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4首前奏曲 (蕭士塔高維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4首前奏曲》,作品號34為德米特里·蕭士塔高維奇於1933年創作並親自首演的一組短小的鋼琴小品。此套組曲的分曲依五度圈順序排列,在每個大小調上各作一曲前奏曲。

作曲背景
緊隨著歌劇《姆岑斯克郡的麥克白夫人》作曲工作之告成,蕭士塔高維奇於1932年12月開始創作此套前奏曲。全曲的創作基本在列寧格勒完成,惟其第8分曲作於莫斯科。[1]1933年3月組曲譜畢,同年5月蕭士塔高維奇本人在莫斯科作其首演。[2]萧氏創作此曲,相當重要的目的是為重新開始公開演出:[3]自於1927年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失利之後,其人從1930年始即停止了公開表演。[4]首演過後兩年,於1935年此套組曲由蘇聯國家音樂出版社(簡稱為Muzgiz)[5]出版。[6]
分析
本組套曲相較於作曲家另一部在24個大小調上創作的鋼琴曲集《24首前奏曲與賦格》(作品號87)而言知名度遠遜,然亦有自身鮮明的特點。[7]曲集中各分曲色彩多變,形象豐富,對比尖銳,既承作曲家早期作品之風,又開其後創作之先。[8]1933年10月萧氏的第1號鋼琴協奏曲首演大獲成功,其創作契機即為萧氏於本文所述前奏曲譜畢之後旋即感到之對更多鋼琴作品的創作需求。[9]
就曲式而言,作曲家為各分曲採用的曲式皆為較為簡單的一部曲式或二部曲式,於織體則既有主音音樂又有複音音樂。[1]雖然全曲篇幅短小,演奏難度相對較低,但各分曲節奏豐富多樣,感情色彩從戲劇性到抒情性而至於諷刺性不一而足,體現出用不複雜的旋律表現鮮明音樂形象之特點。[8][10]此外作曲家於此部作品中使用拼貼等技法,將前代及當代作曲家之作品風格乃至當時流行曲調之元素等各種要件融入組曲之中,在演奏中力度、音色等要素頻繁變化乃至出現突變,是為作品現代性之表現。[6][11]
蕭士塔高維奇創作中之一顯著特點在於汲取猶太音樂風格,其同於1933年創作之第1號鋼琴協奏曲中即有「猶太動機」之引入,為作曲家在相關方面之一早期實踐。[12]實際上本文所述組曲中亦存在部分猶太音樂元素:在組曲中之第6首中作曲家採用具有猶太音樂特徵之節奏,造成節奏鏗鏘之聽感。[8]
Remove ads
改編
小提琴家德米特里·齊加諾夫(俄語:Дмитрий Цыганов)於20世紀30年代將組曲中的4首改寫為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版本。[13]蕭士塔高維奇發表聲明提到:「當我聽到這組改編時,當時就忘了我實際上是給鋼琴寫的這套前奏曲。聽起來太有小提琴的感覺了。」[14]於1937年其改編本出版之前,萧氏本人亦對其進行了部分修改。[9]其後齊加諾夫又於1961年及1963年在蘇聯分兩次出版了組曲中另15首分曲的改編本:1961年出版者為其中10首的改編本,1963年出版者為其中5首並30年代改編之4首一共9首的改編本(此本於蘇聯國外早在1956年即於紐約出版)。[13]2000年時,作曲家兼鋼琴家樂娃·奧爾巴克對齊加諾夫未作改動的5首前奏曲作了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改編。[15]後其人又對全部24首分曲作大提琴與鋼琴合奏的改編,並於2008年7月首演。[16]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