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黑脈粉蝶

一种蝴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脈粉蝶
Remove ads

黑脈粉蝶(學名:Cepora nerissa,英文俗名:Common Gull,別名:棕脈粉蝶、臺灣黑條白蝶、異色粉蝶)在台灣以外漢語使用地區又名黑脈園粉蝶,是粉蝶科的一種蝴蝶,是脈粉蝶屬的一種,也是其模式種[1]。廣泛分佈於生物地理分佈區東洋界,包括中國華南台灣印度次大陸馬來半島廣大區域,模式產地為中國[2][3]

快速預覽 黑脈粉蝶, 保護狀況 ...

一年多代。成蝶飛行敏捷快速,好訪花,雄蝶有溼地吸水習性。翅膀以白色為主,濕季型翅脈的黑斑發達,而旱季型則只有前翅尖的黑斑,翅膀腹面偏黃。[4][5]

幼蟲的寄主白花菜科(Capparaceae,又稱山柑科)中山柑屬Capparis)的植物,包括廣州槌果藤C. cantoniensis)、長刺山柑C. henryi)、黑葉山柑C. sabiaefolia,又稱毛瓣蝴蝶木)、蘭嶼山柑C. lanceolaris)、野香櫞花C. sbodinieri)等植物,取食部位為新芽及幼葉之葉片。[3][4][6]

Remove ads

分佈

中國大陸(湖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香港)、台灣印度越南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7]

形態

黑脈粉蝶的生命史
Thumb
Thumb
幼蟲
Thumb
Thumb
成蟲

驅體背面黑褐色,覆有白色毛及鱗片;腹面白色。雄蝶翅背面底色白色,翅脈覆暗色鱗。前翅翅頂及外緣有黑褐色紋;M3室有一黑褐色斑點。旱季型個體前翅腹復面底色白色,翅頂淺褐色,後翅淺褐色;濕季型個體前後翅底色均呈白色,翅脈上覆暗色鱗;前後翅翅面上有一列暗色紋。季節變異十分顯著。濕季型個體翅面沿翅脈分布的黑得色鱗很發達,使翅脈看起來十分明顯,旱季型個體的黑褐色麟則明顯減退,翅腹面底色也較為晦暗。[4]

兩性異形,雌雄斑紋明顯相異。雌蝶於濕季型翅脈明顯黑化,翅緣有寬黑邊;前後翅翅面亦有一列明顯的暗色紋;旱季型個體色彩較淡,翅腹面季節變化與雄蝶相似。雌蝶的翅背面黑褐色鱗較雄蝶發達,尤其是濕季型個體。雌蝶腹部腹面有白色墊狀發香鱗塊,雄蝶則無此構造。[4]

Remove ads

習性

一年多代。成蝶飛行敏捷快速,好訪花,多出現在寄主植物附近的林區,灌叢和廢棄耕地,雄蝶有吸水的習性[5][3]。雌蝶偏好寄主的新芽處產卵,散產在葉上面。孵出的幼蟲先取食整個卵殼,之後就取食嫩葉。幼蟲通常停留在葉中脈上面。每次脫皮後幼蟲會把舊皮吃掉,只留下頭殼。幼蟲最後在寄主葉下面或葉柄下化蛹[6][8]

亞種

共13個亞種,按發表日期順序如下:

Remove ads

參考

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