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乙醚
有機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二乙醚(英語:diethyl ether),簡稱乙醚,也稱依打,是一種醚類有機化合物,結構簡式為(C
2H
5)
2O(可簡寫為Et
2O[註 1])。乙醚是一種無色易燃、極易揮發的液體,遇火花、靜電、高溫、氧化劑(如過氯酸、氯氣、氧氣、臭氧等)時,有燃燒爆炸的危險;其氣味刺激,帶有甜味,曾被用作吸入性全身麻醉劑,也是常見的毒品加工原料。乙醚亦是一種實驗室常用的微極性有機溶劑,與空氣隔絕時相當穩定,長期儲存時與氧氣接觸會逐漸形成易爆的氫過氧化乙醚混合物[註 2]。乙醚稍溶於水,易溶於乙醇、苯、氯仿、石油醚。
Remove ads
歷史
傳說乙醚可能是由公元8世紀的賈比爾[5]或拉蒙·柳利在1275年合成的[5][6]。1540年,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生瓦勒留斯·科爾杜斯首次具體描述了乙醚的合成方法,他將乙醚稱為甜礬油(oleum dulce vitrioli)[註 3],科爾杜斯透過蒸餾乙醇和礬油[註 4]製備乙醚,並簡單介紹了這種物質的藥用性質[5]。大約在同一時期,帕拉塞爾蘇斯在狗身上發現了這種物質可用作鎮痛劑[5]。1729年,奧古斯特·西格蒙德·弗羅貝尼烏斯將這種物質命名為乙醚(ether)[7]。人們曾經認為乙醚是某種硫化合物,直至約19世紀才被證明是錯誤的[8]。
製備
實驗室中,在濃硫酸作用下於140℃加熱,可由乙醇經分子間失水製得乙醚[9]:
該反應中醇在酸性條件下質子化形成𨦡鹽(a),接著與醇中的氧原子發生親核取代,同時質子化的羥基以水的形式離去,然後再去質子化得到醚。
CH3CH2OH + H+ CH3CH2H2 (a)
CH3CH2H2 + HOCH2CH3 (CH3CH2)2H (CH3CH2)2O
此反應需要嚴格控制反應溫度,並不斷添加乙醇,如果反應溫度達到170℃,則反應的產物會以乙烯為主。
另一種製備醚的方法是Williamson醚合成,反應是鹼金屬醇鹽和鹵烷在無水條件下的親核取代反應[10]:
除硫酸外,磷酸、對甲苯磺酸、氧化鋁、氯化鋅、三氟化硼等酸性催化劑都能用於醇分子間失水反應[11]。大部分乙醚是乙烯氣相水合製備乙醇時的副產物,該工藝使用固相磷酸催化劑催化[12]。工業上,常用γ-氧化鋁作為催化劑,在300℃下脫水生成乙醚,此法可以用於製備一些高級醚[13]:
Remove ads
用途
- 可用作生產纖維素塑膠如醋酯纖維的溶劑。[12]
- 乙醚的十六烷值高,因其揮發性強、閃點低而可與石油餾分組合為發動機啟動液。
- 可用作蠟、脂肪、油、香料、生物鹼、軟膠等的溶劑。
- 乙醚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可作液-液萃取的溶劑;可以用於提取青蒿素。[14]
- 乙醚曾作為吸入麻醉藥使用(使用前必須以碘化鉀醋酸溶液驗純,以確定無過氧化物),但因恢復期長且不良反應多,現今更傾向使用氟代醚麻醉藥如地氟醚和七氟醚。[15]
- 曾有說法稱有不法分子使用浸有乙醚的毛巾捂人口鼻,迅速使被害人昏迷後偷搶財物,後經指出這是虛假的傳言,理由是吸入乙醚蒸汽使人昏迷所用的時間太長,且易使被害者有生命危險。[16]
- 乙醚曾被用作娛樂性藥物,在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曾舉行過被稱為「乙醚狂歡」的公共娛樂活動,人們吸食乙醚或笑氣以達到亢奮狀態[17]。20世紀初的波蘭農民流行在飲料中添加數滴(kropki)乙醚,蘭科人會將它倒入牛奶、甜水或橙汁中,裝在烈酒杯中飲用[18]。
安全性
乙醚極易燃,久置又能形成易爆的混合物。乙醚蒸汽會與空氣形成易燃的混合物,即使不是明火,也可能被加熱板、電弧、蒸汽管道所點燃[19]。
乙醚對光和空氣敏感,傾向於以過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可以形成具有爆炸性的過氧乙醚[19]。過氧乙醚沸點更高,並且在乾燥的時候可能發生爆炸。市售乙醚中會加入微量的抗氧化劑2,6-二三級丁基對甲酚(BHT);與氫氧化鈉一同儲存會沉澱出氫過氧化醚。乙醚中的水和過氧化物可使用鈉和二苯甲酮蒸餾,或是透過活性氧化鋁柱去除。[20]
備註
參考書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