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文獻叢刊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的文獻叢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文獻叢刊》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任周憲文主導彙集的臺灣文獻叢書,出版期間為民國46年(1957年)8月至民國61年(1972年)12月[1],收錄309種臺灣相關文獻史料,共595冊,近五千萬字,為數十年來最重要的臺灣史料彙編。[2]:100

背景

周憲文(1908-1989年)為浙江省黃巖縣人,曾至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專攻經濟學[2]:99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出身浙江的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延攬留日浙人任職金融及教育機構[a],民國34年(1945年)周憲文即來臺擔任臺灣省立法商學院院長[b],臺灣大學校長羅宗洛又加聘其為兼任臺大教授、法學院院長。周憲文曾建議政府在臺灣銀行內成立經濟研究機構,並期望以客觀學術研究主導銀行實務運作。民國35年(1946年)11月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成立後,周便辭去院長職務、轉任研究室主任。民國40年(1951年)7月金融研究室改名為經濟研究室。[2]:105-106

經濟研究室早期重心為整理日治時期金融經濟史料、翻譯日本經濟學家對臺研究,其後逐漸擴展視野到臺灣產業史、社會史;又周憲文在寫作《清代臺灣經濟史》期間,曾請臺灣史學者曹永和核對大量清代史料,故成書後周憲文開始彙編明鄭清治兩代所有關於臺灣經濟的文獻,希望方便後人查考。[2]:106-108

Remove ads

出版內容及格式

《臺灣文獻叢刊》出版最初以清治私人著述(特別是未印行抄本)為主,重心為漢人來臺墾殖、經濟型態、建立社會組織過程等,後來則擴及官修史料、明鄭及乙未割臺文獻等,但不收作者尚在世的著作[4],按時代可分為三大類:[2]:109-110

  1. 晚明南明政治及明鄭崛起、入臺史料[2]:109,甚至包含未提及臺灣、僅與明鄭相關的《靖海紀略[2]:113
  2. 清治史料:包含私人詩文著述與宗教民俗文獻、地方志實錄與官方奏疏檔案、清法戰爭史料。[2]:110
  3. 乙未割臺與日治史料:乙未割臺史料收入周憲文認為重要相關,且提及臺灣、澎湖或基隆者[2]:114;日治史料含清末遺民詩文[2]:112、日人對台研究記錄、親日傳統仕紳為日本政府所做采風記錄、國民政府人員至日治臺灣考察資料等。[2]:117

學者蕭敏如認為選刊角度上已盡可能納入各種觀點,如南明明鄭包含私家著述、遺民文本、清政府對明鄭之評論,清治史料包含本地仕紳及渡臺官員文人作品等。[2]:112但蕭敏如也指出周憲文對南明史料收集標準較寬、甲午戰爭及割臺史料標準較嚴;原樣保留同時出現南明、清朝年號的文獻,但標舉「去日本化解放殖民地再中國化」,刪除日治史料中的親日文字段落,也改寫他認為失去「國家民族立場」的史料及國號年號[c],《臺灣私法商事編》、《苑裏志》皆為案例,《臺灣文獻叢刊》其他編者也按此原則行事。[2]:119-12

出版格式為32開本道林紙,文字皆加上新式標點符號,每本發行1000冊。[4]

Remove ads

出版迴響及後續

雖周憲文的史觀與戰後「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文化政策方向符合,但他與研究室仍受到輿論與官方批評。一方面曾有社論批評周憲文的學術研究不符動員戡亂體制下的軍事優先政策,未以抵抗共產主義侵略為第一要務、「瓦解戰鬥情緒」;二方面發行《臺灣文獻叢刊》也被省政高層認為不符研究室成立宗旨、浪費公帑,民國56年(1967年)時雖已受到國際矚目、學者及社會支持,但民國59年(1970年)時仍被停刊,民國60年(1971年)發行處更被貼封條,經楊亮功協調才能繼續發行。民國61年(1972年)周憲文退休當年,臺灣銀行宣告停刊,隔年周憲文仍感到不滿。[2]:129-132

民國62年(1973年)周憲文、楊亮功、連震東洪炎秋、吳幅員等人於臺灣開明書店出版《臺灣文獻叢刊外編》兩種[d],後迅速停刊。[2]:132

民間書局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曾重新印行《臺灣文獻叢刊》,民國92年(2003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則為其建置資料庫,可免費於線上使用。[4]

與臺灣叢書的比較

約與《臺灣文獻叢刊》同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也出版一系列臺灣文獻,稱為《臺灣叢書》,兩者差異如下:[2]:102-104

  1. 刊印目的:《臺灣文獻叢刊》目的為便利參考閱讀;《臺灣叢書》目的為保存珍貴史料,不強調實用和普及。
  2. 刊印形式:《臺灣文獻叢刊》重新標點排版原始文獻、不追求用紙及印刷品質;《臺灣叢書》則照相、影印原始文獻。
  3. 刊印內容:臺灣省文獻會主業務為編纂《臺灣通志稿》,刊印史料數較少。《臺灣文獻叢刊》中收錄30種清代臺灣方志[e],《臺灣叢書》僅3種[f];《臺灣文獻叢刊》也收錄了較多的古典漢詩、官方檔案、中國大陸來臺遊記、外國人來臺著作。

由於《臺灣文獻叢刊》的便利、實用,使其成為數十年來最重要的臺灣史料彙編。[2]:104

註解

  1. 省立法商學院是由日治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改制,設置商業專科及十種專修科,後因省方經費不夠而併入臺大法學院,校舍、圖書、留用日籍教師均一同,即今臺大徐州路校區。[3]:10
  2. 如刪除「清國」字樣或改為「清廷」,「帝國」改成「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改成「光緒」、「宣統」、「民國」等。[2]:121
  3. 支持、關心者尚有許大川張其昀等。[2]:132
  4. 分別為李元春《臺灣志略》、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 《臺灣采訪冊》、高拱乾《臺灣府志》、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清一統志臺灣府》、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屠繼善《恆春縣志》、胡傳《臺東州采訪冊》、《福建通志臺灣府》、柯培元《噶瑪蘭志略》、陳文達《臺灣縣志》、杜臻《澎湖臺灣紀略》、周於仁《澎湖志略》、林謙光《臺灣紀略附澎湖》、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胡建偉《澎湖紀略》、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蔣鏞《澎湖續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通志》、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周鍾瑄《諸羅縣志》、《新竹縣采訪冊》、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周璽《彰化縣志》、沈茂蔭《苗栗縣志》、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林豪《澎湖廳志》、陳培桂《淡水廳志》。[2]:103-104
  5. 分別為《恆春縣志》、《清光緒臺灣通志》、《臺灣縣志》。[2]:103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