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UC-99號潛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陛下之UC-99號艇(德語:SM UC 99[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I型布雷潛艦或稱U艇。它由漢堡的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於1918年3月17日新船下水,至同年9月20日交付使用。其全長56.51公尺,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91公噸和571公噸,艇載武器則包括三具魚雷發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門105公釐45倍徑甲板砲。由於入役時已臨近戰爭結束,UC-99號未及參與任何實戰。戰後,根據對德停戰協定的要求,該艇於1918年11月22日被引渡至英國哈維奇正式投降,後作為戰利品移交日本,並一度以O-5號潛艦(日語:〇五潜水艦)之名在大日本帝國海軍運用,至1921年摧毀。
Remove ads
設計
1917年夏天,德意志帝國海軍發現了UC-II型潛艦中的各種缺陷,需要進行糾正。船員們抱怨艙內的通風不佳和在艦橋上相當潮濕——這在寒冷的季節尤為令人難受。另一方面,這款潛艦的潛航性能也不盡如人意。為此,應當開發另一款布雷潛艦來解決這些問題,並能響應海軍部對更強大火砲武器的渴望。基於UB-III型的成功經驗,潛艦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拿出了代號為41a號工程的UC-III型潛艦設計方案。與前型相比,新艇的水面排水量增至470公噸,增加了一具外置式魚雷發射管,改用更大口徑的105公釐甲板砲的並調高砲位,以及通過調整注水和排水管徑使潛航時間顯著縮短。然而,由於布雷裝置的特殊要求,UC-III型艇的外形很難按照UB-III型艇進行優化,因此其航速略有下降。[3]
UC-99號是16艘完成交付的UC-I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其全長56.51公尺,舷寬5.54公尺。艇體採用雙殼體結構,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491公噸和571公噸,浮起時的吃水深度為3.77公尺。艇只採用兩台猛獅六缸四衝程600匹公制馬力(44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770匹公制馬力(57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5節(21.3公里每小時),水下6.6節(12.2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7節(13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9,850海里(18,240公里),或以4.5節(8.3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0海里(74公里)而無需充電。其潛沒需時約為15秒,能夠在75公尺的深度下運作。[4]
在武器配置方面,UC-99號設有六具管徑為1,000公釐的布雷豎井,但由於艇艏形態作了伸展和扁平化改動,UC200型水雷的容納能力有所下降,僅為14枚。司令塔後部的艇艛布置了一門105公釐45倍徑艇用高射砲作為甲板砲,並配備150發彈藥。此外,UC-99號還裝備有三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其中兩具外置位於舯部的兩邊舷側用於朝前射擊,一具內置在艇艉,合共配備7枚魚雷。其標準船員編制為3名軍官及29名水兵。[4]
Remove ads
歷史
UC-99號是漢堡布洛姆與福斯船廠承建的第一批次十號艇,由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艦監察局於1917年6月27日訂購,建造編號為333。它於1918年3月17日下水,至同年9月20日在首度擔任艇長的海軍中尉弗里德里希·魏斯洪的指揮下交付使用,隨即展開海試。[5]由於入役時間較遲,該艇與其它已完工的UC-III型艇一樣,在戰爭結束前未及編入任何部隊,亦無參與實戰行動。戰後,根據對德停戰協定的要求,UC-99號於1918年11月22日被引渡至英國哈維奇正式向協約國投降。[6]同年12月19日,該艇作為戰利品由日本接收,並更名為「O-5號潛艦」(〇五潜水艦)。經過出海調試後,它由隸屬大日本帝國海軍的第二特務艦隊負責押送,經馬爾他拖抵橫須賀。[7]O-5號未編入日本海軍序列,而是在完成整修後用於研究和測試,至1921年3月至6月間在橫須賀海軍工廠拆除裝備。餘下的廢艇體則作為標靶於同年在艦砲和魚雷試驗中被摧毀。[5]
Remove ads
注釋
腳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