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歇爾–阿爾布佐夫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Michaelis–Arbuzov反應,又稱Arbuzov反應(阿爾布佐夫反應)
三價磷化合物在鹵代烷的影響下,轉變為五價磷化合物。最常見的版本是亞磷酸酯通過反應生成一烷基膦酸酯,

但是烷基亞膦酸二烷基酯(RP(OR)2)和二烷基亞膦酸烷基酯(R2POR)類型的化合物也可以發生重排,生成二烷基次膦酸烷基酯(OP(OR)R2)和氧化三烷基膦(OPR3),因此反應通式可以寫作:

反應由奧古斯特·麥可利斯(August Michaelis)於1898年發現,[1] 而後阿爾布佐夫(Aleksandr Erminingeldovich Arbuzov)對反應作了進一步的研究。[2][3]
Arbuzov反應是生成 C-P 鍵的重要反應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產率較好。用這個方法生成的膦酸酯是Horner-Wadsworth-Emmons反應的起始原料。
Remove ads
反應機理

一般認為經典的 Michaelis–Arbuzov 反應是經過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是三價磷化合物對鹵代烴的親核進攻,磷取代鹵離子,生成中間產物鏻鹽。然後鹵離子作親核試劑進攻鏻鹽,鏻鹽分解脫去烴基,得到最終產物膦酸酯。
當 A 和 B 為 R、RO 或 Ar 時,中間產物鏻鹽一般不穩定,在室溫就可分解為膦酸酯。而當 A 和 B 為 ArO 時,生成的鏻鹽十分穩定,只有在高溫下或在鹼性條件下才能分解。[6][7]
中間體鏻鹽一般不能從溶液中分離出來,但在特殊情況下能得到烷基鏻鹽晶體 (OPh)3+PCPh3BF4−。其中 BF4− 親核性不強,不足以引發第二步反應。[8] 或用 P(OMe)3 與氯丙酮(α-鹵代酮)在高氯酸銀苯溶液存在條件下生成鏻鹽 (OMe)3P+CH2COCH3,紅外光譜證實了這個鏻鹽的存在。[9]
底物條件
一級鹵代烴,從溴甲烷和碘甲烷,一直到溴代十四烷,[10][7] 都會與 >P-OR 結構的化合物進行 Michaelis–Arbuzov 反應。
二級鹵代烴一般不發生 Michaelis–Arbuzov 反應。[10] 三級鹵代烴中,只有三苯氯甲烷(亞磷酸三甲酯的情況下)和三苯溴甲烷及其衍生物才能與亞磷酸酯、二苯次膦酸酯、焦亞磷酸酯反應。
乙烯基或芳基鹵化物通常情況下不能發生 Michaelis–Arbuzov 反應。
含有一級和二級鹵原子的二鹵化物在反應條件下,只有一級鹵原子發生反應,二級鹵原子則以鹵化氫的形式分裂出去而形成雙鍵。含有兩個一級鹵原子的二鹵化物,視反應條件的不同,可生成鹵代膦酸酯[11][12] 或多亞甲基二膦酸酯。[10]
三鹵化物的 Michaelis–Arbuzov 反應很少,但四鹵化物四氯化碳[13] 可與亞磷酸酯很快起 Michaelis–Arbuzov 反應,生成三氯甲基膦酸酯類。
含有其他官能團的鹵代烴以及鹵代醚[14]、鹵代酸酯、鹵代酮[15] 也能與亞磷酸酯發生反應,生成相應的膦酸酯衍生物。
如果參與反應的鹵代烴與亞磷酸酯中的烴基不相同,那麼反應後產生的 R1-X 會繼續與未反應的亞磷酸酯作用,生成 OP(OR1)2R1,產物是混合物。
Remove ads
非經典的Arbuzov反應
除了鹵代烴之外,其他含有鹵素或不含鹵素的親電試劑也可以與亞磷酸酯發生反應,生成各種五價磷化合物,如含有 P-N、P-S、P-O 鍵的衍生物。這些反應稱為非經典的 Michaelis–Arbuzov 反應,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1、非共軛體系作用下的反應:
2、σ,π-共軛體系作用下的反應:
例如 α-鹵代醛、α-鹵代酮、α-鹵代酸酯、α-鹵代二羰基化合物、α-鹵代醯鹵、α-鹵代硝基烷等和亞磷酸酯的反應。以 α-鹵代酮為例,反應產物是磷酸二烷基乙烯基酯。這個反應即Perkow反應,也被稱為所謂「反常」的 Michaelis–Arbuzov 反應,與經典的 Michaelis–Arbuzov 反應是競爭反應。增高溫度和減小鹵原子的電負性有利於經典 Michaelis–Arbuzov 反應的進行。
3、π,π-共軛體系作用下的反應:
例如丙烯酸與亞磷酸酯作用生成 β-膦丙酸酯。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