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圓桌會議(印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於1930至1932年間舉行,前後共三次的圓桌會議(印度)(英語:Round Table Conferences (India))是由英國政府與印度政治人物共同組織的一系列和平會議,目的為討論在英屬印度進行的管治體系改革。[1]會議從1930年11月開始,到1932年12月結束。它們是根據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向時任印度總督愛德華·伍德勳爵與時任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所提的的建議,[2][3] 以及由印度法定委員會英語Simon Commission(又稱西蒙委員會)在1930年5月提交的報告而舉行。當時印度內部對Swarāj英語Swarāj(自決)的要求日益升高。來自印度的重要與會者有穆罕默德·阿里·真納、特傑·巴哈杜爾·薩普魯爵士英語Tej Bahadur SapruV. S. 斯里尼瓦薩·薩斯特里英語V. S. Srinivasa Sastri沙潔福爵士、K. T. 保羅英語K. T. Paul米拉貝恩英語Mirabehn。在1930年代,許多英國政治家認為印度需要朝自治領地邁進。然而印度與英國的參與者之間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導致這前後三次的會議最終未能提出解決之道。會議中主要討論的議題均與印度及其管治體系有關。

Remove ads

第一次圓桌會議(1930年11月-1931年1月)

會議於1930年11月12日在倫敦上議院皇家廳(Royal Gallery House of Lords),由當時的英國皇帝喬治五世正式宣布開幕,[2]由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擔任主席。拉姆齊·麥克唐納也擔任少數族裔代表小組委員會的主席,而他的兒子馬爾科姆·麥克唐納在會議期間則負責與桑基勳爵英語John Sankey, 1st Viscount Sankey擔任主席的憲法委員會,進行聯絡工作。[4]此次會議中最傑出的顧問之一是一位擁有三十年經驗的印度文職官員 - 馬爾科姆·黑利爵士英語Malcolm Hailey, 1st Baron Hailey。委員會中重要的自由黨成員 - 雷丁勳爵"非常清楚印度一旦獨立可能引發的麻煩"。[5]曾在西蒙委員會任職的克萊門特·艾德禮勳爵希望早日解決問題,但遭到1945年才重新執政的保守黨阻撓。塞繆爾·霍爾勳爵英語Samuel Hoare, 1st Viscount Templewood向當時英國內閣發出一份備忘錄,建議為印度政府採用聯邦制方案,以 "讓印度有可能獲得責任政府的表象,同時又能保留英國的實際控制權"。[6]這個想法由印度土邦提出,其他印度自由黨領袖(包括特傑·巴哈杜爾·薩普魯爵士)對此表示歡迎。當時已是少數派的工黨政府希望贏得議會中自由黨和保守黨同僚的支持,以在印度建立一個在中央和省級層面能"回應人民需求"的政府,以及一個保守的立法機構。

當時英國的八個政黨有十六名代表出席。來自英屬印度的政治領袖有五十八名,土邦代表則有十六名,合計為七十四名。然而,印度國民大會黨和印度商界領袖並未出席此次會議。他們中有許多人,包括甘地在內,都因參與公民不服從運動而被監禁。[7]這種不出席而展現的抵制註定會議會失敗。愛德華·伍德勳爵發表一份具爭議性的聲明,宣佈印度最終應被授予自治領地地位。導致保守黨不滿,當時屬於保守黨的溫斯頓·邱吉爾爵士表示:"整個會議都受到社會黨(即工黨)的操縱和控制,目的就是為達成他們從一開始就設定好的目標,也就是在中央層級,建立一個由印度人自己管理、並對其人民負責的政府。"。[8]

與會者

  • 以顧問身分出席的官員:馬爾科姆·黑利爵士、C. A. 因內斯英語Charles Alexander Innes、A. C. 麥克沃特斯(A. C. MacWatters)、亨利·G·黑格爵士英語Harry Graham Haig及L. W. 雷諾茲(L. W. Reynolds)
  • 印度土邦代表團職員:
    • 海德拉巴:理察·切內維克斯-特倫奇爵士(Sir Richard Chenevix-Trench)、納瓦布·馬赫迪·亞爾·容格(Nawab Mahdi Yar Jung)、艾哈邁德·海珊英語Ahmed Hussain、雷金納德·格蘭西(Reginald Glancy)
    • 南印度土邦:T. 拉加瓦亞英語T. Raghavaiah
    • 巴羅達土邦:V. T. 克里希納馬查里
    • 阿爾瓦爾土邦:F.N. 汗英語Fateh Naseeb Khan
    • 奧里薩邦土邦:K. C. 尼奧吉英語Kshitish Chandra Neogy
    • 王公院特別組織提名:L. F. 拉什布魯克·威廉士英語L. F. Rushbrook Williams、卡齊·阿里·海達爾·阿巴西(Qazi Ali Haidar Abbasi)、賈馬尼·達斯(Jarmani Dass)、A.B. 拉特英語Anna Babaji Latthe及D. A. 蘇爾韋(D. A. Surve)
  • 秘書處:S. K. 布朗(S. K. Brown)、V. 道森(V. Dawson)、K. S. 菲茨(K. S. Fitze)、W. H. 路易斯(W. H. Lewis)、R. J. 斯托普福德(R. J. Stopford)、約翰·科特曼英語John Coatman馬爾瑪杜克·比克達爾潘尼迦N. S. 蘇巴·拉奧英語N. S. Subba Rao傑弗里·科貝特英語Geoffrey Corbett、A. 拉蒂菲(A. Latifi)及G.S. 巴傑帕伊英語Girija Shankar Bajpai
  • 總秘書處:R. H. A. 卡特(R. H. A. Carter)、米安·阿卜杜勒·阿齊茲(Mian Abdul Aziz)、W. D. 克羅夫特(W. D. Croft)、G. E. J. 簡特(G. E. J. Gent)、B. G. 霍茲沃斯英語B. G. Holdsworth、R. F. 穆迪(R. F. Mudie)及G. S. 拉賈迪亞克沙(G. S. Rajadhyaksha)
Remove ads

會議進程

會議的第一階段先舉行六場全體會議,代表們在會中提出他們的問題。隨後成立九個小組委員會,以處理多個不同的事務,包括聯邦結構、省級治理系統、信德省與西北邊境省(後稱開伯爾-普什圖省)的地位、國防和少數族裔事務等。[9]接著是對聯邦結構、省級治理系統、少數族裔、緬甸、西北邊境省、選舉權、國防和信德省等小組委員會報告的討論。之後又舉行兩場全體會議和一次最終的閉幕會議。[7]由於印度國民大會黨缺席,會議難以取得進展,但仍得到一些成果。英國首相在日記中寫道,"參與者並沒真正關注印度的整體利益。他們只關心自己所代表的社群(例如穆斯林、印度教徒、受壓迫階級)或階級(例如地主、工商業者)的利益,以及如何爭奪保留席位(參見印度保留政策)的比例。這種爭鬥和自私,才真正暴露印度政治最醜陋的一面"。[10]

由特傑·巴哈杜爾·薩普魯提出的"全印聯邦"想法,成為會議的討論核心。[11]所有與會團體都支持這個概念。土邦同意這項聯邦提案,但前提是必須保障其內部主權。全印穆斯林聯盟也支持聯邦,因為他們一向反對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而英國則同意在省級層面引入代議制。

Remove ads

第二次圓桌會議(1931年9月-1931年12月)

第一次圓桌會議以失敗收場後,英國意識到他們需要印度國民大會黨參與。甘地及其他國民大會黨領袖於1931年1月26日從獄中獲釋。隨後的討論促成《甘地-歐文協議》簽訂,國民大會黨因而同意參加第二次圓桌會議。

麥克唐納仍是英國首相,但此時他領導的是一個由保守黨席次佔多數的聯合政府(又稱"國民政府"),塞繆爾·霍爾勳爵被任命為新的印度事務大臣。

與會者

、羅伯特·漢密爾頓、洛錫安勳爵、雷丁勳爵

  • 印度土邦代表:阿爾瓦爾土邦統治者、巴羅達土邦統治者、達爾邦加土邦統治者、博帕爾土邦統治者、比卡內爾土邦統治者、柯契土邦英語Cutch State統治者Khengarji III英語Khengarji III、多爾布爾土邦統治者、印多爾土邦統治者、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統治者、卡普爾塔拉土邦英語Kapurthala State統治者、納瓦納加爾土邦統治者、帕蒂亞拉土邦統治者、雷瓦土邦統治者、桑格利土邦統治者、科里亞土邦統治者、薩里拉土邦英語Sarila (state)統治者、包納加爾土邦英語Bhavnagar State統治者、巴羅德土邦統治者、瓜廖爾土邦統治者、海德拉巴土邦首相、邁索爾土邦首相、凱拉什·納拉因·哈克薩爾上校(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大臣)、特拉凡哥爾土邦統治者及帕蒂亞拉土邦統治者。
  • 英屬印度代表:
    • 印度政府:C. P. 拉馬斯瓦米·艾耶爾、納倫德拉·納特·勞及M. 拉馬錢德拉·拉奧
    • 印度國民大會黨:聖雄甘地(他是國大黨的唯一代表)。
    • 穆斯林:阿迦汗三世、[a] 肖卡特·阿里英語Shaukat Ali (politician)、穆罕默德·阿里·真納、A.K.法茲勒·哈克、穆罕默德·伊克巴勒、米安·穆罕默德·沙菲爵士、沙潔福爵士、賽義德·阿里·伊瑪目英語Syed Ali Imam爵士、多梅利土邦的拉賈·謝爾·穆罕默德·汗、阿卜杜勒·哈利姆·加茲納維(Abdul Halim Ghaznavi)、哈菲茲·希達亞特·海珊(Hafiz Hidayat Hussain)、賽義德·穆罕默德·帕德沙赫·薩希卜·巴哈杜爾(Sayed Muhammad Padshah Saheb Bahadur)、沙法特·艾哈邁德·汗博士(Dr. Shafa'at Ahmad Khan)、賈邁勒·穆罕默德·羅瑟(Jamal Muhammad Rowther)、卡賈·羅瑟英語Kaja Rowther及納瓦布·薩希卜扎達·賽義德·穆罕默德·梅赫爾·沙阿(Nawab Sahibzada Sayed Muhammad Mehr Shah)
    • 印度教徒:M. R. 賈亞卡爾、B. S. 蒙傑及迪旺·巴哈杜爾·拉賈·納倫德拉·納特
    • 印度自由黨:J. N. 巴蘇、C. Y. 欽塔馬尼、特傑·巴哈杜爾·薩普魯、[a] V. S. 斯里尼瓦薩·薩斯特里及C.H. 塞塔爾瓦德
    • 印度正義黨:博比利土邦統治者R. S. 拉馬克里希納·蘭加·拉奧英語R. S. Ramakrishna Ranga Rao、A.R. 穆達利亞爾、A. P. 帕特羅及B.V. 賈達夫
    • 被壓迫階級:B. R. 安貝德卡[a] 及R. 斯里尼瓦桑
    • 錫克教徒:S.U. 辛格及S.S. 辛格
    • 帕西人:C. 賈漢吉爾、霍米·莫迪及菲羅茲·塞特納(Phiroze Sethna)
    • 印度基督徒:S.K. 達塔英語Surendra Kumar DattaA. T. 潘尼爾塞爾瓦姆英語A. T. Pannirselvam
    • 歐洲人:愛德華·本索爾英語Edward Benthall、休伯特·卡爾爵士(Sir Hubert Carr)、T. F. 加文·瓊斯(T. F. Gavin Jones)及C. E. 伍德(C. E. Wood)(馬德拉斯)
    • 盎格魯-印度人:亨利·吉德尼
    • 女性代表:沙拉金尼·奈都、J. 沙納瓦[a] 及R. 蘇巴拉揚
    • 地主代表: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賽義德·汗·查塔里(阿格拉和奧德省統治者)、達爾邦加土邦統治者Kameshwar Singh、帕拉拉赫蒙迪莊園統治者K.C. 加亞帕提及普羅巴什·錢德拉·米特拉爵士
    • 工商界:G. D. 比拉英語G.D. Birla普爾肖塔姆達斯·塔庫爾達斯爵士英語Purshottamdas ThakurdasM.B. 達達博伊英語Maneckji ByramjiDadabhoy
    • 勞工代表:N. M. 喬希、B. 希瓦·拉奧及V. V. 吉里
    • 大學代表:S.S. 艾哈邁德及B.D. 塞特
    • 緬甸:帕達姆吉·金瓦拉爵士(Sir Padamji Ginwala)
    • 信德省:沙阿·納瓦茲·布托及G.H. 希達亞圖拉
    • 其他省份:C. 巴魯阿)、S.A. 卡尤姆及S. B. 坦貝
  • 印度土邦代表團職員:V. T. 克里希納馬查里、理察·切內維克斯-特倫奇爵士、納瓦布·馬赫迪·亞爾·容格、S. M. 巴普納、阿馬爾·納特·阿塔爾(Amar Nath Atal)(齋浦爾土邦)、J. W. 楊(J. W. Young)(久德浦土邦英語Kingdom of Marwar)、拉姆·錢德拉·卡克(Ram Chandra Kak)(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薩希卜扎達·阿卜杜勒·薩馬德·汗(Sahibzada Abdus Samad Khan)(拉姆普爾)、K. C. 尼奧吉、L. F. 拉什布魯克·威廉士、賈馬尼·達斯、穆罕默德·薩利赫·阿克巴爾·海達里(Muhammad Saleh Akbar Hydari英語穆罕默德·薩利赫·阿克巴爾·海達里(Muhammad Saleh Akbar Hydari、潘尼迦及N. 馬達瓦·拉奧英語N. Madhava Rao
  • 英國代表團職員:亨利·G. 黑格爵士、V. 道森、K. S. 菲茨(K. S. Fitze)、J. G. 萊斯韋特(J. G. Laithwaite)、W. H. 劉易斯(W. H. Lewis)、P. J. 派屈克(P. J. Patrick)、約翰·科特曼、G. T. 加勒特(G. T. Garratt)及R. J. 斯托普福德(R. J. Stopford)
  • 英屬印度代表團職員:傑弗里·科貝特、A. 拉蒂菲(A. Latifi)、G.S. 巴傑帕伊、貝內加爾·拉馬·拉烏英語Benegal Rama Rau、賽義德·阿姆賈德·阿里(Syed Amjad Ali)、阿里·汗親王、A. M. 喬杜里(A. M. Chaudhury)、馬哈德夫·德賽英語Mahadev Desai戈溫德·馬拉威亞英語Govind MalaviyaK. T. 沙阿英語K. T. Shah及P. 辛哈(P. Sinha)
  • 總秘書處:R. H. A. 卡特、K. 安德森(K. Anderson)、C. D. 德希穆克英語C. D. Deshmukh、J. M. 斯萊登(J. M. Sladen)、休·麥克格雷戈(Hugh MacGregor)、G. F. 斯圖爾德(G. F. Steward)、A. H. 喬伊斯(A. H. Joyce)、賽義德·阿姆賈德·阿里及拉姆·巴布·薩克塞納(Ram Babu Saksena)

第二次會議於1931年9月7日開幕。此次會議與第一次會議相比,有三大不同之處:

  • 國大黨出席 - 《甘地-歐文協議》簽署後為國大黨參與本次會議鋪平道路。甘地作為國大黨唯一官方代表,從印度動身,陪同他的有沙拉金尼·奈都,以及M.M.馬拉威亞英語Madan Mohan Malaviya、G. D. 比拉、穆罕默德·伊克巴勒、米爾扎·伊斯梅爾(邁索爾土邦首相)、S.K. 達塔和賽義德·阿里·伊瑪目爵士。甘地主張國大黨即代表整個政治上的印度,不可接觸者(受壓迫階級)是印度教徒,不應被視為"少數族裔",且不應為穆斯林或其他少數族裔設立單獨選區或特殊保障。這些主張遭到其他印度與會者反對。
  • 國民政府組成 - 倫敦的工黨政府已於會議前兩週垮台。拉姆齊·麥克唐納所領導的是一個由保守黨主導的國民政府。
  • 金融危機發生 - 英國於會議期間脫離金本位制,進一步將國民政府的注意力分散。

拉姆齊·麥克唐納於會議結束時,承諾會就少數族裔代表權制定一份《社群裁決》,裁決中設有條款,各方可隨時經自由協議將其取代。

甘地特別反對將不可接觸者視為少數族裔,由印度教徒群體中脫離。其他重要討論還包括行政部門對立法機關的責任,以及B.R. 安貝德卡博士所要求的為不可接觸者設立單獨選區。[12]甘地宣佈從此以後他將只為哈里揚(Harijan(即不可接觸者),字面意思是神之子或是哈里之子)工作:他最終就此問題與不可接觸者領袖B.R. 安貝德卡博士達成妥協,兩人最終在1932年以《浦納協議》將此僵局破解。[13]但全印被壓迫階級會議在浦那協議簽訂之前已對聖雄甘地的主張提出譴責。[14]

Remove ads

第三次圓桌會議(1932年11月-1932年12月)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會議於1932年11月17日召開。由於只有四十六名代表出席,而印度的主要政治人物大多並未到場。英國的工黨和印度國民大會黨皆拒絕參加。

這些被提出的改革在印度事務大臣塞繆爾·霍爾爵士於1931年9月至1933年3月之間的監督下,最終制定成為《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

與會者

  • 印度土邦代表:基申·佩爾沙德英語Kishen Pershad(海德拉巴土邦)、米爾扎·伊斯梅爾、V. T. 克里希納馬查里、瓦賈哈特·海珊(Wajahat Hussain,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蘇赫德奧·普拉薩德爵士(Sir Sukhdeo Prasad)(烏代浦土邦、齋浦爾土邦、久德浦土邦)、D. A. 蘇爾韋(戈爾哈布爾土邦)、奧德·納拉因·比薩里亞(Raja Oudh Narain Bisarya)(博帕爾土邦)、馬努拜·梅塔馬努拜·梅塔(巴羅德土邦)、利亞卡特·哈亞特·汗英語Liaqat Hayat Khan(帕蒂亞拉土邦)、F.N. 汗(阿爾瓦爾土邦)、L. F. 拉什布魯克·威廉士(納瓦納加爾土邦)及馬希帕爾·辛格·朱·德奧英語Mahipal Singh Ju Deo(薩里拉土邦(小邦))
  • 英屬印度代表:阿迦汗三世、[a]穆罕默德·伊克巴勒、B. R. 安貝德卡[a](主張建立被壓迫階級單獨選區)、博比利土邦統治者R. S. 拉馬克里希納·蘭加·拉奧、休伯特·卡爾爵士(Sir Hubert Carr)(歐洲人)、納納克·錢德·潘迪特(Nanak Chand Pandit)、阿卜杜勒·哈利姆·加茲納維爵士、亨利·吉德尼(盎格魯-印度人)、哈菲茲·希達亞特·海珊(全印穆斯林聯盟)、M. R. 賈亞卡爾(印度自由黨)、C. 賈漢吉爾(印度自由黨)、N. M. 喬希(印度教大會黨)、納拉辛哈·欽塔馬尼·凱爾卡爾英語Narasimha Chintaman Kelkar、A.R.穆達利亞爾、J. 沙納瓦茲[a](女性代表)A. P. 帕特羅、特傑·巴哈杜爾·薩普魯、[a]沙法特·艾哈邁德·汗博士、沙迪·拉爾爵士英語Sir Shadi Lal塔拉·辛格·馬爾霍特拉英語Tara Singh Malhotra尼彭德拉·納特·西爾卡爾爵士英語Nripendra Nath Sircar普爾肖塔姆達斯·塔庫爾達斯爵士英語Purshottamdas Thakurdas及沙潔福爵士。
Remove ads

會議進程

第三次圓桌會議的結果與前兩次圓桌會議相似,也不成功,且不具包容性。

結論

有關單位因此成立一個聯合委員會,設定的任務是將上述會議的建議以法案形式呈現,最終通過並頒佈《1935年印度政府法案》。[15]

註記

  1. Attended all three conferences

B.R. 安貝德卡在三次會議中均有出席。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