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9K114風暴反戰車飛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9K114「風暴」[2](德語:9K114 Shturm,「Shturm」的意思是德語中的風暴、突擊;俄語:9К114 «Штурм»;以下簡稱為「風暴」)是一款由前蘇聯設計局科洛姆納機械設計局所研製和生產的瞄準線半自動指令無線電導引式反戰車飛彈系統,9K114是俄羅斯國防部火箭砲兵裝備總局(GRAU)的代號;[3]而北約代號為AT-6「螺旋」(英語:AT-6 Spiral)。其飛彈本身被稱為9M114「繭」 (德語:Kokon)。
Remove ads
歷史及研發
1967年,以負責研製3M6「熊蜂」(北約代號:AT-1「笛鯛」)與9M14「嬰兒」(北約代號:AT-3「火泥箱」)而聞名的科洛姆納機械設計局研發了名為9M114「繭」的反戰車飛彈。始於當年的飛彈研製工作,主要的希望在於成為米-24「雌鹿」攻擊直昇機所使用的飛彈。然而,延誤迫使設計升級的方陣系統(9M17「長笛」,北約代號:AT-2「電蚊拍」)使用瞄準線半自動指令無線電導引作為權宜之計。1974年,該飛彈的測試完成,並於1976年投入使用;該飛彈在西方陣營方面並無直接的對應武器,儘管在用途上最接近的是AGM-114「地獄火」,而在飛彈的導引方式則是MGM-18「曲棍球」。
北約最初賦予它的代號是AS-8,之後被重新編號為AT-6。[4]
典型的發射器規格
「風暴」可以部署在各種平台上,包括米-24V「雌鹿-E」和1979年以後的基於MT-LB裝甲運兵車的9P149「風暴-S」驅逐戰車。除此以外還有一款該飛彈的艦載版本,發射器以上裝有六枚飛彈。
「風暴」是由玻璃纖維強化塑膠管運輸和發射。它使用「聯盟」NPO固體燃料火箭引擎,並具有一台小型助推器從其管內發射飛彈。
「風暴」採用了瞄準線半自動指令與無線電指令鏈路。無線電指令鏈路的使用可讓飛彈以要比導線導引更快更遠地行進。其無線電鏈路是甚高頻(VHF)系統,具有五個頻帶和兩個編碼,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的風險。該系統包括具有內置式鐳射測距儀的KPS-53AV 8倍日光直視瞄準鏡。飛彈發射以後,射手必須將瞄準器的十字準線保持在目標上,直到它受到撞擊為此。適當的轉向指令亦會通過無線電鏈路傳送給飛彈。
「風暴」會飛越砲射手的瞄準鏡以上的目標。隨著鐳射測距儀確定了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飛彈在撞擊目標之前下降到目標以上。這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清除障礙物,而非實現攻頂效果(瞄準線半自動指令系統不允許這功能),而這攻擊模式亦可關閉。利用這系統,該飛彈亦有攻擊低空飛行和速度較慢的直升機的可能;然而,由於飛彈只裝有碰炸引信,所以需要直接命中。
據蘇聯的消息來源報告,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風暴」的擊殺率達到75—85%。另外在1995年末,在瑞典舉行的米爾示範當中,使用Mi-28A發射的「風暴」和9M120「衝鋒」(北約代號:AT-9「螺旋-2」)飛彈,也顯示出良好的結果:從一架懸停的直升機上發射時,「風暴」可命中900公尺(984.25碼,2,952.76英尺,0.56英里)以外的目標;而從以200公里/小時的高空飛行中的直升機上發射時,「衝鋒」可命中4,700公尺(5,139.98碼,15,419.95英尺,2.92英里)以外的目標。兩枚飛彈都在瞄準點1公尺內通過。[5]但是,在這次示範期間,飛彈彈頭多次因為生產缺陷而無法引爆,這也是一件令人擔憂的事實。
「風暴」的早期型號可能存在問題;直到1994年,蘇聯的飛彈庫存才被重建為9M114M1(AT-6B)和M2(C)標準。
2014年6月30日,俄羅斯陸軍採用現代化的自走式反戰車飛彈系統,原9M114「風暴-S」都被轉換為「風暴-SM」,該系統具有電視和熱成像頻道的瞄準具,以及一枚具有高爆破片彈頭和近炸引信的新型飛彈。[6]
1992年的飛彈出口價格為$50,000。
Remove ads
型號
- 9M114「風暴」(AT-6「螺旋」):1976年投入服役。貫穿560—600公釐的軋壓均質裝甲,射程5,000公尺(5,468.07碼,16,404.20英尺,3.11英里)。
- 9M120「風暴-VM」(AT-9「螺旋-2」):改進型,另見9M120「衝鋒」。
使用國

圖集
-
9M114「繭」反戰車飛彈
-
聖彼得堡砲兵、工程師和信號兵團博物館內展出的9P149「風暴-S」驅逐戰車。
-
裝上了9M114「繭」反戰車飛彈的9P149「風暴-S」的驅逐戰車發射飛彈的一刻。
-
在2021年烏克蘭基輔「Zbroya ta Bezpeka」軍事博覽會上展出的Barrier-S
參見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