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Q20和Q44巴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Q20A、Q20B(統稱為Q20A/B或Q20)和Q44巴士線路構成了緬街線,這是紐約市皇后區的一條公共運輸線路,主要沿著牙買加和法拉盛附近兩個主要巴士地鐵樞紐之間的緬街運行。Q20A/B的終點站是皇后區北端的大學點。Q44則繼續向北進入布朗克斯,終點是布朗克斯動物園附近的西農場社區。Q44是在兩個行政區之間運營的兩條皇后區巴士路線之一(另一條是Q50)。
1999年6月,Q44開始在皇后區進行限站服務,Q20則分成兩個分支提供本地服務。2015年11月29日,Q44轉變為特選巴士服務(SBS)路線。
Remove ads
路線說明及服務
一輛使用New Flyer XD60車型的Q44 SBS在布朗克斯帕克徹斯特車站附近。
現在的Q44線路始於皇后區牙買加市中心的梅里克大道和射手大道交叉口,位於165街巴士總站以南,並於Q17共用此站。沿射手大道向西行駛,經過牙買加中心-帕森斯/射手車站及其巴士總站。在連接長島鐵路牙買加站和甘迺迪國際機場捷運的蘇特芬林蔭路車站後,線路向北轉入蘇特芬林蔭路。然後向西轉入山邊道,向北轉入皇后大道,可與IND皇后大道線的兩個站點換乘。[1][4][6][7]
在緬街上,Q44向北拐彎,在皇后大道和法拉盛市中心(又稱法拉盛唐人街)的北方大道之間貫穿整條街道。法拉盛市中心是法拉盛-緬街車站的終點站,多條公交線路、IRT法拉盛線地鐵和長島鐵路華盛頓港支線在此交匯。之後Q44轉到聯合街和帕森斯林蔭路,到達白石鎮的14大道。然後進入布朗克斯白石大橋,與Q50共用大橋。在整個皇后區,Q44提供限站服務,主要在主要路口和景點間歇性停靠。[1][4][6][7]
進入布朗克斯後,Q44和Q50沿哈琴森河公園大道輔路行駛至布魯克納大道以南,只停靠兩個站點:一個在拉法葉大道,另一個在布魯什大道和布魯克納林蔭路,乘客還可在此轉乘Bx5巴士。之後Q50向東轉入Bx5的路線,而Q44則向西轉入東177街(跨布朗克斯快速道路輔路),沿該路的任一方向行駛。在帕克徹斯特車站,Q44 繞過休 J. 格蘭特圓環繼續沿東177街行駛,直至與謝里丹高速公路交匯處,然後向北轉入德沃大道。Q44在西農莊廣場-東特雷蒙特大道車站附近的東特雷蒙特大道停靠,終點站設在布朗克斯動物園南部邊界的東180街。巴士在布朗克斯河上的一座橋上停留,然後在波士頓路上重新投入運營。雖然Q44的北部終點站標有「布朗克斯動物園」(原名「布朗克斯動物園-西農場廣場」),但從這裡並不能進入動物園;最近的入口位於布朗克斯公園南和波士頓路以北的幾個街區處。[1][4][6][8]
1999年之前,Q44在皇后區牙買加和布朗克斯西農場之間完全是以本地服務運營。它是皇后區緬街沿線唯一的巴士服務。[9] 在2015年11月實施特選巴士服務之前,Q44完全沿東177街運行。 現在,它在東177街採用了相當於限站停靠的服務,但東177街沿街並沒有額外的本地路線運營。[10]
Remove ads
Q20A、Q20B與Q44在牙買加和白石鎮之間的線路相同,然後向西分流,前往它們在法拉盛灣附近的大學點共用終點站。Q20A在20大道分岔,沿原法拉盛機場北部邊緣行駛,為一個大型購物中心提供服務。這條線路與Q76共用。Q20B在14大道向西向北拐彎,途經居民區。20大道和14大道路線都是最初的Q20線路的一部分,最初的Q20線路只在大學點和法拉盛市中心之間運行。這兩條線路都提供本地服務,但Q20A隨時運行,而Q20B僅在工作日運行。[7][11]
歷史

1932年2月15日,北岸巴士公司開始運營巴士服務,以取代長島鐵路白石支線。[12][13] 這條線路被標為Q35。[14] 這條線路與現在往返於布魯克林區和洛克威公園之間的Q35線路不同。它從法拉盛緬街終點站出發,沿林登街(現林登巷)和127街向北行駛,途經法拉盛和大學點,到達14大道。[15] 這是現在Q25的路線。[7]最初的Q35沿14大道向東行駛[16]然後再沿現在的Q76和Q15的路線行駛[7]至白石鎮。[16]
1933年5月2日,北岸巴士公司開始在法拉盛緬街/羅斯福大道地鐵站和皇后博羅小丘的霍勒斯·哈丁大道(現長島高速公路)之間沿緬街提供穿梭巴士服務。這就是Q44服務的前身。[17]
1935年9月22日,北岸巴士公司收購了法拉盛高地巴士公司,但並未與之合併。[18][19] 北岸公司只是臨時收購了Q25;[20] 作為補償,市政府向該公司保證,他們將獲得法拉盛和牙買加之間經由緬街的新路線。[20] 計劃在緬街延伸段(包括一座橫跨大中央快速路的橋梁)完工後投入使用。[20]1937年,公交線路發生了幾次重大變化。皇后區-拿騷公交公司接管了Q25線路,並將其與沿大學點林登巷和第127街的Q34線路(現Q25線路北部的前身)合併。北岸公交公司停運了Q35,取而代之的是新的Q20。[20][21][22][23] Q20的路線與現在Q20B的路線(途經14大道)相同,只是沿第122街(現為大學點林蔭路)繼續向北延伸,並在該區北端的麥克尼爾公園附近與現在的Q25(當時的Q34)沿相同的環形路線行駛。[22][24][25]
Remove ads
1936年12月,北岸巴士公司申請了法拉盛和牙買加之間途經緬街的「Q-44」線路的特許經營權。[26] 1938年3月22日,當緬街向南延伸至大中央快速路時,牙買加長島鐵路車站的法拉盛緬街與射手大道之間開通了Q44服務。[27][28] [29] 該公司宣傳說,這條線路是「從整個北岸」皇后區到牙買加的最短線路,兩個終點站之間的運行時間為15分鐘。[30][31][32] 1939年4月布朗克斯白石大橋開通後,[33] 當年7月1日,北岸巴士公司開始運營往返於布朗克斯西農場廣場和在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的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之間的巴士服務。[34] 1940年10月28日,這條線路與Q44線路合併,從克猶花園-聯合公路車站(沿後來成為Q74的路線)出發,途經白石鎮和布朗克斯區的東177街,到達西農場廣場的特雷蒙特大道和波士頓路。另一條支線通往布朗克斯的威斯徹斯特廣場。[24][35][36] 當年12月,Q44返回牙買加,行駛至165街巴士總站。[37]

1939年7月1日,Q20與Q17聯運,這意味著在法拉盛以南,巴士將繼續沿Q17路線前往牙買加-165街終點站。[24][38] 該服務被命名為「Q17-20」或「Q20-17」,滾動標誌顯示為Q17/20。[24][37][39][40] 從1942年6月8日開始,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汽油和輪胎使用的限制,該服務被縮短至大學點的14大道和122街。[24][41] 直到1946年2月4日恢復14大道以北的服務。[39] 1947年1月27日,Q20在非高峰「基準時段」與Q17分離。[42] 同年3月,北岸巴士公司被紐約市交通委員會(即後來的紐約市公共運輸局)接管,使巴士線路成為城市運營線路。[43][44][45]
1957年2月3日,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將Q17和Q20服務全時段分開,取消了14大道和122街(大學點林蔭路)以北的服務,並將Q20更名為Q44FS(法拉盛班車)。[2][25][46][47] 它是使用「Q44」名稱的幾條路線之一,包括Q44本身、Q44A(現在的Q46)、Q44B(前往皇后區馬爾巴的班車,現已取消)和Q44VP(後來的Q74)。[2][24][48][49]
1964年紐約世博會期間,開通了Q44特別服務,通往法拉盛草原公園的羅德曼街入口。這些線路被命名為 "Q44 WF",並標有 "World's Fair"(世博會)字樣,從西農場廣場或165街出發,分別在布朗克斯區或皇后區的線路上停靠,以世博會為終點站。[50][51]
1966年7月11日,紐約交通局將Q13、Q14、Q16、Q28和Q44FS的終點站從法拉盛市中心遷至法拉盛停車場,該停車場由37大道、聯合街、138大道和39大道環繞,試運行六個月。這一改變是應皇后區多位民選官員的要求做出的,旨在為乘客提供庇護,減少市中心的擁堵。然而,由於購物者抱怨這一改變迫使他們步行四個街區才能從地鐵到達公共汽車,商人和民選官員立即表示反對,1966年7月20日,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宣布將於7月24日取消這一改變。Q13、Q16和Q28服務的終點站將回到羅斯福大道北側的緬街東側,而Q14和Q44FS服務的終點站將恢復到緬街東側的39大道。[52][53]皇后區區長Mario Cariello曾於7月18日致函紐約市公共運輸局,要求撤銷服務變更。紐約交通局是應他4月份的要求更改服務的。Cariello指出,他的許多選民都要求更改服務。[54]
1967年12月,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向估算委員會遞交了一份將Q44延長4.33英里(6.97公里)的建議。以服務於合作城(Co-op City),並在該線路的西端終點站因一些街道改為單行道而略作改動的建議。[55]1969年10月,紐約市公共運輸局總監建議修改布朗克斯區的Q44線路,不再使用被認為「不適合公共汽車通行」的街道。線路將修改為沿波士頓路和布萊恩特大道之間的東特里蒙特大道、波士頓路和東特里蒙特大道之間的布萊恩特大道以及布萊恩特大道和東特里蒙特大道之間的波士頓路行駛。[56]
Remove ads
1990年4月15日,[57] Q44FS被重新編號為Q20;此時,隨著街道的拓寬和購物中心的建成,20大道服務開始了。[58] 1995年9月,Q20取消了周末服務,僅在工作日提供服務。[59] 1998年1月11日,Q44開始在梅里克大道和蘇特芬大道之間的射手大道上雙向運行,以提供直達長島鐵路牙買加站的通道,並消除在擁擠街道上轉彎的困難。[60] 利用射手大道、168街、牙買加大道和梅里克大道建立了一個新的調頭環路。在此之前,南行公共汽車沿牙買加大道行駛至梅里克大道,北行公共汽車沿射手大道和153街行駛至牙買加大道。這一變化於1997年11月提交MTA董事會批准,最初計劃於1997年12月生效。[61]
1999年6月27日,[62] Q44開始在皇后區進行限站服務,Q20分為兩個分支(Q20A和Q20B)提供本地服務,Q20B沿14街的Q20舊路線提供服務,Q20A沿20街提供新服務。沿20大道增加的服務是應該大道商業開發項目業主(例如BJ's和Target)的要求而增加的。[63] Q20A也恢復了周末服務。 由於Q44成為服務,Q20沿著緬街向南延伸,提供本地服務。[9] 在此之前,Q20隻在工作日的早上5點至晚上11點運營,班次為15至30分鐘一班。[64] 此時,Q44從其位於聯合大道和希爾賽德大道之間的布里亞伍德街區的歷史路線上轉移。它之前向東轉向大中央公園路輔路,然後向南轉向150街,前往牙買加,[9][27][30][31][49] 自1938年以來,一直沿用同樣的路線,當時緬街在大中央公園路輔路處終止。[29][65] 它被改道繼續向南經緬街,然後經皇后大道到達山邊道。[9] 最初,Q44巴士的停靠站點有限,工作日為早6點至晚10點,周六為早7點至晚10點,周日為早8點至晚10點。Q44和Q20的服務變化是為了增加乘客量和服務新市場。[63] 1999年7月29日,在市政廳召開了一次會議,MTA的官員出席了會議,討論了這些變化。許多乘客發言反對這一改變,他們指出,這一改變使使用150街沿線站點的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出行更加困難,而且這一改變增加了完成行程的換乘次數,需要支付額外的車費。MTA的一位發言人表示,MTA沒有計劃恢復服務的改變,並指出Q44改線後的皇后大道和緬街地區的人口密度有所增加。[66] 改變生效後不久,布里亞伍德居民就組織並散發了一份請願書,反對150街失去公交服務。這一變化於1999年3月底向民選官員宣布,並於1999年4月15日獲得MTA董事會的批准。[67]
2005年4月1日,緬街和桑福大道(Sanford Avenue)的Q44限站停靠服務停止,Q20A/B繼續提供服務。[68]
Remove ads

2004年和2006年,緬街走廊被確定為法拉盛-牙買加巴士快速交通系統(BRT)服務的潛在路線,這是MTA和紐約市交通局的特選巴士服務(SBS)計劃第一階段的一部分。[6][69]該走廊最終沒有被納入第一階段的SBS路線。[70][71] 2008年2月,MTA提議在法拉盛和福特漢姆廣場之間的走廊北部增設一條限時停靠服務,暫定名為Q94。該線路取消了在東180街換乘Bx9的要求,被稱為「超級特快」,並將取代皇后區與貝德福德公園之間的X32學校特別班次(現已停運)。[71][72][73][74]
雖然Q94線路從未實施過,但Q44線路在2009年被納入SBS第二階段研究。[6][70][75] 到2013年,Q44已成為皇后區第一條擁有全套鉸接式巴士車隊的線路;SBS服務所使用的巴士(Nova Bus LFS型號)與之相同。2014年,164街走廊(Q65)和帕森斯/凱西娜林蔭路走廊(Q25 和 Q34)加入緬街走廊,成為法拉盛和牙買加之間潛在的SBS線路。到2013年,Q44成為皇后區第一條擁有全套鉸接式巴士車隊的路線;[76][77][78] 與SBS服務使用的巴士相同(Nova Bus LFS)。2014年,164街走廊(Q65)和帕森斯/凱辛娜走廊(Q25和Q34)加入緬街走廊,成為法拉盛和牙買加之間潛在的SBS路線。[79][80] Q25 LTD和 Q44 LTD被選中進行進一步研究,其中Q44優先考慮是因為它的客流量高、皇后區和布朗克斯之間的跨行政區連接以及主街的寬度有利於公交車道。[1][81] 作為改造的一部分,布朗克斯的八個站點被取消;保留下來的乘客占該行政區乘客使用量的85%。 牙買加商業區的幾個站點也被取消。[10] 此外,Q44 LTD在蓋伊·R·布魯爾林蔭路(Guy R Brewer Blvd)或165街和射手大道、緬街和北方大道、帕森斯林蔭路和17大道、帕森斯林蔭路和21大道的停靠站以及白石高速公路和Center Drive的南行唯一停靠站被取消。[82]
2015年11月29日,Q44 SBS開始服務,全天24小時運行。Q20A成為全日制航線,以取代已停運的深夜專用Q44本地航線。[1][83]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