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56式半自動步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即56式半自動步槍,簡稱及下稱「56半」,是蘇聯SKS半自動步槍的仿製品。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款制式列裝的半自動步槍,和56式班用機槍、56式自動步槍統稱56式槍族。發射7.62×39公釐蘇聯口徑中間型威力步槍子彈。

Remove ads
操作
- 上彈
- 上刺刀
56式半自動步槍最初採用摺疊式劍型刺刀,後來改用更長的摺疊式三棱刺刀,固定在槍管下方。
- 向槍托方向壓槍口套圈解脫鎖定
- 向上扳刺刀至槍口套圈套入槍口固定
歷史
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工業,蘇聯在1951年同意將包括SKS半自動步槍在內的8種輕武器全套技術資料提供給中國。1956年,SKS的仿製成功,定型名為1956年式7.62毫米半自動步槍(又稱56式半自動步槍,簡稱56半)並開始量產,實現完全國產化,在以後的生產中在原材料、生產工藝、槍機組件、配用刺刀等方面進行了改進。1950年代末56式槍族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代原本服役的中國製53式步騎槍、日本三八式步槍和美國M1903春田步槍等舊式步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制式步兵武器,而當時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兩把56式自動步槍(仿製AK)、兩挺56式班用機槍(仿製RPD)、七把56式半自動步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全民皆兵為指導思想,軍隊強調傳統步槍的作用,56式AK當做「衝鋒槍」的角色,故未成為步兵班的主要輕武器,在步兵班戰士還是以配備56半為主。
Remove ads
在實戰中使用

196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中印邊境戰爭),56半自裝備後首次投入戰鬥,相比印軍使用的主力英制栓式步槍,56半以其較高的壓制力及火力,配合56式自動步槍及56式班用機槍,壓制住了印度步兵裝備的SMLE步槍,令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終贏得戰事。而6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大練兵」,聞名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就是以裝備56半為主的步兵分隊為戰術訓練對象。1968年,兼顧56式自動步槍的連續火力與56半的精確射擊優點,所謂「步沖合一」的63式自動步槍(外國曾稱為68式)裝備部隊,取代56半和56式,56半其後撥入民兵部隊。但到了70年代中期,63式步槍暴露出各種問題,當時部隊有「還我半自動」呼聲,後終於撤裝,部隊重新裝備56半和56式。
1979年爆發中越邊境戰爭,戰前中國步兵班中除班長裝備56式衝鋒槍外,其餘士兵仍較普遍地裝備56半。戰爭爆發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普遍地緊急給參戰部隊換裝56式衝鋒槍,這是因為在兩國邊界一帶的山地叢林環境中56半精確射擊的特點多是無從發揮,反而在近戰中火力遠不如具備全自動射擊能力的自動步槍。中國人民解放軍認為AK系列步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56式衝鋒槍及繳獲越軍的蘇製AK/AKM突擊步槍)因結構原因命中率較低,而解放軍又因戰術思想落後而特別喜歡對敵人作精確射擊。在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線部隊除偵察兵和突擊隊外大部分士兵依舊使用56半,這可在中越戰爭紀錄片中得到証實。所以當時面對著已經以56衝和AK為主力步槍的越南人民軍,解放軍在火力上明顯被比了下去,導致其傷亡不輕。雖然中國當局對外宣稱打了勝仗,經歷過這場戰爭的慘痛教訓後解放軍決定研發新的步槍。在1983年中越雙方再次爆發邊境衝突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普遍換裝了自己研製的命中率較高、能夠精確射擊的81式自動步槍。81式雖然是借鑑了AK的自動原理,但在導氣系統、槍機、無彈後定等也借鑑了56半和SKS。[原創研究?]
採用

從1980年代起,56半正式撤裝,逐步被81式、95式及03式等較新型的突擊步槍所取代,漸漸退出了一線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僅保留少數56半作儀仗隊的禮賓用槍,例如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以及隸屬武裝警察部隊的國旗護衛隊。此外,在一些軍訓院校及民兵部隊也可以看到56式的蹤影。
冷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向多個友好國家及敵國的反抗勢力輸出大量武器,當中包括56式半自動步槍。故該槍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多場武裝衝突中依然很常見。
1980年代,56半曾向美國民用市場出口,是知名度較高的中國出口民用步槍,由於大部分是由北方工業公司出口,在美國民間被稱為「北方工業SKS」(Norinco SKS) 。
使用者
資料來源
- 《血潮—共和國的衛國戰爭》〈第二章—對印自衛反擊戰〉
-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6年式半自動步槍操作手冊》
參考
外部連結
- (中文)—火器堂 56式半自動步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