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旨主義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原教旨主義,又叫基本教義派,係指一啲宗教嘅信徒希望跟返嗰個宗教當初啱啱出現嗰陣嘅教義,通常會將經文照字面直接同傳統咁解,避免畀現代思想影響。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呢啲主要宗教都有原教旨主義嘅信徒。
宗教原教旨主義
佛教
睇埋:佛教與暴力
佛教原教旨主義曾經針對其他宗教同種族團體,例如喺緬甸。緬甸係一個以佛教為主嘅國家,但佢一直都有回教徒少數族群受到歧視同佛教徒主流之間嘅緊張關係,特別係喺2013年緬甸反穆斯林暴動期間(可能係由強硬嘅組織如969運動煽動)。[1] 同埋喺2016年開始嘅羅興亞種族滅絕行動期間都有出現。
佛教原教旨主義喺斯里蘭卡都有出現。以佛教為主嘅斯里蘭卡最近都出現穆斯林少數族群同佛教徒主流之間嘅緊張關係,特別係喺2014年斯里蘭卡反穆斯林暴動期間[2] 同埋喺2018年斯里蘭卡反穆斯林暴動期間,[3] 據稱係由佛教力量軍團呢類強硬組織煽動。[4]
佛教嘅三大主要派系: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同密宗,都有歷史同當代嘅原教旨主義例子。除咗上述喺上座部佛教為主嘅社會嘅例子之外,19世紀西藏喇嘛帕繃喀將護法神多傑雄登神格化,可以視為密宗傳統嘅原教旨主義例子。多傑雄登係帕繃喀用嚟迫害蓬勃發展嘅利美運動嘅重要工具,利美運動係融合咗薩迦派、噶舉派同寧瑪派教義嘅普世運動,[5] 以回應格魯派嘅主導地位。雖然帕繃喀喺早年有包容性嘅觀點,但佢收到好多徵兆,話佢因為接受非格魯派嘅教義而得罪咗多傑雄登,於是發起咗一場反對格魯派信徒混合非格魯派修行嘅復興運動。[6] 呢個神嘅主要功能被描述為「通過暴力手段保護格魯傳統,甚至包括殺死敵人。」關鍵係,呢啲「格魯嘅敵人」並唔係指其他派系嘅成員,而係指「將宗喀巴嘅傳統同其他傳統嘅元素混合,特別係寧瑪派嘅大圓滿」嘅格魯傳統成員。[6]
喺日本,一個突出嘅例子就係大乘佛教日蓮宗部分信徒嘅折伏修行 - 一種傳教方法,包括強烈譴責其他教派係有缺陷或者邪惡嘅。
基督教
内文: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基督教民族主義、基督教恐怖主義同基督教教派間嘅暴力行為
喬治·馬斯登將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定義為要求嚴格遵守某啲神學教義,以對抗現代神學。[7] 呢個詞最初係由佢嘅支持者創造嘅,用嚟描述佢哋聲稱係基督教嘅五個具體嘅經典神學信念,而呢個詞嘅創造導致咗基督教原教旨主義運動喺20世紀初喺美國新教社群中發展。[8] 原教旨主義作為一場運動喺美國興起,最初係由普林斯頓神學院嘅保守派長老會神學家喺19世紀末發起。佢好快就喺1910年至1920年期間喺浸信會同其他教派嘅保守派中傳播開去。呢場運動嘅目的係重申重要嘅神學信條,並且為咗抵禦自由神學同高等批評嘅挑戰而捍衛佢哋。[9][10]
「原教旨主義」呢個概念嘅根源可以追溯到1878年至1897年期間每年舉行嘅尼亞加拉聖經會議。喺呢啲會議期間,確定咗普遍認為係基督教信仰嘅基本信念。
「原教旨主義」嘅雛形係《基要真理:對真理嘅見證》,呢個係米爾頓同萊曼·斯圖爾特兄弟喺1910年至1915年之間出版嘅十二本小冊子。呢套書被廣泛認為係現代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嘅基礎。
1910年,長老會大會確定咗以下被稱為「五個基要」嘅內容:[11]
- 聖經默示同因此而產生嘅聖經無誤
- 耶穌嘅童貞女誕生
- 相信基督嘅死係基督教中嘅贖罪
- 耶穌嘅身體復活
- 耶穌嘅奇蹟嘅歷史真實性
1920年,「原教旨主義者」呢個詞第一次喺報紙上出現,係由浸信會報紙《守望者評論員》嘅編輯柯蒂斯·李·勞斯使用嘅。[12] 勞斯建議將為信仰基要而戰嘅基督徒稱為「原教旨主義者」。[13]
圍繞五個基要嘅神學保守派開始被稱為「原教旨主義者」。佢哋拒絕承認同神學上有關嘅宗教傳統有任何共同點,例如將基督教、伊斯蘭教同猶太教歸為一個亞伯拉罕諸教家族。[14] 相比之下,雖然福音派團體(例如葛培理佈道協會)通常都同意《基要真理》中表達嘅「基要」,但佢哋經常願意參與同唔持有「基本」教義嘅宗教團體一齊舉辦嘅活動。[15]
族群部落宗教
睇埋:土著主義同本土主義
有啲學者將一啲族群宗教同原住民宗教中嘅復興運動標籤為原教旨主義者,呢啲運動拒絕現代國家同主要宗教帶來嘅改變,主張回歸傳統方式,同改革派嘅融合運動形成對比。因此,好多新嘅通常係原教旨主義嘅美洲原住民宗教運動包括普韋布洛起義(1680年代)、肖尼先知運動(1805-1811年)、切羅基先知運動(1811-1813年)、紅棍戰爭(1813-1814年)、白色道路叛亂(1826年)、霍楚克先知運動(1830-1832年)、第一次鬼舞(1869-1870年)同第二次鬼舞(1889-1890年),以及1890年代切羅基、喬克托同馬斯科吉克里克人中間嘅蛇形運動。[16]
印度教
睇埋:印度教民族主義、印度教民族主義同印度教恐怖主義
印度教中原教旨主義嘅存在係一個複雜同矛盾嘅現象。雖然有人會認為高迪亞毗濕奴教嘅某啲方面表現出原教旨主義嘅傾向,但呢啲傾向喺印度教民族主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印度教民族主義係今日印度主要嘅印度教民族主義形式,而且係宗教中日益強大同有影響力嘅聲音。印度教包括多元嘅靈性理念同傳統,但冇教會組織、冇不容置疑嘅宗教權威、冇管理機構、冇先知,亦冇任何具約束力嘅聖書;印度教徒可以選擇成為多神論者、泛神論者、泛神在神論者、泛神論者、一神教多神論者、一神論者、一元論者、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或者人文主義者。[17][18][19] 根據多尼格嘅說法,「關於所有主要信仰同生活方式問題嘅想法 - 素食主義、非暴力、輪迴信仰、甚至係印度嘅種姓制度 - 都係辯論嘅主題,而唔係教條。」[20]
有人會認為,因為「印度教」呢個詞涵蓋嘅傳統同理念範圍好廣,缺乏神學上嘅「基本原則」意味住好難搵到教條式嘅「宗教原教旨主義」。[21] 其他人則指出印度近期興起嘅印度教民族主義係相反嘅證據。呢個宗教「違抗我哋想要定義同分類佢嘅願望。」喺印度,「法」(dharma)呢個詞更受歡迎,佢比西方嘅「宗教」呢個詞更加廣泛。[22]
因此,有啲學者認為印度教缺乏教條,因此冇具體嘅「原教旨主義」概念,而其他學者則將幾個政治活躍嘅印度教運動識別為「印度教原教旨主義家族」嘅一部分。[23][24]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內嘅原教旨主義可以追溯到7世紀伊斯蘭教嘅早期歷史,當時有哈瓦利吉派出現。[25] 哈瓦利吉派由佢哋基本嘅政治立場,發展出極端嘅教義,將自己同主流什葉派同遜尼派穆斯林分開。哈瓦利吉派特別著名係採用極端嘅塔克菲爾,即係將其他穆斯林定為不信者,因此認為佢哋應該判死刑。[25][26][27][28]
自從7世紀以嚟,什葉派同遜尼派宗教衝突為激進思想家,如阿里·沙里亞提(1933–77),提供咗機會,將社會革命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結合,例如1979年嘅伊朗革命。[29] 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已經喺好多國家出現過;[30] 薩拉菲派-瓦哈比派版本由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同巴基斯坦資助推廣到世界各地。[31][32][33][34][35][36][37]
1979年,蘇聯侵略阿富汗,蘇聯軍隊同當地穆斯林游擊隊打阿富汗戰爭。[38] 帶嚟嘅後果就係,伊斯蘭恐怖主義形成,原教旨主義變得更加暴力,亦令同樣恐怖主義嘅本土恐怖主義有機會滋生,成為全球性問題。
Remove ads
疏仕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