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臺灣故宮[10][11][12]或臺北故宮(博物院)[b],別名中山博物院[c],係臺灣最具規模嘅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14],亦係古代中國藝術史同漢學研究機構。[13][15][16][17]館舍位於臺北市士林區[18],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訪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嘅藝術博物館[d]。另外喺嘉義縣太保市開咗南部院區。國立故宮博物院本來係北京故宮,國共內戰後期,國民政府將入面一啲重要文物帶埋過去臺灣,1965年喺臺北復院。
![]() |
呢篇文用過機械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或者會譯出一啲古怪用字、喺粵文唔合理嘅內容、唔係粵文嘅人名地名、唔啱粵文慣例嘅標點等等,亦有可能會用咗一啲唔存在嘅模、唔識處理粵文嘅模等等。 可以喺呢篇文嘅討論頁傾吓。 |


國立故宮博物院係隸屬於中華民國行政院嘅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1][5]佢嘅前身係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嘅古物陳列所[19],1925年10月10日喺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咗故宮博物院[8][20],後來因為抗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市同四川省等地,古物陳列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e]。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衝突導致時局再陷動盪,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嘅6個機構於是喺1948年11月10日決定搬去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喺臺北現址復院開幕。[21][22]此後,博物館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嘅虛擬博物館,館舍都歷經多次整修擴建。[23]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為數近70萬件文物及藝術作品[24],大部分係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係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部分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25],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文獻處同南院處等3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嘅青銅器、古代早期嘅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16][26][27][28][29]展廳內係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7,000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同圖書文獻類展件為每3個月定期更換[f]。[31][32]
Remove ads
歷史
京兆成立
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同清廷達成《清室優待條件》協議,允許用外國君主禮節對待退位後嘅清朝宣統皇帝溥儀,並供給歲用400萬銀圓,皇族同佢哋嘅下屬可以暫時居住喺紫禁城內廷,於是溥儀宣布退位。[33]後來金紹城在內務部總長朱啟鈐任內提議籌備古物陳列所,內務部便指派楊乃庚同治格等人會同清室內務府人員,將熱河避暑山莊同盛京行宮內3,150箱約234,100餘件文物分13批移至紫禁城外廷[g]。1913年12月24日頒布《古物陳列所章程》;隔年2月4日喺武英殿配殿成立古物陳列所[h],後續幾座外廷建築都劃入作為辦公和貯藏之用,武英殿同敬思殿內部則改建為陳列室,陳設古代皇室嘅蒐藏,於10月11日下午2點開放各界參觀。[34]
溥儀雖居於內廷,卻經常以賞賜細佬溥傑同舊臣想借閱欣賞等名義,挑選內務府貴重且便於攜帶嘅珍藏,利用溥傑同溥佳放學時機夾帶出宮,輾轉存放喺天津同長春嘅私宅;期間[i]造成1,353件書畫(其中手卷1,285件、冊頁68件)及502函、210部善本古籍流失宮外。[38]清室小朝廷同共和制並行與現實多所牴觸,且歲幣虛耗國庫,於是黃郛攝政內閣同溥儀商定《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後由京畿警衛司令鹿鍾麟奉命將廢除皇帝尊號嘅溥儀逐出紫禁城。同年11月20日,以委員長李煜瀛為首嘅清室善後委員會成立,由10名政府代表、5名清室代表,京師警察廳、高等檢察廳同京兆教育會各派1名監察員共同議定《點查清宮物件規則》,並分組會同專家及事務員嚴加執行點查同登錄宮內文物嘅工作。[39]
孫文辭世後,清室遺老復闢勢力亟欲恢復《清室優待條件》。1925年9月29日,為咗避免溥儀再度入宮造成文物外流,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李煜瀛於是喺召集全體委員會議,會中決議儘速成立故宮博物院。同時擬定咗《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立古物館同圖書館,採取董事會監督同理事會管理制度;據此又擬定《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章程》同《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遴選21名董事同9名理事,公推李煜瀛為理事長並主持院務,最終擇定故宮博物院喺當年國慶日揭幕以示雙重紀念[j]。開幕當日上午9點先開放俾民眾參觀,下午2點先喺乾清門內舉行典禮儀式;內部至乾清宮以神武門作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外廷部分仍係古物陳列所。[8][20][40]1926年318慘案後,董事同理事嘅聯席會喺3月26號推定莊蘊寬同盧永祥共同擔任維持時期維持員;後來又歷經故宮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趙爾巽、故宮博物院維持會會長江瀚同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委員長王士珍等3次改組同人事變動。[41]
國民革命軍北伐平定京兆地方後,國民政府派易培基喺1928年6月26日接收故宮博物院。[42]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經亨頤旋即喺隔日提案廢除故宮博物院、籌備中央逆產處理委員會來處理拍賣或移置故宮文物,以及喺南京成立中央博物院;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k]委員長張繼為此呈文畀中央政治會議駁斥抗議。國民政府後來喺10月5日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新設秘書處、總務處同文獻館,故宮博物院改直隸於國民政府,委員會制改為院長制,理事會成為院內議會同監督機關;10月8日又任命37名理事,並推李煜瀛為理事長,易培基為院長,易培基、張繼同李宗侗為常務委員;此舉形同間接否決咗經亨頤嘅前兩項議案。[44]
避戰流離
南京籌備

關東軍發動918事變佔東北後,國民政府著手文物南遷計劃。隔年,關東軍攻陷熱河且進逼北平[l],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議古物南運,將院藏文物精華立即裝箱並捆紮好。[47][48]隨後李宗侗先行至南京籌備,經請示代理行政院院長宋子文,決定文物落腳上海。[48]但反對南遷者以周肇祥為首嘅部分北平人士,聚眾喺太和門演講與示威阻撓,後被北平當局制止。[35]
隨著華北情勢告急,北平喺1933年2月5日夜間宣布戒嚴,裝箱文物連夜被幾十輛板車輪流運上火車,於第二日黎明啟運。沿途有100名軍政部憲兵同若干名院內警衛荷槍實彈戒備,由平漢鐵路轉隴海鐵路再沿津浦鐵路南下,首批文物喺吳瀛同那志良等人押運停靠南京下關;3月中旬先至將檔案運到行政院大禮堂暫時落腳,古物同圖書另以招商局江靖輪運抵上海法租界天主教堂街仁濟醫院內存放[49]。隨後馬衡、袁同禮、沈兼士及俞同奎等人各押一批運抵,[50][51]至5月15日止,共有5批文物抵上海,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13,491箱[m]、古物陳列所5,415箱、頤和園640箱與國子監11箱,合計19,557箱。同時又另外在英租界四川路向業廣公司租咗一層倉庫,[49][52]南遷各單位人員隨後於文物存放地點就近承租數棟公寓作為宿舍同辦事處,並喺上海辦事處主任歐陽道達帶領下持續對南遷文物清點同重新審定編目的工作。[53]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33年4月選喺南京北極閣中央研究院成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54][n],擬定《國立中央博物院暫行規則》,由傅斯年擔任籌備處主任,翁文灝、李濟同周仁分別為自然、人文與工藝3館主任。李濟喺隔年7月接替籌備處主任,隨後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築委員會,由9名委員推選翁文灝出任委員長;7月26日又推傅斯年、張道藩同丁文江為常務委員,梁思成為專門委員;並喺8月4日致函南京市政府,擬徵收土地作為博物院。10月5日,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將古物陳列所文物劃入國立中央博物院人文館。[19]隔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公布,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然之後又喺4月4日於南京召開理事會,蔡元培任理事長,馬衡實際授任院長[o];[57]12月,理事會通過咗沈兼士同王世杰喺南京朝天宮成立南京分院與修建庫房嘅議案。[58]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喺1935年4月收到南京市政府函復後,主體建築6月初便動工興建,11月1日起施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暫行組織規程》。同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著手籌劃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參展事宜[p]。朝天宮庫房新建工程接著喺1936年3月展開。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稍後喺4月15日成立理事會,會中擬定通過《國立中央博物院理事會議事細則》同《國立中央博物院各館組織暫行通則》,由教育部會同中央研究院聘請咗13名理事,選出蔡元培為理事長,傅斯年為秘書。同年7月,國立歷史博物館所屬南遷文物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n]。存放上海文物喺12月17日全數遷入朝天宮地庫,並於第二年嘅1月1日成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北平同上海兩辦事處隨即撤銷。之後因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敵機對南京頻繁轟炸,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工程被迫喺8月底停工。[19][54]
西遷四川
淞滬會戰爆發嘅第二日,遷運南京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先後分南、中、北3路西遷[q]。南路80箱文物係5月17日剛結束倫敦展覽會運抵南京嘅精品,加上未提選赴展嘅〈散氏盤〉同〈快雪時晴帖〉等諸多傳世孤品要件[59],隨即登上由莊嚴、那志良同曾湛瑤等人押運嘅招商局建國輪,經南昌至漢口,喺武昌轉汽車抵長沙,存放喺湖南大學圖書館地下室;[62][63]隔年11月運往桂林;1938年1月31日遷至貴陽六廣門一處花園內;隔年2月又移至安順華嚴洞存放,由莊嚴出任安順辦事處主任,[62]期間揀選咗100件貯於洞中嘅文物赴莫斯科同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參加「中國藝術展覽會」;[r]1944年冬再遷往四川巴縣。[65]
中路9,370箱文物,由杭立武同楊師庚等人押運招商局江安輪與英商黃埔輪沿長江水路,先後喺1937年11月9日同12月2日運抵漢口;後倉促從宜昌運至重慶,暫時存放喺四川禁菸局倉庫,跟住又不斷更換位置;1939年春再遷往宜賓,9月中旬抵達樂山安谷鄉,由歐陽道達出任樂山辦事處主任,[61][66]因條件惡劣,部分文物常遭白蟻同倉庫滲漏危害。[65]1939年6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部分貯放重慶嘅143箱文物都先後3批分別轉往昆明和樂山;隔年8月再分別遷到貴州安順同四川南溪李莊鎮,[19]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署辦公。[67]
北路7,285箱文物,由馬彥祥、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同曾湛瑤等人[68]分3批設法喺大屠殺5天前押離南京,沿津浦鐵路至徐州,轉隴海鐵路經西安運至寶雞關帝廟同城隍廟暫存,後改汽車載運,歷時48天才喺1938年4月10日分別運達漢中文廟與褒城宗營鎮嘅馬家祠堂、范家祠堂同大廟;[61][69]5月26日起經四川廣元蜀道翻越秦嶺,歷時10個月全數遷到成都大慈寺;同年7月11日冚唪唥運抵峨眉東門外大佛寺同西門外武廟安置,由那志良出任峨眉辦事處主任;1942年春又納入東門外金頂山腳土主祠同附近許氏祠堂來分散貯放風險。總計3路西遷搶運出16,735箱文物,[61][70]2,953箱文物因長江下游已封鎖而滯留南京[71][s];日軍佔領南京後騰出文物庫房,連同朝天宮一齊改為傷兵醫院。[63]
行政院喺1939年7月頒布《抗戰損失調查辦法》同《抗戰損失查報須知》,展開被劫文物嘅調查蒐證作業。中華民國教育部接著喺1945年11月1日成立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t],[73]由主任委員杭立武、副主任委員李濟同梁思成等18名政府與學界代表組成,負責二戰後公私文物封存同清理等歸還物主嘅工作。[71]12月27日,莫斯科外長會議決議由11個同盟國共同組成遠東委員會,主導軸心國歸還掠奪文物政策。李濟同張鳳舉等人隔年初便以盟國對日委員會中華民國代表團顧問及專門委員名義赴日本追查、交涉並索回部分珍貴古物,中華民國駐日本代表團為此都喺9月25日成立日本賠償及歸還物資接受委員會統籌相關事宜。[73][u]西遷文物則係喺1946年1月陸續啟運至重慶,隔年3月6日全數運達;1947年6月19日再循水路運回南京,至12月9日冚唪唥運抵。隔年3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接收古物陳列所嘅商周銅器、漢朝文物、歷朝帝王似同邊疆民族標本等在內嘅古物,隨後邀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將所藏歷朝名畫同名窯珍瓷共同於5月29日喺甫落成嘅館舍舉行為期10日嘅兩院聯合展覽會[v]。[65]
播遷臺中
徐蚌會戰爆發後,隨即由行政院院長兼任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嘅翁文灝喺1948年11月10日召開理事會,會中杭立武、朱家驊、傅斯年、李濟同王世杰等理事均同意由各機關揀選精品運往臺灣。會後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同中華民國外交部等機構共同成立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由杭立武統籌文物運臺事宜;[22]楊師庚同芮逸夫先前往臺灣進行勘察部署作業。[78]
首批772箱文物[w]由李濟、莊嚴同譚旦冏等9名人員從南京下關押運中鼎艦喺12月26日抵基隆港,隔天清晨改裝火車運至楊梅通運公司嘅楊梅倉庫存放。次批3,502箱文物[x]由那志良、吳玉璋、梁廷煒、昌彼得、李霖燦、高仁俊、索予明等12名人員押運招商局海滬輪運抵基隆港。除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獨立貯放楊梅外,其餘連同首批存放楊梅嘅文物均於1949年1月9日轉運到臺中糖廠兩棟靠近振興路嘅倉庫內。末批原定搬運2,000箱文物,但崑崙艦一到中華民國海軍眷屬就搶先上船,迫使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下令開放海軍官兵臥艙、甲板、餐廳同醫務室等空間容納箱件,實際上裝載咗1,248箱文物[y],後由索予明同張德恆等4名人員喺2月22日押抵基隆港,轉運至臺中糖廠;外交部檔案於稍後再從臺中運往臺北歸還外交部。[78]遷臺期間,杭立武曾令喺北平嘅馬衡院長將留置於當地嘅精選文物分批空運南京,但馬衡藉故推托以致一箱都冇運出。最終因戰爭形勢突變僅運咗3批文物,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z];597,556件冊[26])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852箱;11,865件冊[26])在內嘅6個機構,計有5,522箱文物。[78][aa]
1949年8月31日,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同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合併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簡稱聯管處),隸屬於中華民國教育部[ab],由部長杭立武兼任主任委員。[80][ac]最初設址於臺中糖廠旁嘅香蕉市場對面(今臺中市政府警察局三分局立德派出所附近),其後,聯管處撥款新臺幣41,200元喺臺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今臺中市霧峰區吉峰里)北溝山麓承租面積104,337平方公尺農地,再以新臺幣49萬餘元委由泰基工程司進行整體規劃[49],新建3座文物庫房、1棟辦公室同U字形防空坑道等[ad],並喺1950年4月13日開始遷入。[80][82]5月10日公布《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會組織規程》,理事會稍後喺7月17日成立,21名理事推定李敬齋為理事長,王世杰[84]、朱家驊、傅斯年、羅家倫、丘念台、余井塘同程天放等人為常務理事,杭立武理事兼任秘書[ae]。[80]1951年6月16日,兩院存臺文物清點委員會成立,由共同理事成員會同專家分批進行簡目性質嘅文物帳籍,直到1954年才告完成;呢次清點編製嘅《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理事會點查兩院存臺文物點查清冊》成為日後盤點嘅原始清冊。[26][85]聯管處同時都著手集結兩院珍藏出版圖書,後續又向亞洲基金會請得補助款成立出版部門。[86]
之後,國立中央圖書館恢復建制並接收國立北平圖書館文物,聯管處於是喺1955年1月更名為中央運臺文物聯合管理處。同年11月撤銷教育電影組後,改為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80]1956年5月,亞洲基金會補助新臺幣688,000元設立面積56平方米嘅北溝文物陳列室,教育部另外撥款新臺幣288,000元訂製陳列櫃、鐵柵門同修建環境道路等;展廳於隔年3月24日舉行預展,25日起定期展覽。之後受亨利·魯斯邀請到華府、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同舊金山等5個城市舉辦「中國古藝術品展覽」[af],[77][87]間接影響咗美國學術界對於中國藝術嘅研究同評價,接著喺1963年與密芝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合作成立中國相片檔案中心,為兩院嘅書畫同器物進行相與幻燈片拍攝,作為美國各大學同研究機構對古代中國藝術史有系統研究嘅基礎。[15][40]隔年又赴紐約參加「世界博覽會」。[88]
臺北復院
睇埋:國立故宮博物院海外展覽一覽
沈周為祝賀老師陳寬70歲生日繪製獻上嘅〈廬山高圖〉。[89]
北溝文物陳列室受限於展示空間狹隘且所處地點偏僻,社會教育功可以無法有效發揮,[77]加上簡陋館舍難敵雨水滲入庫房嘅危害,兩院共同理事會於是喺1959年12月7日常務理事會提議於臺北興建現代化博物館,由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長王雲五經請行政院院長陳誠同意撥款新臺幣6,200萬元興建[ag],隔年9月便設立兩院遷建小組展開新館籌備工作。1965年8月16日公布《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規程》,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人員同其文物編入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恢復建制隸屬於行政院[ah]。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雲五喺後續召開嘅會議中通過蔣復璁為院長嘅人事案,又選定於11月12日孫文百歲冥誕喺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流域現址開幕[c],時任總統蔣中正為此題署咗「中山博物院」門額,廳內並設置孫文銅像作為紀念。[9][21]之後,《國立故宮博物院辦事細則》、《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同《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設置要點》等法條相繼頒布施行。[91]
繼而配合該院「吳派畫九十年展」、「元四大家特展」同「宋瓷特展」[92]等各項專題展覽出版相關圖錄,又辦理「國際中國瓷器討論會」、「國際中國古畫討論會」與「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各種學術研討會同講座,院方都公然支持藝術史學家對該院典藏加以考訂源流,將相關成果載於《故宮季刊》、《故宮文獻季刊》同《故宮學術季刊》[ai]等出版品內,樹立往後古代中國藝術史嘅研究模式同策展型態;還引入亞洲基金會嘅財力,推動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係研究所在1971年6月增設中國藝術史組(今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並挹注師資教授同允許研究人員對佢嘅院藏進行提件研究與學術交流等[94];後又成立科學保存技術室,讓博物館可以透過先進嘅儀器技術同科學方法來研究、維護古物或復原古代技藝,使古物嘅壽命延長[95];對於冷戰時期嘅古代中國藝術史研究起到咗推波助瀾同整合嘅主導作用。[18][15][40][96]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期間都同國史館共同就關外本《清史稿》進行審訂編校,完成《清史稿校註》。[97]
杜正勝喺2000年5月20日繼秦孝儀接掌國立故宮博物院後,隔年7月向行政院提報故宮新世紀建設計劃,其中包含以亞洲藝術文化為概念嘅南部院區籌建規劃,藉此將蒐藏視野同研究範疇擴及亞洲各個文明,都讓高度集中於臺灣北部嘅文化資源透過分享可以縮小南、北部文化權嘅差距,且擴大展覽面積有助於提高藏品陳展數量同紓解北部院區展廳過度擁擠嘅人潮。游錫堃內閣先後喺2003年1月3日同隔年12月15日核定此案設址於嘉義縣太保市蒜頭糖廠蔗田用地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計劃,之後納入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政策一環[98]。蘇貞昌內閣於2007年1月17日提出將《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第1條嘅蒐藏「中國古代」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遭到立法院否決[99][100]。2008年1月16日行政院發布《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同年3月7日核定《國立故宮博物院處務規程》,3月13日起施行嘅規程第5條中,即增設南院處。之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修正計劃於2010年10月22日核定[101],喺歷經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周功鑫[102]同馮明珠等5任院長接續推動籌備後,於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自此形成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架構下,擁有位階平行嘅北部院區同南部院區2座展覽場域。[18][23][103]
從2001年嘅數位先導計劃開始,國立故宮博物院陸續參與咗國家科學委員會(今中華民國科技部)多項專題研究計劃以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讓教育資源可以透過多媒體數碼藝術呈現同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等方式,突破實體展覽場域限制而更貼近大眾。同時都將1975年起專門負責出版品發行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銷售業務嘅故宮文物圖錄印製作業基金納入文物蒐購業務,並更名為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2004年起用「Old is New時尚故宮」概念行銷典藏,推出《國寶總動員》、《經過》、《盛世裡嘅工匠技藝》同《透視內幕: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多部3D動畫片、電影同紀錄片,教育推廣之餘都藉此重塑新嘅形象。[104][105][106]繼又參考美國博物館協會同巴黎大皇宮博物館聯會等機構喺各種類型授權業務嘅經營模式,於2006年援用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9條制定收費標準[aj],[108]帶動整體營收增長,包括權利金、衍生性商品販售、餐飲業務同各界捐款等在內嘅2014年度歲入為新臺幣25億5,526萬3,950元,門票收入約佔21.57%;歲出為新臺幣37億3,063萬7,647元,南部院區籌建款約佔43.75%。[ak]
國立故宮博物院從2007年7月起,搭配故宮週末夜表演活動於夜間開放參觀,[25]後來整體開放時間隨著參觀人數逐年攀升而拉長,[112]2016年計有614萬2,892人次造訪為歷年新高[d]。除咗提供專人導覽解講、弱勢社群嘅視障同手語導覽、針對兒童嘅標準漢語及英語語音導覽,一般民眾有標準漢語、英語、日語、韓語、粵語、泰語、越南語、印度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臺語同客語等語言嘅語音導覽,以及配合各項展覽所建置嘅「帶著故宮走」與「故宮常設展」等多款APP服務可選擇[91][112]。歷來舉辦嘅「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明四大家特展——唐寅」同「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等多項專題特展均名列當年度全波最受歡迎藝術展覽[114][115][117][124]。都於1970年代挑選文物赴日本同韓國參展[al],華府國家藝廊率先喺1991年以《豁免司法扣押法》[am]保證借展文物於當地展出期間唔受司法扣押或追訴影響來提出邀約[an],後續嘅美國[ao]、法國[ap]、德國[aq]、奧地利[ar]、日本[as]同澳大利亞[at]等國家主要博物館都喺取得具有同等效力嘅法律保障後,進而展開雙方嘅合作計劃。[au][126][133][134]
Remove ads
建築
國立故宮博物院依據2008年3月7日行政院核定嘅《國立故宮博物院處務規程》,以「一個組織、一套制度、全宗典藏、分處管理、文物不分散」規章營運位階平衡嘅北部院區同南部院區。[18]
北部院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現址嘅北部院區,佔地212,000餘平方米,總樓地板面積58,145平方米。[av][136][137][138]正館建築設計起初由共同理事會常務委員兼兩院遷建小組召集人王世杰[84]喺1961年邀請王大閎、吳文喜、楊卓成等5名建築師以不公開競圖方式產生,後來王大閎結合密斯·凡德羅簡約風格理念與雙曲面倒傘狀結構屋頂嘅現代主義建築形式勝出;但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陳誠對此結果不甚滿意,評審之一嘅陳其寬轉而委託建築師黃寶瑜重新設計並執行此案。[13][139][140]1962年6月18日舉得嘞開工奠基儀式,黃色正脊同綠色琉璃瓦盝頂式明堂建築,配上米黃色石英質無釉面磚外墻,主體喺1965年8月落成,同年11月12日啟用。[141]兩翼建築同護龍大致沿用相同立面形式,分別喺1967年8月同1970年3月完工,使正館整體格局呈中軸對稱嘅凹字形配置;該配置之建築本體同前方地景、華表大道、天下為公牌樓等併於2020年10月26日公告列屬臺北市歷史建築[142];後方鋼筋水泥壁嘅山洞庫房為1974年所建。[32][95]接著喺2007年2月8日完成參觀動線改善同建物耐震補強工程[25][aw],現正館面積為24,124平方米[ax]。
第一行政大樓面積12,496平方米,喺1984年3月啟用後,除咗瓷器品項仍貯於山洞庫房外,其餘藏品陸續都移置行政大樓地下室自動化嘅庫房內[95][124],正館展廳都全面建立起防火、防震、防盜同恆溫、恆溼等管控措施。1996年4月啟用開放嘅圖書文獻大樓面積13,814平方米,大宗善本古籍同檔案文獻改貯藏於此。其中一樓1,220平方米嘅場域規劃為第二展覽區[146],用於舉辦各項特別展覽;二樓至四樓嘅圖書文獻館則採取開架陳列方式,供各界提閱古籍同文獻嘅副本,以及閱覽參考各種藝術文化、文物維護同博物館學等類其他中、外文圖書與學術期刊等。[147][148]由於院區館舍空間仍不足以因應組織擴編後嘅辦公需求及日益增加嘅典藏同訪客量,國立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召集人林百里同委員們於是喺第三屆第二次會議提議大故宮計劃,並自2010年1月1日起著手推動;同年3月24日設置《大故宮計劃籌建會成立要點》辦理相關業務,待環境影響評估通過且經行政院核準同立法院審議,先至會招開國際競圖作業。[28][149]
此外,1983年10月喺張大千遺贈嘅臺北故居摩耶精舍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136]隔年仿效養心殿西室書房於正館四樓規劃三希堂來提供遊客茶點同熱食。1985年同1994年於館舍兩側再仿效中國園林分別設置至善園與至德園。[91]正館右前方面積4,810平方米由姚仁喜設計嘅帷幕牆建築,係以BOT模式興建運轉嘅故宮晶華餐廳[ay],自2008年6月25日開幕營運以來,除咗結合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推出國寶宴,都提供各式中華料理同臺灣小食。[103][150]
南部院區
内文: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現址嘅南部院區,佔地約703,334平方米。[151]博物館主體建築最初係由建築師安東尼·普里達克喺2004年11月24日嘅國際競圖中獲得設計主導權,[152]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計劃稍後喺12月15日核定[18]。不過,其後遭特別預算凍結,執行階段又先後發生景觀同建築顧問等標案違約終止契約所衍生嘅履約糾紛,以及莫拉克颱風沖毀院區部分基地土堤造成損害等諸多問題[102],致使計劃一再延宕而做通盤檢討修正。2010年10月22日修正計劃核定後,同年12月23日改委由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代辦興建相關工程,並結合民間企業資源,分期建設院區。[101]
首期約200,000平方米嘅博物館區相關工程[101],包括軟體建置計劃在內嘅整體工程預算約新臺幣79.33億元,博物館主體建築核定興建面積59,958平方米,首期開發面積為38,413.07平方米。[153]由姚仁喜領軍設計監造嘅博物館主體建築工程同長度141.74米嘅至美橋先後喺2013年2月同11月動工,2015年12月28日啟用試營運。佢嘅設計理念係由象徵水墨畫濃墨同飛白筆法嘅博物館主體建築,以及銜接迎賓大道、至美橋延伸到中庭嘅流線形渲染筆法所構成。墨韻樓設有展廳同典藏庫房;採用鋼結構同混凝土建材,弧形外牆裝飾著馬賽克磁磚同35,861個5種尺寸嘅鑄鋁圓盤,羅列成似青銅器上嘅龍紋同雲紋,賦與建築如同青銅器般厚重沉穩意象。飛白館設有售票、接待大廳、兒童創意中心、圖書館、禮品供應中心、餐飲部同多功可以演講廳等空間;通體採用鋼結構同由玻璃帷幕曲牆包覆,別於墨韻樓僅用98個小圓窗引進自然光到參觀走道,與墨韻樓一虛一實嘅交錯,意謂著亞洲文明嘅交織融合。[18][154]
Remove ads
歷任首長
名單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4]。
博物院首長
指導會首長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藏品
睇埋: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同故宮三寶
皇家舊藏奠定國立故宮博物院蒐藏嘅基礎,包括庋藏於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嘅597,556件文物、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嘅11,865件文物同國立北平圖書館嘅21,602件文物,另有日本戰後歸還嘅1,275件文物同司法行政部(今中華民國法務部)移交嘅73件日偽司法機關印章,[26]以及按《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同《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規定,經由該院研究人員同外聘委員循預審、初審及複審等程序審查同意徵集與蒐購嘅各項文物[24][29][155]。管理委員會自1989年起邀集45名學者同專家組成委員小組,對該院所藏文物做全面嘅詳載登錄尺寸、重量同狀況,並附編號標籤,拍照建檔以利日後辨識,至1991年5月完成《民國79年度清點清冊》。第三次全面盤點邀請72名學者同專家結合數位化建檔於2012年4月27日完成[az]。[26]各類藏品截至2021年9月30日為止,有書畫13,763件[ba]、銅器6,241件、陶瓷器25,595件、玉器13,478件、漆器773件、琺瑯器2,520件、緙繡308件、織品1,626件、雕刻666件、文具2,379件、錢幣6,953件、雜項12,495件、善本書籍216,507件同檔案文獻395,551件等,總計698,855件珍藏。[24]
繪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9世紀中期以降持續至當代嘅繪畫作品,形式上多為可懸於廳堂嘅水墨畫掛軸。各種類型題材嘅水墨畫作以畫家模擬物象再現真理,走向內心自我投射嘅10世紀晚期至14世紀山水畫對東方人文思想尤具啟發,都係風景畫發展過程中重要里程嘅見證。[60][156]似係范寬喺中軸鼎立嘅山勢下綴有商旅同建築等點景,傳達萬物生息不滅,人如同浩瀚宇宙間短暫過客哲理嘅〈谿山行旅圖〉;郭熙呈現冬、春交替之際,大地瑞雪消融同水氣煙嵐嘅復甦景象,同時以穩定構圖寓意君臣倫理尊卑秩序嘅〈早春圖〉;[30]李唐融合主峰鼎立與近景松林溪澗,展現大自然頑強生命力同詩意追求嘅〈萬壑松風圖〉;[60]馬遠描繪文士帶著攜琴僮僕外出春遊,衣袖無意間觸動咗野花並驚嚇到柳枝上啼鶯嘅〈山徑春行圖〉;[76]夏珪喺熟紙長卷上用渴墨繪形廓同肌理,隨即以濕筆擦染,表現江南景色淋灕壯闊嘅〈溪山清遠圖〉;武元直描寫蘇軾偕同兩位友人及船夫於赤壁夾岸江面泛舟夜遊,緬懷古代英雄同戰爭場景嘅〈赤壁圖〉;趙孟頫為彌補好友周密未曾造訪祖籍齊州嘅遺憾,創作並致贈嘅文人畫樣式青綠山水〈鵲華秋色圖〉;黃公望用修道餘暇隨興添墨、補筆,花咗3年多描寫富春江一帶景致同生活寫照,後來卻歷經火殉劫難歸來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30]吳鎮仰賴佔卜命理維生,透過作畫來暗喻自己無所營求同漁隱嚮往嘅〈漁父圖〉;[157]倪瓚一河兩岸式構圖,以荒瘠土坡同疏落枝葉反映自身節操清高嘅〈容膝齋圖〉;[158]沈周為祝賀老師陳寬70歲生日繪製獻上嘅〈廬山高圖〉,以及描述自身在深山寒夜醒來,挑燈夜讀沉思嘅〈夜坐圖〉;文徵明表達欣賞倪瓚高尚人格特質所作嘅〈江南春圖〉,以及強化二度空間構圖,讓飛泉喺滿佈松柏嘅畫面中數折而下嘅〈古木寒泉圖〉;[159]唐寅藉由高士聆聽松泉山籟,表明自己寄興於山水、與世無爭嘅〈山路松聲圖〉。[60]
文同運用飛白筆法同濃淡墨色描寫懸崖邊垂枝嘅文人墨竹畫〈墨竹圖〉;[60]宋徽宗趙佶以粗筆繪汀渚水鳥於粉箋紙上,粉箋經過長時間剝落後呈現出花鳥畫樸拙趣味嘅〈池塘秋晚圖〉;馬遠營造寒雪冷清意境,迫使白鷺鷥群蜷縮喺岸灘同崖邊嘅〈雪灘雙鷺圖〉;崔白透過敏銳觀察,捕捉到兩隻山喜鵲向闖入領域嘅野兔鳴叫示威同對峙瞬間嘅〈雙喜圖〉;[45]劉貫道記錄元世祖忽必烈偕同徹伯爾皇后同侍從一行人喺沙漠中馳騁狩獵情景嘅〈元世祖出獵圖〉;[60]影響室町時期禪宗畫深遠嘅梁楷,佢用減筆寫意繪成嘅〈潑墨仙人圖〉;[76]趙幹呈現冬雪初降之際,漁家不畏天寒喺江上捕魚作活,岸上行旅因禁不起冷冽疾風而露出行進困難樣貌嘅〈江行初雪圖〉;[60]集陳枚、孫祜、金昆、戴洪同程志道等人嘅各家專長,融合歷朝版本並增添明清時期風俗題材及單點透視原理而成嘅清院本〈清明上河圖〉[160];仇英描述百餘名妃嬪、宮女同宦官們於春天清晨喺宮苑活動情景,以及毛延壽為王昭君畫肖像古仔背景嘅仕女畫〈漢宮春曉圖〉;畫家呈現晚唐宮廷女樂師們圍坐喺方枱前演奏樂器、飲酒品茗同休憩情形嘅〈宮樂圖〉;[60]劉松年工筆重彩印度高僧倚著石榴樹專注於思考,而一旁僧侶想用衣缽承接長臂猿所摘石榴一幕嘅〈羅漢〉;[45]張勝溫筆下大理國宣宗段智興率領文、武官員禮佛,以及繪有十六國王同數百名佛教人物嘅〈畫梵似〉。[45][60]此外,由宋太祖趙匡胤以降歷朝宮廷畫家奉命繪製嘅159幅帝王同59幅皇后肖像畫[bb],以及202幅先聖名臣人物畫像[bc],形象生動傳神之外,都係研究《宋史》、《元史》同《明史》所載皇室衣冠妝飾同奉安祭祀禮制等方面嘅參考依據。[bd]


書法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7世紀以降持續至當代嘅書法、法帖同拓片,這之中嘅古代作品喺漢字文化圈係書寫記事同彰顯書法家與知識分子學養品德嘅具體象徵,其中有唔少為書法學習者所取法,對於歷來書風發展嘅軌跡同鑑別蒐藏嘅品味都可以有一個脈絡可循。似係現代人便可透過唐朝人用雙鉤廓填法複製嘅〈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遠宦帖〉同臨摹嘅〈快雪時晴帖〉等信札,以及相傳為歐陽詢據王羲之原件所摹並刻碑上石嘅原石北宋搨〈定武蘭亭真本〉[163],來探究王羲之於楷書、行書同草書嘅可可以風貌;孫過庭以章草駢文辭藻形式總結學習前人書法心得,並歸納分析學習書法理論同方法所作嘅〈書譜〉;朱巨川被朝廷授與擔任大理評事兼豪州鍾離縣令官職嘅任職令〈朱巨川告身〉;懷素記述生平,以及摘錄部分當時公眾人物贈與詩文評價佢狂草造詣嘅〈自敘帖〉;顏真卿喺祭文草稿記錄咗姪兒顏季明奮勇抵抗安史之亂叛軍卻慘遭壯烈犧牲嘅行草書〈祭姪文稿〉,字裡行間不時透露出書寫時悲慟同憤慨嘅情緒起伏,[162][164]以及喺得知朝廷平定魏博節度使田承嗣黨羽並派劉清潭慰勞瀛州嘅消息後,用寬慰激動心情於藍箋紙寫低嘅行草書〈劉中使帖〉。[163]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嘅第三年,有感於仕途不得志同生活窮愁困頓而抒發嘅行書〈黃州寒食詩帖〉;黃庭堅歌詠景物並懷念與蘇軾等人深厚情誼而寫低嘅行楷書〈松風閣詩帖〉,以及用行書抄錄改寫寒山數則關於人生無常哲理嘅偈語禪詩〈寒山子龐居士詩帖〉;米芾接受林希邀請到太湖附近嘅苕溪遊覽勝景,喺蜀素絹上創作數首記遊同送行詩作嘅行書〈蜀素帖〉;[162][164]蔡襄請託人按照本帖澄心堂紙或另附張樣製作百幅類似品質紙張所寫嘅〈澄心堂紙帖〉[165];宋徽宗趙佶形容滿園繁花美不勝收,讓人願意化身為舞蝶隨晚風迷失喺花徑中嘅瘦金書〈詩帖〉;宋高宗趙構賦與岳飛邊關軍務全權而寫低嘅〈賜岳飛手敕〉[166];吳琚行書出自蔡襄〈訪陳處士〉詩文中,描述佢喺春暖時節前去友人住處拜訪,感受到鳥語花香居家環境嘅〈七言絕句〉立軸;[162]趙孟頫喺趵突泉遊歷歸來,特別致贈好友周密嘅楷書〈趵突泉詩〉,以及佢將書法運筆時嘅提頓起伏變化融入繪畫、冊頁起首繪有蘇軾白描畫嘅行書〈赤壁二賦〉[89];鮮于樞為記錄珍藏咗一面稀有透光鏡而以行楷書寫低嘅〈透光古鏡歌〉;[164]祝允明自認媲美張芝狂草境界嘅〈雜書詩帖〉[89];文徵明追求王羲之如同冰一般清秀高潔筆法所寫嘅小楷書〈醉翁亭記〉。[164]
古籍
古籍主體部分係原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藏書,皆爲珍稀古籍。呢部分古籍曾喺二戰中暫存美國國會圖書館至1965年交還臺北中華民國政府。暫存期間,美國國會圖書館曾將呢啲古籍攝製成微縮膠捲。這批膠捲售賣畀世界各大圖書館。其中有2000幾捲成爲現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微縮中心國家母片庫嘅珍貴資料。2009年,中國政府利用這批膠捲同北京國家圖書館典藏嘅古籍製作咗《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
銅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1,900餘件喺青銅時代被視為王權合法性依據同階級身分象徵嘅宗廟彞器,呢啲前16世紀至前3世紀中期嘅先秦銘文青銅器多半係已經過除鏽上蠟處理嘅熟坑青銅器,為金石學家探究上古史嘅第一手資料同書法家研習大篆嘅文本。[27][29][167]似係〈宗周鐘〉鐘面所鑄123字[be]大篆書法敘明周厲王因為親征獲使南方同東方26國臣服而下令鑄造此甬鐘,並以祭天追孝方式祈求福祐子孫,係件鐘面飾有夔龍紋同36枚乳突,鼓部中央同側邊可以敲出兩個唔同頻率音響嘅雙音鐘;〈散氏盤〉腹內350字[bf]約劑條文記載著夨國用賠償田地來作為侵略散國嘅代價,以及轉讓田地時履勘嘅經過,係瞭解西周土地契約制度嘅實物文獻,佢橫扁體勢且奔放風格嘅大篆書法實際上已開啟咗草篆書風嘅先河;〈毛公鼎〉腹內嘅500字[bg]冊命書即顯示周宣王初即位時中興嘅企圖心,因此授與天子之下一人嘅管理職權和豐厚嘅賞賜畀佢嘅叔父毛公,還誥誡叔父同佢嘅族人要忠心輔佐並肩負起保衛宗室嘅責任,散文內容無一唔係傳達出周天子對叔父嘅深切期許;〈頌壺〉喺蓋同器沿口有一組152字[bh]相同字樣嘅大篆,記錄頌接受冊命嘅典禮流程,包括頌喺周王即位後進入宗廟中庭並出示命書,接著史官宣讀由頌掌管周室倉庫同所受賞賜,頌喺接過命書佩帶出廟後,再返回獻納覲見用嘅玉璋等細節,文末不忘提及慎終追遠嘅觀念。[27]
商朝嘅青銅器喺形制同紋飾變化上更具巧思,似係器身布滿夔龍紋同鳥魚紋,腹內有龍紋浮面居中嘅大型水器〈蟠龍紋盤〉;[168]該院所藏17件鑄有亞醜族徽嘅青銅器,其中9件為方形器,特徵喺合範處都有突出嘅雙鉤稜脊裝飾,且配合器形外觀改以方形雷紋襯底,似係殷商晚期方形酒器〈亞醜方觚〉;器身各處飾有雷紋、夔紋、鳥紋同饕餮紋嘅〈亞醜方簋〉,雙耳係以獸首啣鳥附垂珥做為裝飾;大口折肩〈亞醜方尊〉,活動式嘅8個獸首係利用榫卯結構獨立鑄造;[169]腹底有「作寶簋」銘文嘅〈雙龍紋簋〉,各異嘅雙龍首蓋、菱格紋器身同夔紋圈足,加上雙半環耳附垂珥,罕見於商、周兩朝簋器;[170]新莽劉歆喺9年(始建國元年)派人遵循《周禮·考工記》所載製作嘅10進位制度量衡〈嘉量〉,216字銘文說明全器斛、斗、升、合、龠等5個量體嘅尺寸同容積計算方法,據此可以考訂宮聲嘅音律並得知所採用嘅圓周率為3.1566。此外,仲有購藏同受贈自彭楷棟舊藏嘅438件亞洲各地金銅佛像[bi],似係著袒右肩式僧衣結跏趺坐於仰覆蓮瓣嘅須彌座上,左、右手分別握衣角同施無畏印,下層臺座嘅前、後及兩側分別有2隻回首立雕獅子、55字題記與供養人浮雕,另鑄嘅背光正面內、外圈分別雕有7尊佛像及U形火燄紋,背面有佛誕生、初轉法輪同《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等場景嘅477年(北魏太同元年)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169]
陶瓷器
相較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嘅〈彩陶立梟罐〉同龍山文化嘅〈黑陶高足杯〉各自展現初民對窯燒技術嘅掌握同功可以需求上嘅差異,[173]陪葬品形式存在於古代喪葬文化中嘅西漢〈黑陶繭式壺〉同唐朝〈灰陶加彩仕女俑〉等陶器,以及邢窯〈白釉玉璧足茶碗〉、五代時期嘅越窯〈秘色青瓷洗〉、翡色釉裡帶有透明質感嘅高麗〈青瓷花形缽〉同江戶時期描繪仙人乘錦鯉喺海上遨遊嘅伊萬里金襴手樣式有田窯〈五彩琴高仙人碗〉[174]等瓷器典藏,宋朝以降五大名窯瓷器、明朝官窯瓷器、盛清畫琺瑯同洋彩瓷器等10世紀中期至19世紀供皇家御用嘅官窯瓷器係該院藏瓷特點。似係該院所藏21件以瑪瑙入釉[16]、滿釉支釘燒嘅北宋汝窯瓷器中,簡約造型裡帶有如雨過天青般釉色嘅溫酒具〈青瓷蓮花式溫碗〉,以及釉面冇開片紋路嘅〈青瓷無紋水仙盆〉;織錦緞背心有刻劃纏枝牡丹紋飾同印花嘅〈白瓷BB枕〉等近800件定窯瓷器蒐藏[175];外形取自青銅器,頸腹飾有兩道凸起弦紋同一對管狀貫耳嘅南宋官窯〈青瓷貫耳壺〉;頸部飾有一對鳳凰附耳嘅粉青釉龍泉窯〈青瓷鳳耳樽〉;全器施米色青釉嘅哥窯〈米色高足碗〉;葡萄紫泛藍釉彩窯變嘅〈鈞窯丁香紫尊〉等100餘件鈞窯瓷器藏品[176];鈷藍釉面金銀描繪痕跡顯示受到伊斯蘭藝術影響嘅元朝景德鎮窯〈霽青單將杯〉同〈霽青盤〉成套酒器。[92][177][178]
壺身用鈷料彩繪轉枝蓮花同海濤紋嘅明成祖永樂年間〈青花瓷花卉紋扁壺〉,以及樽腹繪有回首三爪蟠龍,樽頸同口沿有枝蓮等花卉紋飾嘅〈青花龍紋天波樽〉;因壺口似僧伽帽得名嘅明宣宗宣德〈寶石紅釉瓷僧帽壺〉,以及調味用壺〈祭紅刻花蓮瓣滷壺〉同〈霽青刻花蓮瓣滷壺〉等;藏有傳世90%以上數量嘅明憲宗成化瓷器[179],似係結合釉下青花同釉上黃、綠、紅三色,呈現兩組子母雞覓食於野地享天倫樂嘅〈鬥彩雞缸杯〉10件[bj],以及繪有象鼻夔龍脷吐蓮花同如意雲嘅成對〈鬥彩瓷天字夔龍紋蓋罐〉;罐身繪滿麋鹿、花卉、桃實同雲朵嘅明神宗萬曆〈五彩瓷百鹿尊〉;20件燒造於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坊嘅清聖祖康熙〈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方壺〉同〈宜興胎畫琺瑯四季花卉蓋碗〉;集文人詩、書、畫、印於一器嘅成對〈琺瑯彩瓷赭墨山水碗〉同成對〈琺瑯彩瓷紅地梅竹先春碗〉等198件清世宗雍正琺瑯彩瓷;所藏500餘件清高宗乾隆琺瑯彩系列瓷器,其中洋彩瓷器係喺琺瑯彩瓷基礎上融合西方繪畫技法嘅又一創新,似係成對〈瓷胎洋彩霽青描金游魚轉心樽〉、〈瓷胎洋彩紅地團花山水湯碗〉同〈瓷胎洋彩瑞芝洋花蟬紋尊〉等「乾清宮頭等瓷器」,反映出清朝皇帝想吸取西方文化經驗並超越嘅企圖心。[92][178][180][181]
玉器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嘅新石器時代以降玉器,多為倫理上嘅敬天法祖同玉殮葬習俗所使用,原因在於東亞初民相信玉石蘊含通靈可以量,所以巫師便透過玉石製作嘅祭器施法來溝通人神。似係興隆窪文化嘅〈玉耳飾玦〉同〈玉彎條形器〉[182];紅山文化以玄鳥銜天命繁衍氏族意象嘅〈玉勾雲形佩〉同卷曲渾圓嘅〈玉豬龍〉;[183][184]龍山-齊家係外徑38.7厘米至39.4厘米寬嘅〈玉璧〉;有47.2厘米高、17節68個神只同祖靈小眼面紋,體現良渚文化天圓地方宇宙觀同崇敬信仰嘅〈玉琮〉;龍山文化雙翼牛角抽象面紋同猙獰具象面紋一體兩面嘅〈玉人面紋圭〉等象徵史前權力嘅禮器。伴隨人文主義興起,玉器自前20世紀開始淡化通靈色彩,逐步形成以圭璧組配為玉禮制嘅核心,[183]似係夏朝發兵或調遣軍隊信物嘅〈牙璋〉[185];商朝祭典中用嚟招降、依附神靈嘅〈龍冠鳳紋玉飾〉;[183]由163件玉石串成嘅西周〈帶璜組玉佩〉同縫綴著26片玉飾嘅喪葬面罩〈覆面玉石飾件〉;受到黃老道家思想潮流影響,漢朝貴族用嚟承接露水調玉屑服食以達到成仙目的,有a字形單柄嘅〈玉高足杯〉[186];融合西域元素嘅〈玉龍紋角杯〉同營造具有動態張力、意喺可以羽化登仙嘅帶翼神獸〈玉闢邪〉等象徵階級身分嘅墓葬品。[178][183][184]
唐玄宗同宋真宗喺帝國承平時期先後於725年(開元十三年)同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舉行封禪典禮,喺社首山築壇祭祀地只儀式中各自所使用嘅祝禱文隸書〈禪地祇玉冊〉,以及附有52件飾有龍鳳紋同卷雲紋玉匱嵌片嘅楷書〈禪地祇玉冊〉,都係可以補足《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同《宋會要》等史籍闕漏並刊正傳訛嘅實物文獻。[183][187]10世紀中期至19世紀趨於寫實、多元樣貌嘅玉器係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玉大宗,[29]似係遼朝或北宋皇室所屬,雙面雕有三趾龍同鏤空卷草紋飾嘅〈玉鏤空龍紋盤〉[183];南宋仿三代玉壁雙螭紋同如意雲紋形制嘅〈螭紋璧〉;大雁喺春天荷塘花叢竄走嘅元朝〈玉大雁帶飾〉;傳達鯉魚喺躍過龍門,瞬間幻化成鰲呢個過程嘅明朝〈玉鰲魚花插〉;[188]外觀似荷葉形體、葉上有一雙璃、一隻螃蟹和黃甲登科吉祥話語嘅〈玉荷葉洗〉[183];將玉髓巧雕、石皮加以染色,呈現出東坡肉入微嘅毛細孔同肥瘦肉相間質感嘅〈肉形石〉;清高宗喺迎接70歲同80歲生日前夕,為咗期勉自身勵精圖治而下令製作嘅碧玉〈古稀天子之寶〉璽同〈八徵耄念之寶〉璽;利用翡翠顏色分布巧雕,以綠葉白梗象徵清白,葉上各有一隻螽斯同蝗蟲寓意子孫綿延嘅清德宗瑾妃嫁妝〈翠玉白菜〉。[178][183][184]300餘件來自南亞、中亞同西亞至東歐嘅15世紀至19世紀早期伊斯蘭玉器蒐藏,似係莫臥兒帝國沙加罕時期融合瓠瓜同蓮花外形、歐洲莨苕葉紋裝飾柄端同器緣嘅碧玉〈瓜瓣杯〉;運用高純金鑲嵌技法製作出規律對稱花葉紋嘅〈嵌紅綠寶石白玉盤〉同〈碧玉金絲盤〉,以及三角形鐵質劍身後端有鍍金黃銅飾片同H形玉製劍柄上鑲嵌有寶石與金箔包覆鐵絲線裝飾嘅〈卡達短劍〉[174];將每瓣花葉紋淺浮雕成圓形或橢圓形凹窩嘅鄂圖曼土耳其帝國〈雕花蓋罐〉。[183][189][190]仲有汪精衛1941年6月訪問大日本帝國時,獻畀昭和天皇嘅〈碧玉屏風〉、香淳皇后嘅一對〈翡翠雕花鳥樽〉同貞明皇太后嘅一對〈白玉花鳥樽〉。[191]
Remove ads
爭議
三樣文物受損事件─院長遭疑下令保密
立委陳以信爆料指,2021年2月國立故宮博物院進行「數位典藏」及清查時,有員工不慎打破清代龍紋碗,故宮院長吳密察下令掩蓋此事。2022年5月,故宮再次摔破青花瓷器,當局一度隱瞞。[192]2022年10月31日,故宮博物院向立法院遞交咗初步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導致文物毀損嘅可可以原因包括,關上儲存文物嘅鐵箱時,因人為施力按壓或空間縮減導致文物碰撞,或係之前就有肉眼無法睇見嘅暗傷或裂璺。[193]11月3日王,台北故宮博物院決定就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破損懲處兩名職員,其中一人記一大過,另一人記申誡二次。[194]
影視拍攝取景
電影
- 《經過》(2004年)
- 《天邊一朵雲》(2005年)
- 《穿牆人》(2007年)
電視劇
- 《瑰寶1949》(2011年)
故宮題材作品
- 《台北故宮的秘密》(2010年)
- 「神器活現Online」:將館藏化身為3D線上遊戲,原訂於2005年8月正式上線,然而公測結束後因製作細節不完善,上櫃公司寰訊亦發生經營問題,遊戲始終無法正常營運。[195]
- 《古仔宮寓》(2020年)
睇埋
注釋
參考
- 總統府第二局第五科 (2010-02-03)。〈《總統府公報》〉 (6905)。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 48–50。ISSN 1560-3792。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單位預算(109年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PDF)喺2020-09-21歸檔。喺2020-03-08搵到。(中文)
- 總統府第二局第五科 (2008-01-16)。〈《總統府公報》〉 (6780)。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 103–105。ISSN 1560-3792。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現任首長〉">〈關於故宮>現任首長〉。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7-12-23歸檔。喺2021-10-02搵到。
- 〈司法院公報〉。37 (11)。臺北:中華民國司法院。1995-11-01: 16–21。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架構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PDF)喺2021-07-17歸檔。喺2021-07-17搵到。(中文)
- 博物館行政>兒童暨青年事務推動諮詢會〉">〈關於故宮>博物館行政>兒童暨青年事務推動諮詢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21-07-22歸檔。喺2021-10-02搵到。(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88–94, 201–205。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昌彼得編 (1995-10-01)。《故宮七十星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189–191, 198–199。ISBN 9570511869。(中文)
- 〈《教育部電子報·港城大與臺故宮再度合作辦藝展 「藝域漫遊-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16-04-26。原著喺2022-02-14歸檔。喺2019-03-22搵到。(中文)
- 曾依璇 (2016-10-26)。〈《全波視野·臺法珍寶相互借展 助文化交流》〉。第第2063集號。臺北:中央通訊社。(中文)
- 文化新聞>台灣故宮瑰寶艷懾花都〉">〈新聞與公告>文化新聞>台灣故宮瑰寶艷懾花都〉。新北:中華民國文化部。2016-10-20。原著喺2020-03-22歸檔。喺2020-03-08搵到。(中文)
- 野島剛 (2012-07-20)。《《兩個故宮嘅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嘅命運》》。張惠君翻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10-11, 22–23, 160–171。ISBN 9789570840179。(中文)
- 《中華民國94年觀光年報》。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2006年12月。ISBN 9789860055634。(中文)(英文)
- Keith Bradsher (2006-12-28). ""Rare Glimpses of China's Long-Hidden Treasures"". 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原著喺2017-10-06歸檔. 喺2013-12-08搵到.(英文)
- 〈臺灣漢學數位典藏資源導覽〉。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4-07-01。原著喺2017-03-08歸檔。喺2017-03-08搵到。(中文)(英文)
- 謝欣欣主編, 詹憶琳編譯 (2016-03-01)。《國立故宮博物院104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4–7, 12, 68, 118, 134, 172, 176。ISBN 9789575627607。原著 (PDF)喺2016-10-07歸檔。(中文)(英文)
- 劉鼎銘 (2008-04-01)。〈《民國檔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33年4月-1941年8月籌備經過報告》〉 (2)。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27–33。ISSN 1000-4491。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38–41。(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63–64。(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28–62。(中文)
- 謝欣欣主編, 詹憶琳編譯 (2015-03-01)。《國立故宮博物院103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6, 12–13, 100–109, 112。ISBN 9789575627263。原著 (PDF)喺2016-01-05歸檔。(中文)(英文)
- 歷史沿革>藏品歷程>藏品分類〉">〈關於故宮>歷史沿革>藏品歷程>藏品分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7-11-26歸檔。喺2021-10-02搵到。(中文)
- 金士先主編, 蒲思棠編譯 (2008-05-01)。《國立故宮博物院96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0, 18, 25, 112, 132。GPN 1009700268。原著 (PDF)喺2016-03-04歸檔。喺2017-12-23搵到。(中文)(英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2001-07-01)。《故宮西周金文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4, 7–15, 155–160, 186–189, 193–197, 200–202, 250–251, 262–263, 266–269。ISBN 9575623991。(中文)
- 謝欣欣主編, 汪可萱編譯 (2014-04-01)。《國立故宮博物院102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20, 58, 124, 150, 160–163。ISBN 9789575627041。原著 (PDF)喺2016-03-04歸檔。(中文)(英文)
- 博物館行政>政府資訊公開>公開事項>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計劃〉">〈關於故宮>博物館行政>政府資訊公開>公開事項>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計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20-10-02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王耀庭; 許郭璜、陳階晉編 (2001-06-01)。《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2–7, 70–77, 114–119, 170–171, 176–177, 182–185。ISBN 9575622774。(中文)
- 〈臺北故宮博物院50年僅丟失一頁紙一包鹽〉。廣州:廣州日報。2012-03-16。原著喺2015-11-17歸檔。喺2015-10-27搵到。(中文)
- 王茜穎 (2007-10-29)。〈《商業周刊·深入故宮後山 探訪國家寶藏》〉 (1040)。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0–67。ISSN 1021-9536。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茂清 (2004-11-01)。〈《文史精華·故宮博物院開院前後》〉 (11)。石家莊:文史精華編輯部: 25–30。ISSN 1005-4154。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杭春曉 (2010-04-28)。〈古物陳列所嘅成立與民初中國畫(上)〉。深圳:雅昌藝術網。原著喺2014-03-09歸檔。喺2014-03-09搵到。(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180–184。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20–21。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宋兆霖編 (2013-07-01)。《故宮院史留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33。ISBN 9789575626785。(中文)
- 〈溥儀藏喺小白樓裡嘅驚世珍寶〉。長春:長春晚報。2012-11-08。原著喺2017-03-12歸檔。喺2017-03-10搵到。(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5–7, 14–17, 21–28。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吳淑瑛 (2003-01-01)。《〈展覽中嘅中國:以1961年中國古藝術品赴美展覽為例〉》 (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頁 1–4, 16, 130–137, 183–185, 189–194。(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46–55。(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132–144。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148–153, 155–163。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王耀庭; 許郭璜、陳階晉編 (2001-06-01)。《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80–81, 90–93, 112–113, 122–123, 136–145。ISBN 9575622774。(中文)
- 〈國民政府公報〉 (71)。南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秘書處,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文官處印鑄局。1928-06-01: 5。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78–82。(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177–180。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昌彼得編 (1995-10-01)。《故宮七十星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 9570511869。(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83–87。(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184–194。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7–12。(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100–107。(中文)
- 傾古 (2012-11-01)。《故宮國寶受難記·第三章 上海遷移南京·國立中博》。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ISBN 9787514123548。(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228–230。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傾古 (2012-11-01)。《故宮國寶受難記·第二章 南京移至上海·上海入庫》。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ISBN 9787514123548。(中文)
- 吳瀛 (2005-05-01)。《故宮塵夢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248–252。ISBN 9787800474774。(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12–13。(中文)
- 吳淑瑛 (2003-01-01)。《〈展覽中嘅中國:以1961年中國古藝術品赴美展覽為例〉》 (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頁 19–62。(中文)
- 蔡玫芬主編 (2011-09-01)。《《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238–241, 244–247, 260–261, 274–275, 288–299, 318–323。ISBN 9789575626228。(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16–24。(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14–15。(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110–119。(中文)
- 宋兆霖 (1991-01-01)。〈〈再探抗戰時期中國文物赴蘇聯展覽之千迴百折〉〉。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PDF)喺2015-11-17歸檔。喺2013-12-21搵到。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25–27。(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15–16。(中文)
- 譚旦冏 (1960-01-01)。《中央博物院二十五年之經過》。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印行。(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120–123。(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130–134。(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135–140, 149–155, 161–164。(中文)
- 孟國祥 (2005-03-01)。《大劫難:日本侵華對中國文化嘅破壞·第三編 戰後文物嘅接收同追索·對敵偽文物嘅封存同清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50095。(中文)
- 鄭欣淼 (2008-08-01)。《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頁 33。ISBN 9787800475382。(中文)
- 孟國祥 (2005-03-01)。《大劫難:日本侵華對中國文化嘅破壞·第三編 戰後文物嘅接收同追索·被劫文物嘅追索同歸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 7500450095。(中文)
- 本館沿革〉">〈關於>本館沿革〉。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原著喺2016-04-03歸檔。喺2016-04-04搵到。(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69–72。(中文)
- 展品賞析>繪畫>人物剪影〉">〈宋代書畫冊頁之美>展品賞析>繪畫>人物剪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09-01。原著喺2016-10-19歸檔。喺2017-12-23搵到。(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215–218。(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28–39。(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1–6。(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39–49。(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65–68。(中文)
- 那志良 (1993-01-01)。《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臺北。頁 212–214。(中文)
- 林會承、江明親 (2015-12-15)。《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報2014》。臺中, 臺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頁 138–145。ISBN 9789860468595。(中文)
- 《〈王世杰檔案目錄〉》 (PDF)。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原著 (PDF)喺2014-05-17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53–55。(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56–58。(中文)
- 杭立武 (1983-02-01)。《中華文物播遷記》 (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58–60。(中文)
- 唐啟華等著 (2014-12-01)。《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繁體中文)。臺北:政大出版社。頁 203–226。ISBN 9789866475672。(中文)
- 林柏亭編 (2006-12-01)。《國寶菁華:書畫、圖書文獻篇》。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90–191, 203, 210。ISBN 9789575625016。(中文)
- 劉素芬編著, 李國鼎口述, 陳怡如整理 (2005-09-01)。《《李國鼎:我嘅臺灣經驗——李國鼎傾臺灣財經決策嘅制定與思考》》。臺北:遠流出版公司。頁 114。ISBN 9573256037。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 - 大事紀〉">〈認識故宮>大事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7-12-23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蔡玫芬編 (2011-09-01)。《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21, 74–75, 86–87, 94–101, 108–111, 118–121, 126–127, 132–133, 136–137, 156–157。ISBN 9789575626228。(中文)
- 宋兆霖編 (2013-07-01)。《故宮院史留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10, 116, 122。ISBN 9789575626785。(中文)
- 簡史>孕育時期〉">〈本所介紹>簡史>孕育時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原著喺2017-03-08歸檔。喺2017-03-05搵到。(中文)
- 蔣祖怡 (2013-08-21)。《蔣復璁先生傳記——中華瑰寶嘅守護神》。臺北:思行文化。頁 25。ISBN 9789868895911。(中文)
- 邱琳婷 (2015-09-07)。《臺灣美術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 362–363。ISBN 9789571178974。(中文)
- 國史館、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9-09-01)。《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 9570516097。(中文)
- 總統府第二局第五科 (2007-08-08)。〈《總統府公報》〉 (6756)。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 9–21。ISSN 1560-3792。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謝佳珍 (2007-01-17)。〈政院通過修正故宮組織條例 規範職掌與隸屬〉。臺北:中央通訊社。(中文)
- 王芸芬, 張錦川主編, 潘信宇編譯 (2011-04-01)。《國立故宮博物院99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34。ISBN 9789575626105。原著 (PDF)喺2017-06-01歸檔。喺2017-12-23搵到。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英文) - 蘇慶豐, 張錦川主編, 潘信宇編譯 (2010-04-01)。《《國立故宮博物院98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42, 158。GPN 1009901122。原著 (PDF)喺2017-06-01歸檔。喺2017-12-23搵到。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英文) - 陳宗權, 張永富主編, Linda Fung編譯 (2009-04-01)。《國立故宮博物院97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8, 124, 128。GPN 1009700268。原著 (PDF)喺2014-05-14歸檔。喺2017-12-23搵到。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英文) - 〈形塑典藏新活力 創造故宮新價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6-11-05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英文)(日文)
- 〈故宮精緻文物數位博物館知識庫建置計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7-04-28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英文)
- 劉曉樺, 陳佳利 (2013-10-01)。〈Old is New !? 故宮宣傳影片及青年觀眾解讀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7 (4): 5–25。ISBN 9599000022576。
{{cite journal}}
: Check|isbn=
value: invalid prefix (help)(中文) - 〈《行政院公報》〉。16 (202)。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2010-10-21: 26819–26826。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周欣嫻 (2007)。《〈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智慧財產之法律保護與藝術授權——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 (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中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單位決算(103年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PDF)喺2016-10-16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主管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附屬單位決算(103年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PDF)喺2016-10-16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新臺幣對美元銀行間成交之收盤匯率>2014年新臺幣對美元銀行間成交之收盤匯率—日資料〉">〈外匯資訊>新臺幣對美元銀行間成交之收盤匯率>2014年新臺幣對美元銀行間成交之收盤匯率—日資料〉。臺北: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原著喺2016-04-16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張錦川主編, 李可思編譯 (2013-05-01)。《國立故宮博物院101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68, 118, 144–145, 154。ISBN 9789575626754。原著 (PDF)喺2016-10-16歸檔。喺2017-12-23搵到。(中文)(英文)
- 王芸芬主編, 李博雅譯。《《國立故宮博物院107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9-06)。頁 84。ISBN 9789575628192。(中文)(英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數統計(108年度)〉 (PDF)。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喺2020-03-08搵到。(中文)(英文)
- 《《交通部觀光局年報》 (1996)》。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ISBN 9570072547。(中文)
- 《《觀光年報:中華民國87年》 (1999)》。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ISBN 9570249048。(中文)
- 《《中華民國82年交通部觀光局年報》 (1994)》。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ISBN 9789570037517。(中文)
- 《《中華民國81年交通部觀光局年報》 (1993)》。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ISBN 9789570024593。(中文)
- 李乃清 (2008-06-11)。〈《南方人物周刊·操辦全世界最成功嘅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17)。廣州:南方人物周刊雜誌編輯部: 26–29。ISSN 1672-8335。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臺灣博物館名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專業資源>臺灣博物館名錄>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原著喺2013-09-26歸檔。(中文)
- 周佳樺 (2012–01)。〈藏品借展之歸還保障——探究美國豁免司法扣押法及一案例〉。《博物館學季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6 (1): 105–125。ISBN 9599000013956。
{{cite journal}}
: Check|isbn=
value: invalid prefix (help)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中文) - "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19 (4). Leesburg, Virginia: Eir News Service. 1992-01-24: 56–59. ISSN 0273-6314.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英文) - ""Splendors of Imperial China: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Washington, D.C.: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1997-01-01. 原著喺2013-12-24歸檔.(英文)
- Tresors du Musee national du Palais, Taipei: Memoire d'empire. Paris: Diffusion, Seuil. 1998-10-01. ISBN 9782711836512.(法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92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04-01。GPN 1009301105。(中文)(英文)
- 汪宜儒 (2019-02-01)。〈故宮肉形石前進澳洲 天地人為名展87組文物〉。臺北:中央通訊社。(中文)
- 謝欣欣, 賴怡利主編, 鍾迪玥, 李博雅編譯 (2018-07-01)。《國立故宮博物院106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32。ISBN 9789575628024。
{{cite book}}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英文) - 賴素鈴。〈國寶美蹤——承先啟後之旅(1995)〉。臺北:民生報。原著喺2014-05-21歸檔。喺2014-03-29搵到。(中文)
- 鄧甯之 (2007-03-01)。〈《書香遠傳·老店新開 臺北故宮向世界發聲》〉 (46)。臺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6–7。ISSN 1728-3469。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王雲龍 (2011-03-07)。〈《勝利之光·孫超 國寶級陶瓷藝術大師》〉 (675)。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青年日報社。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地區都市計劃通盤檢討(主要計劃)案 公告》 (PDF)。臺北:臺北市政府。2013-05-13。頁 CXXII. 府都規字第10201401200號。原著 (PDF)喺2016-04-16歸檔。喺2016-04-04搵到。(中文)
- 總統府第二局第五科 (2016-01-06)。〈《總統府公報》(下冊)〉 (7227)。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 317。ISSN 1560-3792。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翔瑜 (2016-01-01)。〈戰後臺灣古物與古蹟保存嘅早期實踐及其干擾 (1948-1972)〉 (PDF)。《博物館學季刊》。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30 (1): p.19。ISBN 9599030286474。原著 (PDF)喺2020-08-11歸檔。喺2018-07-13搵到。
{{cite journal}}
:|page=
has extra text (help); Check|isbn=
value: invalid prefix (help); More than one of|author=
、|last=
specified (help)(中文) - 徐明松 (2013-08-29)。《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126–131。ISBN 9789865829490。(中文)
- 黃寶瑜 (1966-07-01)。〈《故宮季刊·中山博物院之建築》〉。1 (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69–77。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臺北市政府 (2020-11-03)。〈《臺北市政府公報》〉 (PDF) (209)。臺北:臺北市政府秘書處: 63–65。ISSN 1813-6389。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劉峻谷, 周美惠 (2007-08-23)。〈故宮擴建工程弊案 起訴15官商〉。臺北:聯合報。原著喺2014-05-14歸檔。(中文)
- 楊國文, 張文川, 凌美雪 (2011-11-30)。〈故宮擴建案 石守謙等15人二審全無罪〉。臺北:自由時報。原著喺2012-01-01歸檔。
{{cite news}}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 - 〈「正館公共空間、展覽動線調整與周邊環境改善工程暨正館建築物耐震補強工程」改建前後各院面積對照表〉 (PDF)。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10-20。原著 (PDF)喺2016-03-04歸檔。(英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觀光遊憩景點容留人數統計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DOC)喺2016-10-16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黃世孟主持, 國家檔案局籌備處編 (2001-07-01)。《國家檔案館建築及設備設計規範》。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ISBN 9789860136029。(中文)
- 關於本館>館藏特色〉">〈圖書文獻館>關於本館>館藏特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8-04-20。原著喺2022-02-22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英文)(日文)
- 張錦川主編, 黃琳編譯 (2012-04-01)。《國立故宮博物院100年年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40–144。GPN 3910100486。原著 (PDF)喺2016-03-04歸檔。喺2017-12-23搵到。(中文)(英文)
- 滕淑芬 (2008-08-01)。〈《Taiwan Panorama 臺灣光華雜誌·以國寶佐餐——故宮晶華上菜》〉。33 (8)。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 22–25。ISSN 1991-525X。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英文) - 林國顯等著 (2011-12-01)。《《臺灣西部地區運輸系統發展策略——南部區域》》。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頁 2–47。ISBN 9789860305227。(中文)
- 周美惠 (2004-11-25)。〈故宮南院競圖 玉山意象奪冠〉。臺北:聯合報。頁 C6版。(中文)
- 〈《內政部營建署電子報·專業代辦「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興建計劃—博物館建築及相關工程」專題報導》〉。第98號。臺北: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2013-05-01。原著喺2017-03-09歸檔。喺2017-04-14搵到。(中文)
- 黃煌權, 呂慧瑜, 劉學聖 (2015-12-28)。〈故宮南院建築解密 原來係3種水墨技法〉。臺北:聯合報。頁 藝文版。原著喺2017-03-12歸檔。喺2017-04-14搵到。
{{cite news}}
: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作者名單 (link)(中文) - 〈《[[:s: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行政院公報]]》〉。14 (60)。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2010-04-01。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顏娟英編 (2010-06-01)。《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 7–10, 309, 321–325, 380–382, 472–473。ISBN 9789860238372。(中文)
- 林莉娜 (1999-11-01)。〈《故宮文物月刊·元吳鎮漁父圖》〉 (20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0–51。ISSN 1011-9078。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薛慧蓉 (1987)。《〈倪瓚容膝齊圖之研究〉》 (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係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中文)
- 江兆申 (1975-08-01)。《吳派畫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293–295。(中文)
- 童文娥 (2010-04-01)。《繪苑璚瑤——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ISBN 9789575625764。(中文)
- 賴毓芝 (2009-06-01)。〈《故宮學術季刊·文化遺產嘅再造:乾隆皇帝對於南薰殿圖像嘅整理》〉。26 (4)。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5–110。ISSN 1011-9094。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王耀庭; 許郭璜、陳階晉編 (2001-06-01)。《故宮書畫菁華特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8–9, 12–13, 18–29, 34–37, 40–41。ISBN 9575622774。(中文)
- 何傳馨; 何炎泉、陳韻如編 (2008-08-01)。《晉唐法書名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49–53, 177–181。ISBN 9789575625436。(中文)
- 蔡玫芬編 (2011-09-01)。《《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180–187, 208–223, 224–233。ISBN 9789575626228。(中文)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2000-08-01)。《譚伯羽譚季甫先生昆仲捐贈文物目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231, 427。ISBN 9789575623838。(中文)
- 何傳馨 (2010-10-01)。《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書畫卷·賜岳飛手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339。ISBN 9789575625900。(中文)
- 故宮e學園>青銅器數位課程>課程5、6、7〉">〈教育資源>故宮e學園>青銅器數位課程>課程5、6、7〉。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FLASH)喺2016-04-16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蔡玫芬編 (2011–09)。《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54–57, 76–77, 82–85。ISBN 9789575626228。
{{cite book}}
: CS1 maint: date format (link)(中文) - 〈故宮器物 說明文之元素·故宮器物範例2 西周早期雙龍紋簋〉 (PDF)。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 後設資料工作組。原著 (PDF)喺2014-03-30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陳慧霞 (2009-02-01)。〈《故宮文物月刊·法象風規——彭楷棟先生遺贈文物特展》〉 (311)。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58–64。ISSN 1011-9078。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大觀——北宋汝窯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12-25。原著喺2016-11-18歸檔。(中文)(英文)(日文)
- 故宮e學園>陶瓷世界歷險記>1 陶瓷新體驗>1-2 話講古今〉">〈教育資源>故宮e學園>陶瓷世界歷險記>1 陶瓷新體驗>1-2 話講古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FLASH)喺2016-04-16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何傳馨主編 (2016-07-01)。〈《故宮文物月刊·四百期特輯——百珍集萃》〉 (400)。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75, 82, 86–89, 106, 110–111。ISSN 1011-9078。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定州花瓷——院藏定窯係白瓷特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11-30。原著喺2014-07-16歸檔。喺2019-05-13搵到。(中文)(英文)(日文)
- 余佩瑾 (1999-06-01)。《故宮藏瓷大係——鈞窯之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ISBN 9575623630。(中文)
- 〈摶泥幻化——院藏陶瓷精華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01-01。原著喺2016-03-04歸檔。喺2019-05-13搵到。(中文)(英文)(日文)
- 〈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3-11-20歸檔。喺2014-05-16搵到。(中文)
- 蔡同璧 (2003-07-01)。《成化瓷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ISBN 9575624491。(中文)
- 余佩瑾編 (2013-02-01)。《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8–9, 17, 34–37, 158–161, 316–330。ISBN 9789575626716。(中文)
- 廖寶秀 (2008-10-01)。〈《故宮文物月刊·華麗彩瓷——乾隆皇帝與洋彩》〉 (307)。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25。ISSN 1011-9078。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鄧淑蘋 (2007-01-3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期中進度報告——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史前華東地區玉器研究(1/2)〉》 (PDF)。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 (PDF)喺2016-03-04歸檔。喺2017-12-23搵到。(中文)
- 蔡玫芬編 (2011-09-01)。《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頁 40–49, 80–81, 88–91, 102–103, 162–165, 174–175。ISBN 9789575626228。(中文)
- 〈敬天格物——院藏玉器精華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01-01。原著喺2017-06-07歸檔。喺2019-05-13搵到。(中文)(英文)(日文)
- 夏代 牙璋〉">〈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夏代 牙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21-01-14歸檔。喺2018-03-28搵到。(中文)
- 典藏精選>玉器>西漢 玉高足杯〉">〈典藏資源>典藏精選>玉器>西漢 玉高足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著喺2016-04-15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唐 玄宗 開元十三年 禪地祇玉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唐 玄宗 開元十三年 禪地祇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原著喺2014-04-07歸檔。喺2019-03-23搵到。(中文)
- 余佩瑾 (2016-06-01)。〈《故宮文物月刊·收藏與品味——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器物類展品選介》〉 (399)。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9, 32。ISSN 1011-9078。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requires|journal=
(help)(中文) - 〈國色天香——伊斯蘭玉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08-19。原著喺2016-03-04歸檔。喺2019-05-13搵到。(中文)(英文)(日文)
- 許祺安 (2022-10-28)。〈台故宮證摔破龍紋碗、乾隆青花瓷等3件國寶 傳市價踰6億院長否認〉。《香港01》。喺2022-10-28搵到。
- 胡守得, 凌美雪 (2007-05-20)。線上遊戲掛點 故宮獲償〉">〈社會>線上遊戲掛點 故宮獲償〉。臺北:自由時報電子報。原著喺2021-07-05歸檔。喺2021-04-06搵到。(中文)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