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歐陸迪斯可
迪斯科音乐分支流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歐陸迪斯可(英語:Eurodisco,有時也寫為Euro disco或Euro-disco)是一種電子音樂流派,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迪斯可演變而來,將流行和搖滾樂元素融入類似迪斯可的連續舞蹈氛圍中。[18]該音樂流派也融入純電子化、機械化和未來主義的元素。[19][20]該音樂流派浮現了很多歐洲音樂製作人和聲歌手樂家,其中有喬治·莫羅德爾,馬克·塞羅尼和弗蘭克·法里安,在改編美國迪斯可音樂時也融入了歐陸流行音樂和使用最新的音樂技術,如鼓機、電子鼓和合成器,從而形成了這一流派。[21]
許多歐洲舞曲的歌詞都是用英語演唱的,儘管演唱者的母語往往不同。此外,該流派還被認為是電子舞曲最早的形式之一,[22][23]同時也被認為是後來電子音樂流派如浩室、歐陸舞曲和科技舞曲的先驅。
歐陸迪斯可的衍生音樂通常包括歐陸流行樂和歐陸舞曲,其中最突出的子流派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太空迪斯可和20世紀80年代初的義大利迪斯可。1990年後,該流派的受歡迎程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浩室音樂和歐陸舞曲。
Remove ads
影響
到了1983年,歐陸迪斯可的影響已滲透到美國的舞蹈和流行樂領域,歐洲的製作人和詞曲作者為美國新一代的表演者帶來了靈感。儘管1979年迪斯可在美國的倒退宣告了迪斯可的 "死亡",但隨後歐陸迪斯可風格的成功跨越了搖滾、流行和舞蹈的界限,例如有金髮美女(Blondie)的《Call Me》和勞拉·布拉尼根的《Gloria》。[24]
其中勞拉·布拉尼根的《Branigan》和《Branigan 2》(由德國製作人傑克·懷特製作)與喬治·莫羅德爾為音樂負責製作的美國樂團柏林和艾琳·卡拉一起,更深入地融入了歐陸迪斯可風格,並獲得了的成功。到了1984年,許多國家的音樂家都開始製作歐陸迪斯可風格的歌曲。在德國,這種音樂的著名實踐者包括Modern Talking、Arabesque、Sandra、Fancy、Silent Circle、馬克·馬瑞恩、蓮·露絲和C. C. Catch。在丹麥的Laban、法國的Magazine 60、Début de Soirée和Monte Kristo、瑞典的Troll、西班牙的New Baccara和Joy等也與德國藝術家一起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鞏固了歐陸迪斯可的音樂地位。
在中國大陸,歐陸迪斯可通過香港DJ楊振龍Alex的混音專輯《東方好萊塢明星舞會》(荷東)的傳播而普及,該專輯以楊振龍駐場的舞廳「東方好萊塢明星舞會」命名。「荷東」以及後來發布的專輯《猛士》成為了歐陸迪斯可的代名詞[25][26]。
1980年,歐陸迪斯可風行於美國的越南僑民社區,被稱為New Wave,並出現了大量歐陸迪斯可歌曲的越南語翻唱[27]。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