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里假旋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里假旋轉(Berry pseudorotation,BPR)是分子中兩個軸向的配體與兩個水平方向的配體發生交換,從而使分子發生異構化的一種方式。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R. Stephen Berry首先提出。[1]它是最常見的假旋轉機理,一般發生在三角雙錐構型(D3h)的分子上(如五氟化磷五氟化釩五羰基鐵),但也有少數四方錐構型(C4v)的分子會發生貝里假旋轉。這類分子稱為流變分子

對於五個配體相同的分子,貝里假旋轉的結果是在某些情況下,五個配體變為等同,無法用譜學結果分辨出來。而對於五個配體不完全相同的分子,由於各種配體的親頂性(占軸向位置的傾向)/親赤道性不同,因此當某個配體所處的位置不合適時,便會發生貝里假旋轉,與其他配體易位,直至生成最穩定的異構體。

貝里假旋轉的過程是:三角雙錐型分子的兩個軸向配體向水平面轉動,同時兩個水平方向的配體向保持不變的配體轉動,如圖所示,直至生成一個能量最高的四方錐型中間體。這時發生轉動的四個配體是等同的。繼續沿著原方向轉動,便得到另一個三角雙錐型的分子,也就是原分子的「異構體」。假旋轉的總結果是,兩個軸向配體與兩個水平方向配體發生交換,最終軸向配體變為水平方向,兩個水平配體變為軸向,有一個水平方向的配體未發生轉動。

Thumb
貝里假旋轉 機理

它也可以發生在四方錐構型的分子上(如五氟化碘),過程見[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但反應的活化能相對較高。[2]

Remove ads

參見

  • 轉門旋轉(turnstile rotation)、槓桿機理(lever mechanism)
  • Bartell機理
  • 假旋轉
  • 親頂性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