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軍上將聖邦級戰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軍上將聖邦級戰艦(Ammiraglio di Saint Bon class)[a]是19世紀90年代為義大利皇家海軍建造的一級前無畏艦,共兩艘,分別是首艦「海軍上將聖邦」號[a]和「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b]。該級艦主武器為四門10英寸(254公釐)口徑火砲,最高航速可達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與當時大多數戰艦相比,該級艦體型更小、武器威力也更弱,這與義大利此前主力艦「側重建造大型艦隻並配備大口徑火砲」的設計思路有所不同,是一次短暫的設計方向調整。
兩艘艦在服役初期均隸屬於現役分艦隊,並參與了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它們曾投入義大利在北非及羅得島的攻勢行動,但未與鄂圖曼帝國艦隊發生交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兩艦被降級為港口防禦艦,整個戰爭期間都駐守在威尼斯。戰爭結束後不久,這兩艘艦便被廢棄,均於1920年從海軍序列中除籍。
Remove ads
設計
義大利此前的主力艦——翁貝托國王級與勞利亞的魯傑羅級鐵甲艦,見證了貝納德通·伯林[c]、西蒙尼·安東尼歐·聖邦[d]海軍上將以及義大利海軍戰略家們的一段試驗時期。由於規劃者尚未確定哪種類型的戰艦最符合本國戰略需求,政府便介入其中,強制要求採用10,000長噸(10,160公噸)的設計標準,這一噸位限制遠低於此前各級主力艦。聖邦去世後,伯林接手設計工作,提出了一款配備10英寸(254公釐)口徑火砲的小型戰艦方案,其主武器威力弱於當時國外同類艦艇的設計。[9]
這兩艘艦體型遠小於同期同類艦艇,航速還不及巡洋艦,算不上實用的作戰艦艇。建造僅1萬噸級戰艦的這一失誤,在後續更為成功的瑪格麗特皇后級戰艦設計方案中再沒有出現。[10]
海軍上將聖邦級戰艦的水線長為105公尺(344英尺6英寸),全長111.8公尺(366英尺10英寸);艦寬21.12公尺(69英尺3英寸),最大吃水深度為7.69公尺(25英尺3英寸)。其中,「海軍上將聖邦」號標準排水量為10,082長噸(10,244公噸),滿載排水量為10,531長噸(10,700公噸);「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的標準排水量與滿載排水量則分別為9,645長噸(9,800公噸)和9,940長噸(10,100公噸)。[10]
該級艦採用後傾船首設計,干舷相對較低,僅3公尺(9.8英尺)。艦上上層建築規模較大,前部設有指揮塔與高大艦橋,舯部裝有一根大型戰鬥桅,桅杆上配備了戰鬥桅樓。每艘艦在桅杆兩側均搭載有多艘小艇。「海軍上將聖邦」號的編制船員為557名軍官與士兵,而「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的編制船員略多,為565人。[10]
該級艦的推進系統由兩台三脹蒸汽機組成,驅動一對螺旋槳。蒸汽機所需蒸汽由十二台燃煤圓柱形火管鍋爐提供,這些鍋爐的排煙管道接入兩根間距較大的煙囪。其中,「海軍上將聖邦」號蒸汽機的額定指示功率為14,296匹指示馬力(10,661千瓦特),而「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蒸汽機的指示功率僅達到13,552匹指示馬力(10,106千瓦特)。該推進系統能為艦艇提供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航速航行時,續航里程約為3,400至5,500海里(6,300至10,200公里;3,900至6,300英里)。[10]
Remove ads
該級艦的主艦砲為四門由阿姆斯壯-惠特沃斯公司製造的254公釐(10英寸)40倍徑火砲,這些火砲安裝在兩座雙聯裝砲塔內,一座位於艦艏,一座位於艦艉。艦上還配備了八門6英寸(152公釐)40倍徑副砲,單門安裝在艦體中部的砲廓內,這些副砲是英國QF 6英寸(152公釐)/40倍徑火砲的出口衍生型號。「海軍上將聖邦」號在砲廓副砲正上方的帶護盾樞軸砲架上,還裝有八門120公釐(4.7英寸)40倍徑火砲,同時該艦也配備了六門3英寸(76公釐)火砲。近距離防禦魚雷艇的武器為八門57公釐(2.24英寸)火砲和兩門37公釐(1.5英寸)火砲,而「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則用八門47公釐(1.9英寸)火砲替代了上述近距離防禦火砲。此外,兩艘艦均在甲板式發射裝置內配備了四具17.7英寸(450公釐)魚雷發射管。[10]
該級艦採用哈維裝甲作為裝甲材料。主裝甲帶厚度為9.8英寸(249公釐),甲板裝甲厚度為2.75英寸(70公釐)。司令塔側壁裝有249公釐厚的裝甲板。主砲塔裝甲厚度同樣為249公釐,而砲廓裝甲厚度為5.9英寸(150公釐)。[10]
艦隻
服役

「海軍上將聖邦」號由位於威尼斯的威尼斯兵工廠建造,1893年7月18日開工,1897年4月29日下水,1901年5月24日完工,不過該艦早在1901年2月1日就已服役。「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以奧斯塔公爵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親王命名,由位於拿坡里的斯塔比亞海堡建造,1893年10月5日開工,1897年9月29日下水,1902年4月16日完工,而該艦在1901年9月6日就已服役[10]。這兩艘艦在現役分艦隊服役了最初的幾年,直到1908年埃莉娜王后級新型戰艦陸續服役並將它們取代[11][12]。
兩艘艦均在1911-1912年的意土戰爭期間,與兩艘瑪格麗特皇后級戰艦一同編入第三分艦隊參戰[13]。1911年10月,「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參與了對的黎波里的進攻[14],而「海軍上將聖邦」號在戰爭最初幾個月里並未參與作戰行動。兩艦均參與了對羅得島的攻占行動,期間「海軍上將聖邦」號為岸上士兵提供了砲火支援[15]。
因艦體老化,這兩艘艦原本計劃在1914-1915年拆解,但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拆解計劃未能實施[10]。義大利在戰爭初期保持中立,不過到1915年時,在協約國的勸說下加入戰爭,對德國和奧匈帝國作戰[16]。整個戰爭期間,「海軍上將聖邦」號與「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均在威尼斯擔任港口防禦艦,未在此地參與作戰行動[17]。戰爭結束後,兩艘艦都沒有繼續服役太久:「伊曼紐尔·費利伯圖」號於1920年3月29日從海軍名錄中除籍,「海軍上將聖邦」號則在6月18日除籍,之後兩艘艦均被廢棄[10]。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書目
期刊來源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