁因此受損[65]。風暴登陸的塔毛利帕斯州因降雨導致農作物受損、多條河流泛濫[67]。風暴的影響蔓延到了德克薩斯州南部,產生高漲的海潮,並在部分地點引發洪災[64]。受到英格麗德的肆虐後,墨西哥政府宣布多個市進入緊急狀態[65]。救災部門向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發放食物和其它物資[68][69],但塔毛利帕斯州居民仍然不得不依賴當地海灣卡特爾的援助[70]

熱帶風暴傑利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24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並因受到中到上層低氣壓區的影響而出現分裂,其中偏南面的部分於10月12日在東太平洋催生出熱帶風暴奧克塔夫;而偏北的部分則正如散射計所測數據表明的那樣向北北西方向移動,於9月28日清晨轉變成低氣壓區。對流的結構逐漸改善,9月29日清晨,背風群島東北東方向約1460公里洋面發展出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東北方向移動,起初因存在乾燥的中層空氣而難以增強。[71]

9月30日清晨,低氣壓在轉向東進的過程中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傑利」(Jerry),並在不久後發展出旺盛的深層對流,促使風暴進一步增強。UTC10月1日凌晨0點,氣旋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最低氣壓1005毫巴(百帕,29.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不過,傑利很快就遭強烈的風切削弱。10月1日晚,一個阻斷式的高壓脊令風暴短暫停止向東北方向移動,但氣旋次日就得以繼續向該方向前進。10月3日晚,風暴失去了所有深層對流,在中部亞速爾群島的西南方向約124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持續了數天後,於10月6日被更大規模的溫帶低氣壓吸收。[71]

熱帶風暴凱倫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9月16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進入大西洋。起初系統沒有得到顯著發展,於9月27日到達西加勒比海。這時東風波接觸到上層低壓槽,開始發展出深層對流。9月28日,牙買加東南方向海域形成廣闊的低氣壓區。根據地面觀測數據,估計系統於10月3日清晨在尤卡坦半島最西北端附近升級成了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凱倫」(Karen)。雖然雲層模式不斷惡化,但凱倫還是在當天晚些時候增強並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10月4日清晨,風切和乾燥空氣導致風暴開始減弱。這一天裡深層對流只有過零星爆發。氣旋圍繞一個下到中層高壓脊向西北方向移動,期間速度不斷變化。10月6日清晨,凱倫弱化成熱帶低氣壓,並在數小時後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分解成開放式低壓槽。[72]

風暴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構成威脅,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凱倫逼近期間發布了多份熱帶氣旋警告[72]。同時,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羅里達州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73]。路易斯安那州格蘭德艾爾市長於10月4日下令將島上疏散,拉福什堂區普拉克明堂區的居民也獲令撤離[74]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美國內政部安排因政府關閉而下崗的職工繼續上班,對州和地方機構提供協助[75]。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鮑比·金達爾授權調動該州國民警衛隊進入待命狀態[76]

路易斯安那州沿岸出現異常之高的海潮。格蘭德艾爾有許多焦油球被衝上岸,這些焦油球是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產物[77]。風暴在德克薩斯州布拉佐里亞縣引發輕度沿海洪災。凱倫的殘留水分被一個鋒面系統吸收,產生的降雨還在德拉瓦州、喬治亞州、紐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引發輕度洪災[78]

熱帶風暴羅倫佐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10月1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4天後,一個中到上層槽令東風波北部的對流出現增長。東風波南部繼續西進,北部則緩慢向西北西方向移動並發展成表面槽,系統之後轉變成廣闊的表面低氣壓。雖然受到西南向風切的不利影響,系統中的深層對流還是在10月20日晚開始增加。結構得到改善後,低氣壓於UTC10月21日早上6點在百慕達東南東方向約1160公里海域發展成熱帶低氣壓,並在6小時後增強為熱帶風暴並獲名「羅倫佐」(Lorenzo)。[79]

10月21日,氣旋圍繞一個中層高壓脊的西北邊緣向北北西方向移動。UTC10月22日中午12點,羅倫佐已經進一步增強,達到風力時速85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30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這時的衛星圖像表示風暴中的帶狀特徵有所增加,並且還發展出了眼狀特徵。氣旋接下來因弱西向下到中層氣流的影響轉朝東面移動。10月23日,強烈的風切開始對羅倫佐構成不利影響,導致環流從深層對流中暴露出來。UTC次日凌晨0點,風暴弱化成熱帶低氣壓,並在12小時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低氣壓持續數天後,於10月26日降解成低壓槽。[79]羅倫佐的殘留給聖猶大風暴注入了能量,後者於10月27日到28日以颶風強度風力襲擊了北歐地區[80]

熱帶風暴梅利莎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11月17日清晨,大西洋中部上空有一個溫帶低氣壓沿滯留發展出來。系統向北移動,進入一片上層低氣壓所處海域。鋒消散後,低氣壓中心開始有深層對流發展出來。UTC11月18日中午12點,百慕達東南東方向約1160公里洋面發展出副熱帶風暴梅利莎。氣旋總體保持北上趨勢,並在11月19日有小幅強化,但當晚就因對流消減而弱化。11月20日清晨,對流再度增長,風暴發展出暖芯並因此成為熱帶風暴。[81]

11月20日成為熱帶氣旋後,梅利莎加速向東北方向前進並緩慢增強,於當晚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100公里、最低氣壓980毫巴(百帕,2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由於前進的海域水溫降低,氣旋失去了所有的深層對流,於UTC凌晨0點在弗洛雷斯島北北東方向約23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其殘留最終在數小時後與另一天氣系統融合而消散。[81]

無名副熱帶風暴

快速預覽 持續日期, 強度 ...

12月上旬,東北太平洋上空存在高壓脊,其南部有一個基本保持靜止的上層低壓槽。12月3日晚,亞速爾群島以南約668公里海域形成了一場溫帶風暴,並在北面高壓脊的影響以環狀路徑移動。西面的上層低氣壓給系統提供了能量,風暴產生大範圍的烈風強度風場。12月4日清晨,風速開始下滑。由於風切少、海面溫度高(22°C,系統中心附近發展出對流區。[82]UTC12月4日下午18點左右,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熱帶天氣展望中指出,氣旋在進入不利於發展的海域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發展[83]

12月5日清晨,對流的組織結構得到改善,關聯的鋒狀特徵消散,中心已經擁有暖芯,並且與一片上層低氣壓位於同一海域。估計系統這時已經轉變成副熱帶風暴,風速達到每小時85公里。不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當時的實際操作將其作為不含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低氣壓處理。成為副熱帶風暴後,氣旋因上層天氣系統影響轉向北上。風場逐漸縮小,對流則組織成薄弱的雨帶。與上層低氣壓分離後,風暴開始向熱帶系統靠攏,但這一轉變過程始終沒有完成。12月6日,氣旋因上層氣流增長而轉向東面移動,並且風切也出現增多。環流和雷暴活動的距離逐漸拉開,之後很快就完全消散。迴轉北上後,風暴由於水溫降低而進一步減弱,於12月7日退化成殘留低氣壓。亞速爾群島的聖瑪莉亞島的持續風速為每小時59公里,陣風時速87公里。12月7日,系統在亞速爾群島以南約180公里洋面降解成殘留低壓槽。[82]

風暴時間表

2013年颶風英格麗德熱帶風暴費爾南德2013年熱帶風暴貝瑞2013年熱帶風暴安德烈亞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

風暴名稱

以下列表中顯示了2013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84]。所有沒有退役的名稱將在2019年再度使用。這份名單與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基本相同,僅有多利安、費爾南德和內斯特(Nestor)例外,分別用於取代狄恩、菲利克斯(Felix)和諾埃爾(Noel[85]。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名稱將以灰色顯示。

  • Humberto
  • Ingrid
  • Jerry
  • Karen
  • Lorenzo
  • Melissa
  • Nestor(未用)
  • Olga(未用)
  • Pablo(未用)
  • Rebekah(未用)
  • Sebastien(未用)
  • Tanya(未用)
  • Van(未用)
  • Wendy(未用)

退役

2014年4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颶風英格麗德名稱退役,2019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這一名稱將以「伊梅爾達」(Imelda)取代[86]

季節影響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2013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死亡人數欄內括弧中的數字表示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例如因風暴導致的交通事故喪生就屬於間接死亡。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低氣壓或是東風波時期,損失數額單位為2013年美元。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
更多資訊 風暴名稱, 持續日期 ...

參見

解釋說明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