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魔翼龍(學名:Haliskia,意為「海洋之影」)是古魔翼龍類無齒翼龍超科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澳洲早白堊世圖勒巴克組(伊羅曼加盆地)。屬下包括單一物種皮氏海魔翼龍(H. peterseni),所知於含有顱骨的部分骨骼。海魔翼龍代表澳洲已知最完整的翼龍類。
海魔翼龍正模標本KK F1426由凱文·皮特森(Kevin Petersen)於2021年11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里奇蒙附近圖勒巴克組(3號挖掘地)的沉積物中發現。該標本由保存在多塊石板上的部分骨骼組成。海魔翼龍約22%的骨骼已知,代表迄今從這片大陸上描述的最完整翼龍。保存下來的骨骼包括顱骨前半部分(包括部分前頜骨冠飾)、下頜骨、幾顆孤立的牙齒、一節頸椎和背椎、肋骨、左肩胛烏喙骨、前後肢骨骼及其它碎片組成。[1][2]
2024年,彭特蘭等人根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古魔翼龍類翼龍新屬新種皮氏海魔翼龍(Haliskia peterseni)。屬名Haliskia組合希臘語詞彙ἅλς/háls(海洋)及σκῐᾱ́/skiā́(幽靈、陰影或惡魔)。此名使人眼前浮現出一隻幽靈般的飛行生物,其陰影侵擾著史前的伊羅曼加海。種名peterseni致敬正模標本發現者兼清修者凱文·皮特森。[1][2]
正如指骨及肩胛烏喙骨的融合所示,海魔翼龍正模標本代表一具骨骼發育成熟的個體。根據更完整且比例近似的近親如亞氏翼龍估計其翼展為4.6公尺(15英尺)。[1]相比之下,其近親鐵翼龍有著4公尺(13英尺)左右的稍小翼展,[3]獵空翼龍翼展則介於4—6公尺(13—20英尺)之間。[4]
為測試海魔翼龍的親緣關係,彭特蘭等人(2024年)分別在兩個系統發育分析數據集中對其進行評分。兩者的結果樹在拓撲、進化關係及演化支組成方面皆有明顯差異,但均將海魔翼龍與來自較年輕溫頓組(森諾曼階至土侖階早期)的鐵翼龍恢復進同一演化支。兩個數據集也一致支持海魔翼龍屬於鳥掌翼龍類成員。[1]
使用霍爾加多與佩加斯(2020年)的數據集,[5]則這兩個屬連同與海魔翼龍出自同一地層的獵空翼龍將被恢復進一處多分支中。該演化支是脊頜翼龍亞科之焚風翼龍與脊頜翼龍所形成演化支的姐妹群,與理察斯等人(2023年)類似,後者分別稱這兩個演化支為獵空翼龍族(Mythungini)和脊頜翼龍族(Tropeognathini)。[6]數據集結果亦將脊頜翼龍亞科置於古魔翼龍科內。結果如下文拓撲A所示。[1]
使用安德烈斯等人(2021年)的數據集,[7]則發現海魔翼龍與鐵翼龍共同處於一個作為鳥掌翼龍科鳥掌翼龍亞科姐妹群的演化支內。數據集結果將鳥掌翼龍科列為古魔翼龍科的姐妹群。結果如下文拓撲B所示。[1]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