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C-42號潛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陛下之UC-42號艇(德語:SM UC 42[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潛艦或稱U艇。它由漢堡的伏爾鏗船廠承建,於1916年9月21日新船下水,至同年11月18日交付使用。其全長49.45公尺,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00公噸和480公噸,艇載武器則包括三具魚雷發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門88公釐口徑甲板砲。UC-42號入役後曾被部署至北海的第一區艦隊,並參與了大西洋潛艦戰。通過其六次巡邏,共直接或間接擊沉14艘協約國或中立國艦船,容積總公噸累計為9877公噸。1917年9月10日,UC-42號在科克附近因自身水雷發生不明原因爆炸而沉沒,艇內27名官兵全數陣亡。
Remove ads
設計
1915年秋天,由於中立國美國的干預,U艇戰幾乎陷入停頓,導致德國廣泛開展《國際法》所允許的水雷戰,從而使布雷潛艦的需求量相應增加。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艦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的開發部門留意到了這一點,遂以UB-II型為基礎,按照兼顧布雷效率和生產速度的要求,以41號工程的名義設計了UC-II型潛艦。為了彌補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僅更大,而且採用雙軸推進系統。然而,與前型最主要的區別在於,UC-II型艇重新運用了雙殼體結構。但它並非純粹的雙體潛艦,而是一種中間過渡型;因為外層沒有封閉耐壓殼體,而是作為鞍形水櫃附在上方。[6]
UC-42號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這個亞型的艇體結構與UB-II型類似,但體積更大,全長為49.45公尺,並有3.68公尺的吃水深度;由於不再考慮鐵路運輸的裝載限界,舷寬也得以增至5.22公尺。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00公噸和480公噸。艇只採用兩台科爾庭六缸四衝程520匹公制馬力(38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460匹公制馬力(34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7節(21.7公里每小時),水下6.7節(12.4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9,410海里(17,43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60海里(110公里)而無需充電。其潛沒需時約為48秒,能夠在50公尺的深度下運作。[3]
作為布雷潛艦,UC-42號改將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裝在艇體前部,每具儲存井內的水雷數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時只需將存儲井底部的蓋板打開,水雷便可憑藉自身重量滑入水中。[7]隨著滑射槽長度增加,艇體艏樓的上層建築被抬高,上層建築與司令塔之間的凹陷處布置了一門88公釐30倍徑速射砲作為甲板砲。但由於位置相對較低,火砲甲板在惡劣海況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沒。此外,UC-42號還裝備有三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這極大提升了潛艦的攻擊能力。其中艇艏兩具外置在兩側、艇艉一具則為內置式,並可搭載合共7枚G6型魚雷。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及23名水兵。[3]
Remove ads
歷史
1915年11月20日,在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的倡議下,國家海軍辦公室分別向三家德國造船廠合共增訂15艘UC-II型潛艦。UC-42號因此成為漢堡伏爾鏗船廠承建的第二批次(UC-40至UC-45號)的三號艇,建造編號為75。它於1916年9月21日新船下水,至同年11月18日在前UC-39號艇長、海軍上尉奧托·海因里希·托爾諾的指揮下交付使用,隨即展開海試。[4]在托爾諾之後,漢斯·阿布雷希特·穆勒中尉也曾擔任該艇指揮官。[1]完成海試後,該艇於1917年1月1日被編入駐布倫斯比特爾科格的第一潛艦區艦隊服役。[1][8][9]
在年僅九個月的服役生涯中,UC-42號參與了大西洋潛艦戰,足跡遍及赫布里底群島、聖基爾達島和桑德蘭等地的周邊水域。[10]通過其六次布雷及破交戰巡邏,UC-42號合共擊沉協約國或中立國的13艘商船和1艘輔助軍艦,容積總公噸累計為9877公噸。[11]其中,體積最大的受害者是註冊公噸位僅為3082公噸的英國貨輪貝索托號(Baysoto);它於1917年8月6日從阿爾漢格爾斯克運送亞麻前往泰恩河流域途中,在距蓋爾德岬東南偏東約33海里(61公里)處遭UC-42號發射魚雷擊沉。[12]此外,排水量1210公噸、隸屬英國皇家海軍的單桅戰船康乃馨號(HMS Carnation)也曾於1917年3月31日在斯特朗賽海峽南部出口處撞上由UC-42號布設的水雷,但該艦僅是受損,並未沉沒。[13]
Remove ads
UC-42號於1917年9月1日出海展開第六次巡邏,從此再未歸航。同年10月31日,英國皇家海軍魚雷艇TB-55號陪同掃雷艇在科克港的入口處作業。大約15:00,它們發現水面上漂浮著一條油跡。TB-55號利用其水聽器追蹤來源,以確認油跡是否來自潛艦。他們聽到了「錘擊聲」和「類似渦輪聲」的巨大機械聲響,並認為這是一艘德國U艇,遂放下一個記號浮標,不久後又投擲了一枚深水炸彈。炸彈被引爆後,TB-55號返回該水域,發現浮油體積增加,並有氣泡升上水面。[14]
TB-55號向在附近執行掃雷任務的武裝拖網船薩爾巴號(HMT Sarba)發出求助信號。後者再利用水聽器追蹤,但沒有探測到推定潛艦發出的聲音。薩爾巴號投下第二枚深水炸彈,並整夜留在基地。翌日清晨,英艦陽光號(HMD Sunshine)和TB-58號巡視了現場,確認事件並非舊殘骸造成的虛驚。至11月2日,仍有油跡浮出水面,船塢的潛水員趕來檢視這艘疑似沉船。潛水員報告稱,一艘德國潛艦倒在海底,艉部被炸飛,其司令塔上的黃銅銘牌印有「C42, 1916」字樣,表明這艘潛艦就是UC-42號。儘管有一些艙門被打開,但沒有發現倖存者。據推測,該艇很可能是在布雷時被自身的一枚水雷在艇艉引爆而沉沒的。[14]
當潛艦沉沒並被確認身份的消息傳出後,英國海軍部便要求從艇內提供可確認身份的物品,以供核實;於是在1917年12月,潛水員從司令塔中找回了電話浮標。英國海軍情報處知悉潛艦是9月1日從比利時出發,但對TB-55號報告的錘擊和發動機噪音持懷疑態度。海軍部報道稱,「已知的UC(級)潛艦在本土水域的最長巡航時間是24天,所以UC-42號肯定早在TB-55號和薩爾巴號投擲深水炸彈之前就已經遇難了」。[14]
殘骸
2010年11月6日,五名愛爾蘭潛水員在科克的羅氏角附近僅27公尺的水下尋獲這艘沉船。[15]它被發現具有「少量明顯的爆炸性損傷」。其中一副螺旋槳上的序列號可以明確識別為UC-42號。[16]當局隨後在艇艉掛上一塊紀念牌匾,並根據《國際海事法》將殘骸列為戰爭公墓,不允許觸碰,由德國海軍負責管理。[17]
襲擊歷史摘要
Remove ads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