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吉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吉反應(德語:Ugi-Reaktion)是一分子醛或酮、一分子胺、一分子異腈以及一分子羧酸縮合生成α-醯氨基醯胺的多組分反應。[1][2][3]

反應由德國化學家伊瓦爾·卡爾·烏吉於1959年首先報道。
反應是放熱反應,通常在加入異腈後數分鐘內即可完成,條件溫和。反應物濃度較高時(0.5M-2.0M)時,產率也較高。在極性非質子溶劑如二甲基甲醯胺中進行時效果一般較好,但也可用甲醇和乙醇作為反應溶劑。
反應具有較高的原子經濟性,總反應只生成一分子水副產物。反應產率也一般較高。最近研究顯示水溶液的使用對反應有加速作用。[4]
反應機理
首先胺與醛/酮失水縮合為亞胺,亞胺被羧酸質子化為亞胺離子,亞胺離子與異腈發生親核加成生成腈鎓離子,然後羧酸負離子進攻異腈的碳原子生成另一個亞胺中間體8,最後8發生Mumm重排反應,發生醯基轉移生成烏吉產物。[12]

烏吉的前幾步反應都可逆,整個反應的驅動力是最後一步重排,醯基的轉移生成了熱力學上穩定的醯胺化合物。
變體
烏吉反應的底物適用性很廣,其中酸組分除了羧酸以外,還可以是無機酸,如氫硫酸、疊氮酸或氰酸等,甚至可以是二級銨鹽。羰基組分可以是醛也可以是酮。胺組分可以是一級胺、二級胺,也可以是肼、羥胺或脲。
當烏吉反應所需的兩種官能團同存在於一個分子內時,利用該雙官能團化合物與另外兩個組分進行該反應可以得到不同類型的含氮雜環化合物。[13][14]
例如,β-胺基酸與對硝基苯甲醛反應,經過分子內醯基轉移成環可得β-內醯胺。[15]

![]() |
![]() | |
烏吉-狄爾斯-阿爾德反應[16] | 烏吉-斯邁爾斯反應[17] |
![]() |
![]() | |
烏吉-布赫瓦爾德-哈特維希反應[18] | 烏吉-赫克反應[19] |
應用
烏吉反應在化學很多領域都有比較廣泛的應用。通過這個反應可以得到產率高的α-胺基酸、多肽、β-內醯胺、氨基甲酸酯、四唑、乙內醯脲等衍生物。由於烏吉反應的高效性和匯聚性,以及它的四種組分都能很方便地連在樹脂上,它在組合化學和多樣性導向合成中也有比較廣泛的應用前景。[20]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