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Desolation Row
1965年歌曲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Desolation Row是一首由美國唱作歌手巴布·狄倫創作的音樂作品,歌名意為「荒蕪小徑」,亦指他在歌曲中講述的一處地名。歌曲錄製於1965年8月4日,作為專輯終曲而收錄在狄倫的第六張錄音室專輯《Highway 61 Revisited》的末音軌中。同時,這部作品也有著長達11分21秒的歌曲時長。狄倫利用歷史、故事、聖經和自創的角色,以超現實的手法,將歌詞揉合、創造成一連串的小片段,形成走馬燈般的蒙太奇圖景,將都市在嘈雜中無序熵增的活力,演繹於這首歌曲中。
通常認為,《Desolation Row》屬於巴布·狄倫最好的作品之一。[2]
Remove ads
錄製
儘管在已發布的專輯中《Desolation Row》一曲尚屬於原音樂範疇,這首曲目卻有一個更接近電聲搖滾、更為多地應用電子樂器的最初版本,完成於1965年7月29日傍晚的一次錄製期間[3]。在這一版中,哈維·布魯克斯擔當電貝斯手,艾爾·庫珀演奏電吉他,收錄於2005年的《The Bootleg Series Vol. 7: No Direction Home: The Soundtrack》中[4]。
在8月2日,巴布·狄倫又完成了另五回的錄製[5] 。最終,《Highway 61 Revisited》中的定版完成於1965年8月4日在哥倫比亞唱片紐約A號錄音室的一次疊錄中,通常活躍於奈許維爾的吉他手查理·麥考伊在錄製同時也恰好身在紐約,應製作人巴布·詹士頓之邀在曲中出演一個原聲吉他的即興演奏部分,而貝斯手盧斯·沙瓦庫斯同樣友情獻奏[6][7] 。音樂評論作家馬克·波佐提(Mark Polizzotti)歸歌曲的部分成功於麥考伊在配樂上的貢獻:「當狄倫的歌曲逐漸憑歌詞勾勒出一幅從旋律引人而入的斑斕全景,恰有了麥考伊的點睛之筆賦予它立體的層次。」[6]。8月的其它幾回未選錄製都收錄於2015年的《The Bootleg Series Vol. 12: The Cutting Edge 1965–1966》中[8]
Remove ads
對歌曲的若干釋讀
总结
视角
1965年12月3日,當在一場舊金山舉行的電視發布會上被問及「Desolation Row」到底在哪時,巴布·狄倫的回覆是:「某個地方吧,大概在墨西哥國境那裡,一路都是。有那些可樂廠,它們就設在那,很顯眼。」[9] 。在首回錄製中演奏電吉他的艾爾·庫珀認為,它應該在曼哈頓第八大道的某條支路上:「一個一切都不那麼體面的地方:街頭妓院、地下酒吧、色情書店,想必都和所謂的整潔劃一、繁華奢靡、閒情雅致這種美好的都市幻想有相當大的距離吧。」[10] 波佐提則認為,創作這首歌曲的核心靈感與歌曲名都可能是受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孤獨天使》與約翰·史坦貝克的《罐裝巷》所啟發[10]。
歌曲以「They are selling the postcard of the hanging」的講述開篇,接著又有歌詞 「the circus is in town」,波佐提與其它一些評論家於是便將歌曲與1920年杜魯斯市私刑致死3名黑人事件聯繫起來[11],三人本是一個巡迴馬戲團的雇員,他們被暴民們指控強姦了一名白人女性。1920年6月15日夜,他們被人從遭非法監禁處轉移,眾目睽睽之下,絞死在了杜魯斯市第一街(First street)與第二大道東(Second Avenue East)的路口。私刑現場的照片則印製為了明信片,作為紀念品銷售[12] 。杜魯斯市是巴布·狄倫的出生地,狄倫的父親亞布拉姆·齊默曼(Abram Zimmerman)在事件發生時8歲,而且正好住在離私刑現場不遠的兩條街外,使他得以能夠把當時的情形以講故事的形式傳達到了巴布·狄倫的腦海中[13][注 1]。
歌曲中,西南風格濃厚的原聲吉他伴奏與兼容並蓄的人物塑造,使波佐提將之描述為「極致的牛仔歌謠,簡直就是60年代中期美國那令人生畏的原野中的又一曲《牧場上的家》」[14] 而在歌詞敘述的倒數第二幕場景中,描述鐵達尼號上的乘客們 「Shouting:'Which Side Are You On?'」(喊道:「你到底站哪邊?」)一句由於可以理解成一個左翼政治口號,因而評論家羅伯特·謝爾頓批評指歌曲的其中一個創作動機是「單純的政治宣傳,當你乘著鐵達尼號時站哪邊又有什麼區別?」[15] 在與《今日美國》2001年9月10日的採訪中(這一天也剛好是巴布·狄倫的專輯《Love and Theft》發行的前一天),他解釋說這首歌是[16]
吟遊詩人的演唱,只是這樣而已。那些小時候我看過的,屬於市井的,吟遊的滑稽詩人。在節日慶典上,他們扮著黑臉,做著表演,然後的確影響了我:長著四隻腳的女士出現在人面前,這麼形容剛好。
《滾石》雜誌的強·溫納曾在1969年問狄倫,在他的歌曲創作中,艾倫·金斯堡的作品有沒有產生影響,他答道[17]:
我想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有的,那種……《Desolation Row》那種,紐約的程度,歌是都市之歌的程度,他的詩也都是都市的詩,就如都市本身一樣的詩。
Remove ads
反響與成就
《Desolation Row》被評價為巴布·狄倫在當時代最具創作野心的作品[18] 。在《新牛津音樂伴讀》中,嘉蒙徳(Gammond)舉《Desolation Row》為其中一個例子,證明巴布·狄倫「詩體歌詞創作已達到很高水準」。柯林頓·黑林則強調,巴布·狄倫是在寫一部與傳統民間歌謠如《譚林》和《小馬弗與女士巴納的歷險》一樣長的曲子,而且雖說有著如此的時長,卻並不是傳統地通過線性的方式,單調地平鋪直敘從而實現的[19]。
當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在1965年一期《每日電訊報》上撰寫對《Highway 61 Revisited》的評論時,他在文章中將這首歌描述為「一場馬拉松」,有著「徐徐婉轉引人的曲調,隱晦的,或者說,使人似知非知的唱詞」[20] 。而安迪·基爾形容為「一部熵之史詩,在11分鐘的歌曲中用費里尼風的怪誕行列行進作總的形式,從這荒誕不經中又塑造了一群鮮明的人物,歷史中的(亞伯·愛因斯坦、尼祿之類),聖經里的(該隱與亞伯、諾亞之類),來自故事作品裡的(灰姑娘、歐菲莉亞、羅密歐之類),還有一些文學上的名字(T.S.艾略特、艾茲拉·龐德之類),又或者是以上哪一種都不屬於的,比如說Dr.Flith和他那不入流的護士。」[21]
據音樂史家尼可拉斯·斯凱孚那,《Desolation Row》發行後以其時長成為當時流行的最長時長音樂曲目。滾石樂團11分35秒的《Goin' Home》在1966年的發行才刷新了這個記錄。[22]
《滾石》雜誌在其史上前500大歌曲中將《Desolation Row》列於第187位。[23]
大衛·鮑伊在他的第二張同名專輯中的曲目《Cygnet Committee》中有歌詞「As a love machine lumbers through desolation rows」,而巧合的是,這首曲目也有9分39秒之多的時長。
因有巴布·狄倫參與1969年懷特島音樂節 ,在1970年的懷特島音樂節,就有不少人用「Desolation Row」的名字來稱呼參與節日的近60萬無票觀眾所聚集的一個山腳下。後來,隨著將其與節日區分隔的柵欄被推翻,它們連成了一片,這種稱謂上的區別也就不再必要了。[24]
現場演出
1965年8月28日,巴布·狄倫在紐約皇后區森林小丘的一家網球體育場首次現場演唱了《Desolation Row》,此時,從7月25日新港民謠節中狄倫進行的轉向電子樂的嘗試所引起的爭議餘波未消,而《Desolation Row》亦是他在這次的演出中開場幾首原音曲目之一,之後,狄倫又喚上了他的電子樂團。對於此處《Desolation Row》的演出,評論家羅伯特·謝爾頓寫道:「狄倫先生的又一個音樂羅夏,這首歌能夠接納不同的無數解釋...要總結它的特色,那最好是一句話『民謠的荒誕,荒誕的民謠』。」[25] 本曲的展現出的人物錯位與卡夫卡式排列的群像集合在此初次亮相中,收穫了一眾笑聲[26]。
《Desolation Row》的現場版本都收錄在了巴布·狄倫的專輯《MTV Unplugged》(1995年發行,錄製於1994年)、《The Bootleg Series Vol. 4: Bob Dylan Live 1966,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1998年發行,錄製於1966年5月)、《The 1966 Live Recordings》(2016年發行盒裝版,收錄跨越多個時期的錄音,盒裝版額外收錄單獨發行的演唱會專輯 《The Real Royal Albert Hall 1966 Concert》),以及《Live 1962-1966: Rare Performances From The Copyright Collections》(2018年發行,錄製於1966年4月)之中。本曲目是巴布·狄倫在演出中長久演唱的曲目之一,至晚在2018年4月9日巡演至米蘭的一次現場演出中,仍然為時年76歲的狄倫本人所演繹[27]。
Remove ads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