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漢藏語系嘅語種/語族,講喺大中華地區同埋海外華僑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中文(粵拼:zung1 man4)即係唐人所寫嘅文,口講就叫白話。華洋文流,好多西洋人來到唐山之後,洋文漸多,就有必要分開。唐人用就冠個唐字,叫唐文,口講亦然,叫做唐話。所以唐係西學東漸,別義而加。中文用漢字寫,現今所至早所出土,為甲骨文,為金文,係存世至早嘅中文。
甲骨文有冊字,上古日常書寫都寫喺竹簡。之不過竹會腐爛,難以存世。中文之所以噉叫,譬如廣東地方,自己叫唐,外來叫番。皆因大唐時開嶺南道令交通方便咗,嶺南人丁暴增,加上之大宋南遷,廣東歸屬於大唐多啲。出於唔同地方,唔同政局,亦有唔同叫法。如漢文(hon3 man4*2)[註 1][註 2],以漢人名,以別於滿人,又外地如日本稱華夏傳來叫漢,以別於自國文字。中文(zung1 man4*2),係中華民國建立後所起名,以國為文。國文(gwok3 man4*2)個名抄自日本,係民國時期嘅叫法。香港主權移交後本土意識興起,主張「港中區隔」嘅部分本土派人士亦都會用支那文作為中文嘅蔑稱。華文(waa4 man4*2),以華人做叫法,唔想用中文、國文依啲帶有國名叫法,尤見於南洋。
西洋文字相較於中文時間甚淺。西洋文字,實情借自古埃及文所演化之記音字母,經腓利基借用,而再借到希臘文、拉丁文。顯然西洋文字,並非自身所出。故此,一開初,西文經已記話音,話文相近,理所當然。然而西洋理論並非世界通用,甚至西話本身都好多例外。而之於中文,更唔啱用。由甲骨文可知,文話有別,初初經已係咁。甲骨文寫文,格式份外一致,極之簡畧,字無必要,可省則省。要知甲骨文用刀刻,非常費力,口講字字,無必要刻晒落來,金文刻字亦然。上古傳世文獻,如書經咁、都修到好鬼精簡,容易背誦。當時就算毛筆寫竹簡,造竹簡都大有功夫,唔會咁嘥嘢,口講乜就寫乜。由始至終,中文都唔係口講噉。故此,稱之為文言。民國早年學自西洋之語言學,假設文言係上古口講面貌,咁係唔啱嘅。雖然民國以後,按西洋理論,消滅文言,推白話文運動,口講要同書寫一致,實情無噉嘅事。直至今日,仍有所謂書面語,以分口講同寫。實際只有演戲對白本,先至叫得做白話文。
現今漢語,或者叫唐話、華語,屬於漢語族,至少有十五種語言,互不相通,按古時地理一方,稱為方言,咁又同西洋語言學定義之方言唔同,不能混淆,西洋係要互通先叫方言,不過實情西洋,就算通,都唔一定叫方言,所以方言係政治問題。如果將漢語當係漢語族所有分支嘅統稱,約莫十四萬萬人講漢語,為世界最多人講,佔全球五分一。語法形態上屬於孤立語,絕少形態變化,睇重排字次序,中文亦然,字義按排位確定屬性。語序同英文一樣,都係主語行頭,謂語中間,賓語擺尾,為主謂賓結構。
漢語之間差異好大嘅,無論喺用字、發音、甚至乎係連文法上都有唔同,例如廣東話同官話之間,差異大到好似德文同英文咁,冇互通性,所以有啲語言學家將漢語睇做語族[1];但漢語又唔係完全溝通唔到,喺書面語上一致性好高,對於呢種情況,語言學有專門術語稱呼,叫宏語言(macrolanguage)。
中文出於其文話分開,自古為林林種種嘅話所共用。漢字表意符,並唔定於一時一地一音。唔同話可以各有各讀法。借到日文、韓文、越南文,用返自家地方讀一樣得。若要比擬,就好似阿拉伯數字咁各有各讀,而大家意思相通。故此相隔千年,或者相隔千里,言語不通,大家仍然可知寫者意思。當然時代世間相異,所見所聞相異,都要學返先易明解。
Remove ads
中文字
内文:漢字
學中文必學寫中文字。
漢字初見於商代,當時嘅寫法同現今大有分別,但係重可以得出脈絡。開頭有甲骨文,後來有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之變。秦始皇統一中國(嗰時得中原呢個概念),李斯整理小篆,從此書同文。由於漢語之音,因為方言而異,故互不相通。但係,唔計字音,只論漢字圈裏嘅話,交流並唔成障礙,故此亦係維持中國統一嘅因素。
東漢許慎,寫《說文解字》,分造字法為六書,即係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而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係造字法;而轉注、假借,係用字法。幾千年來,漢字寫法,變化唔大,後人讀古文,從無障礙。
直到近代,西文東漸,歸咎漢字,以拉丁字母書寫,成一時之興。過渡為拉丁字母期間,亦有簡化字之舉[註 3]。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以民間俗字同草書楷化,作為簡化字稿。1956年1月28號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流於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之地。
港澳臺就沿用繁體字,並非簡化字。
文
至初嘅文,即今日嘅紋,勾畫出形狀嘅綫。無論係紋身,畫喺石上,或畫喺陶器之上。文以記事,後尾專指文章嘅文,其他另加糸符以別義。
陶文
陶文係咪可以叫文,都係史上疑團。一來符數太少,不足以判定。然而當今都認為文嘅先聲。陶文有意思,然而太短,無法定斷成系。有啲近似甲骨文或金文嘅符。
冊
甲骨文有冊字,有典字,冊係編竹成冊,支支竹片,有兩條綫串起,典就雙手捧冊。實倩當時日常寫文用,亦寫經典之用。逐支竹片拎上手寫,一邊有毛筆,一邊有刀。毛筆寫字,刀批走錯字。文章批改就咁來。可惜冊為易腐之物,亦易毁於火災,殷商並無文物留低,難以一睹殷商冊嘅文面貌。現存至古老嘅冊,都係戰國出土文物,因為氣絕密封於土,不致於完全化去。
甲骨文

甲骨文係現存中文至古老一種。殷商人事事占卜,以燒龜甲、牛胛骨,以斷吉凶。會記低所問,有時亦會寫埋占驗。甲骨多多存世,夠晒推敲甲骨文法,以及漢字起源。
卜辭有一定格式,不過有好多都省略。短如
貞、侑于咸戊。
貞就占卜問嘢,侑就係祭名,即係拜祭方式,咸戊係神名,係史記天官書中講殷人巫咸,神主唔少係祖先。成句係咁,卜問,用侑祭拜咸戊。吉利唔吉?後面意思,甲骨文省略唔寫。亦有見單句,「侑于咸戊」,連貞字都慳返。可見甲骨文,幾咁慳字,
有時又會寫邊日。
壬辰卜、御于社。
又係咁問卜。壬辰即壬辰日。御係祭名。社係土地,係地祗。意思係,壬辰日卜,用御祭拜土地,吉利唔吉?
完整嘅就會有占驗,講埋占卜嘅睇法,同之後嘅事。如,
壬申王卜、貞、田羌、往來亡災。王占曰、吉。茲御。獲鹿十。
意思係,壬申日,占卜人係殷王,問,喺羌人屬國田獵,往來無災?王睇咗卜兆,就話吉。因而用依次占卜。驗證為獲得鹿十隻。
由例可知,甲骨文為簡約文字,字字有意思,唔會刻多餘嘅字。印證中文起初,並非要記口語,而係紀事,同口講唔同。
金文
甲骨文偏重卜辭。而金文題材就多啲,多數係賞賜。甲骨文日紀錄卜辭,用刀刻,務求筆直,而金文出自青銅器,係藝術品,先𨑳模範,製作時間多,筆亦可以彎曲。
殷商金文唔多,都係中晚期。如小子逢卣銘文,蓋有母辛二字,內有一文。
乙子、子令小子逢先㠯人于堇、子光商逢貝二朋。子曰、貝、隹丁蔑女曆。逢用乍母辛彝。才十月二,隹子曰、令望人方。
換咗啲通假字古字。
乙巳、子令小子逢先以人于堇、子光賞逢貝二朋。子曰、貝、唯丁蔑汝曆。逢用作母辛彝。在十月二,唯子曰、令望人方。
逢,亦有說為蒚。乙巳日,某貴族子,令小子逢,帶人去堇地,子光賞逢貝兩串。子講,貝,賞貝因為你功積。逢用咗來造彝去祭母辛,喺十二月。子講,令佢望實人方。
金文亦無多餘嘅字,然而無甲骨文咁省畧。
Remove ads
漢語共分類
講漢語嘅人,據佔世上人口五分之一,世界上每五人,都有一人講漢語。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新加坡、緬甸嘅佤邦,漢語係官方語言之一。聯合國文件,亦備中文。
歷時分類
漢語係隻好古老嘅語文,話佢古老唔係話成門語文千年無變、古今一致,而係話佢嘅書面承傳悠久,靠文字、文獻維繫古今,如果離開文字,單純從語言講,不但古今不通,而且唔同嘅時期個面貌都唔同,因此就有歷時分類。主要分爲上古、中古、近代:上古係從商代到漢代;中古從六朝到唐宋;近代從宋末到清末。具體分期有各家學說,大致期限如下述。
共時分類
所謂共時分類係相對歷時而言,係語言學研究嘅另一條經緯,即係同一時代入面呢門語言嘅社會、地域分支(語言變體),主要表現喺方言。民國時試分漢語有七種,但未完備,時至今日,有ISO碼嘅現代漢語有15種,日後係咪會繼續細分都未可知。

漢語方言駁雜,口講時幾乎溝通唔到。正因如此各大漢語究竟定性做方言定獨立語言就有排詏,甚至究竟「漢語」係一門語言定係一個語族都成問題。不過漢字、文言係共通書面,結果溝通咗各地漢語,唐人之所以會有共同嘅語言意識同族群認同,漢字就係基石。雖然唐人有共同嘅民族意識,但古人以鄉音為榮,今人亦以鄉音爲群分嘅基礎。
- cmn - 官話,有時嗌北方話,主要分佈喺中國北部、西部,約八億人講。
- cjy - 晉語,有時計入官話,又叫山西話,通用於山西、內蒙、陝北、河北西部、河南西北一隅,約四千五百萬人用。
- czh - 徽語,有時計入吳語,又叫徽州話、安徽話,通用於安徽、浙江、江西,約三百二十萬人用。
- 閩語,有時嗌福建話,通用於福建、臺灣、粵東及沿海、海南、海外僑裔,約六千萬人用。
- gan - 贛語,有時嗌江西話,通用於江西北部、湖南東部、湖北、安徽、福建,約三千一百萬人用。
- hak - 客家話,又嗌客語,通用於粵東、粵北、贛南、閩西、臺灣西北、湖南、海南、四川、海外僑裔,約三千四百萬人用。
- hsn - 湘語,有時嗌湖南話,通用於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約三千六百萬人用。
- wuu - 吳語,有時嗌江浙話,通用於蘇南、浙江,約七千七百萬人用。
- yue - 粵語,有時嗌廣東話,通用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北部、海外僑裔,約七千一百萬人用。
- 平話,有時計入粵語,通用於廣西,約兩百萬人用。
- wxa - 瓦鄉話,通用於湘西,約四十萬人用。
另外,有啲漢語,因為相關嘅研究較少、有爭議,又或冇人講,所以未列出。研究少或有爭議嘅包括邁話、虱乸話、大鵬話、東江本地話、軍話,滅亡語種有巴蜀語、漢兒言語。
規範化
大清時皇帝曾想一統語音,官話係標準中文,但係唔成功。中華民國受西方同日本嘅影響,改從「一國一話」,並推行國語,北京音係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語係標準,改口叫普通話。香港同澳門,粵語係標準,叫開廣東話。
為咗教育或考試需求,或者作為政策,有啲地方嘅政府部門或教育機構會以一種語言變體做基礎,經過人為規範,釐定嗰種語言嘅音韻系統同埋個別字讀音嘅一啲對錯指南,整理出規範化漢語,亦叫做標準漢語。目前比較有顯著成果嘅標準漢語,有:
Remove ads
音韻
漢語嘅音韻好難概述,要一隻隻話來睇,因爲有啲音韻特點係某隻漢語獨有嘅。以下就幾個點做個大概嘅對比。
入聲
大部份官話嘅都無入聲,根據入聲混合到其他聲調嘅情形劃分成若干官話分支,但又唔係所有官話都無入聲,比如淮語同部份嘅西南官話就有入聲。
而南方漢語基本有入聲。但係入聲嘅保留情況又各有唔同。淮語、北部吳語、湘語、閩東話等等,有喉塞韻尾[ʔ]。但喺快速語流中,可能連個喉塞都無埋,同其他字嘅區別在於音長,即係入聲字會發短音。
粵語、閩南語、客家話、贛語等等,有三種入聲韻尾嘅區分:[pˀ]、[tˀ]、[kˀ]。其中閩南話重有喉塞尾。
有入聲嘅漢語往往有陽入對轉,即係入聲韻尾同鼻音韻尾可以轉化。比如粵語嘅「抌」(dam)「揼」(dap),意思接近,意味微妙,區別在於-m同-p嘅轉換。
另外重有呢啲入聲情況。好似温州話,佢嘅入聲字連韻尾都無,但獨立成一個調類,唔同其他聲調撈埋。又比如宜昌話,入聲字同舒聲字嘅區別在於元音嘅鬆緊度,入聲嘅元音係緊喉音,音色響亮啲。
鼻音韻尾
大多官話嘅鼻音韻尾得兩個,就係[n]、[ŋ]。有啲漢語,如粵語、閩南話、客家話,保留中古三套鼻音韻尾,即係多咗[m]。而吳語嘅鼻音韻尾最簡化,合併爲[ŋ],然後部份元音鼻音化。
兒化
兒化基本係官話嘅語音現象,係一種元音裂化。即係兒化時個主元音會一邊發一邊捲脷,同時佢啲韻尾往往丟失。唔係所有兒化音都捲脷,比如後鼻音韻母會變成鼻化元音,但唔捲脷。
吳語嘅兒化現象比較有爭議。因爲吳語嘅兒化唔係捲脷化,而係鼻化,比如「筷子」叫做「筷兒」,實際發音唔係官話嘅[kʰʊɑɻ],而係[kʰʊæ̃]。
顎化、尖團
有啲漢語,如粵語、客家話,無顎化現象。即係軟顎音[k]、[kʰ]、[x](粵客等漢語實際發音部位係喉嚨,即係[h])無將發音部位前移到硬顎變成[t͡ɕ]、[t͡ɕʰ]、[ɕ]。諸如「吉」「其」「系」呢啲詞,粵客等漢語繼續保持中古牙音特點,而其他就發音前移。
顎化後嘅漢語,繼而有尖團問題。團音係指顎化後嘅音[t͡ɕ]、[t͡ɕʰ]、[ɕ],尖音係指[t͡s]、[t͡sʰ]、[s],有啲漢語,團音同尖音分得好清,比如蘇州話、相當多嘅北方官話,「鷄」「其」「希」同「濟」「齊」「細」喺聲母上有分別。
不過有啲漢語尖團合流,即係尖音歸併到團音,普通話就係典型。「鷄」「其」「希」同「濟」「齊」「細」喺聲母上一樣。
唔係所有官話都會顎化,膠遼官話係唯一無顎化嘅北方官話。
清濁對立
絕大部份嘅漢語都係無清濁對立嘅聲母。意思唔係話無濁輔音,諸如m、n、l、ng等都係語音學上嘅濁輔音,呢度話無清濁對立,係從中文音韻學嘅角度講嘅。中文音韻學分聲母爲四樣:全清、全濁、次清、次濁。所謂無清濁對立,係指全濁聲母清化,歸併到清聲母。所以無論粵語、官話,「旁」同「徬」嘅聲母唔同,反而「徬」同「邦」聲母一樣。而喺中古音,情況調轉。
保存全濁聲母嘅有吳語、湘語。對佢哋來講,英文同法文嘅b同p係兩個唔同嘅發音,同時英文嘅p同法文p又係唔同嘅發音,呢個清濁分別對粵語、官話爲母語嘅人來講比較難感覺到,只有英法之間嘅p能夠容易感覺到。好似吳語,佢哋嘅聲母就會多出以下呢啲:[b]、[v]、[d]、[ɡ]、[ɦ]、[d͡z]、[z]、[d͡ʑ]、[ʑ]。
值得留意係,閩南語亦有音韻學上嘅「全濁聲母」,不過佢嘅濁塞音唔係來源自中古全濁聲母,而係源自鼻音塞化,反而古代全濁聲母喺佢度係清化嘅。比如「語」嘅發音係[ɡi],[ɡ]就係塞化自[ŋ]。
對於全濁聲母清化,但有劇烈聲調陰陽分化嘅語言來講,中古嘅全濁聲母字同其他字係用聲調來區分嘅。粵語就係代表。即係陰聲調嘅1、2、3往往係中古清聲母字,陽聲調嘅4、5、6往往係中古濁聲母字,呢個就無點分係全定係次。
單元音化
單語音化基本上係吳語先有嘅現象。即係佢無雙元音,諸如[ai]、[au]等都無,所以吳語嘅單元音非常之豐富,單元音嘅區分度好大。
語流音變
漢語嘅語流音變普遍比較豐富。其中閩東語係極致,佢哋可以因爲上下字嘅聲母、聲調、韻母而改變咗夾喺中間嘅嗰個字嘅聲母、聲調、韻母,有時一句話會有連鎖反應,即係一隻隻字篤來讀同連成一句話時,發音會有顯著唔同。
吳語有廣式連續變調,喺吳語度,聲調比較弱化,往往一句話嘅頭幾隻字就可以決定曬成句話嘅聲調走向。因此有預測認爲吳語日後可能會發展到無咗聲調。
另外官話有輕聲、連續變調。而對粵語,語流音變比較少,基本上一隻字點發音,噉喺邊都係噉發音,唔會點受其他字影響。但粵語有豐富嘅語義音變,同時有陰上變調,有啲聲調有變體,即係會根據語氣、習慣而揀某個聲調變體。
捲脷音
好多嘅南方漢語係唔分捲脷音同平脷音嘅,習慣發平脷音[t͡s]、[t͡sʰ]、[s]。但係官話之中,有好多區分開平脷同捲脷,其中捲脷音係指[ʈʂ]、[ʈʂʰ]、[ʂ]、[ʐ]。雖則唔係完整保留中古知組、精組、莊組、章組嘅四分格局,但起碼保留咗精組同知、莊、章組聲母嘅區分。粵語原本都會區分精組同知莊章組,但後來舌葉音同舌尖音合流,得返一套塞擦、擦音聲母。
上古痕跡
同其他嘅漢語大方言唔同,閩南話嘅字詞發音無辦法同中古音做到對應,除咗源自中古音嘅讀書音。換言之,閩南話嘅白讀音嘅來源係更加之早,係來源自上古音。
典型例子,「枝」嘅發音。粵語發[t͡ʃi],普通話發[ʈʂɨ],都係塞擦音;但閩南話發[ki]。按照目前嘅上古音重構,枝嘅發音喺上古係 ski ,後來複輔音拆分,中古音行s-嘅路綫,從中古音演變嘅漢語,基本都係塞擦音、擦音聲母;但閩南話行嘅係k-路綫,於是變成咗 ki 噉嘅發音。
粵語亦有上古痕跡,雖然少過閩南話好多。比如「艦」嘅發音,粵音係[lam],但普通話發[t͡ɕiɜn],而未顎化嘅客家話發[kiɜm]。噉係因爲上古音,以「監」做聲符嘅字發kl-,後來複輔音拆分,粵語行l-路綫,而其他漢語行k-路綫。
聲調
漢語係隻聲調語言。目前所有嘅漢語都有聲調。喺一個音節入面,音階嘅高低乃至音階變化都可能起到同聲母、韻母一樣嘅語素區別,呢個就叫聲調。聲調有調值(音階)、調型、時長嘅區分要素。
就音階而言,以廣州話做例,有9個聲調,其中有3個係入聲,由於入聲要配合埋特定韻母,加之呢9個聲調其實係「九聲六調」,所以就齊以呢六調來講:如果唔計聲調嘅話,「maa」呢個音節對應嘅字有23個咁多[3],但若果配上六調,呢23隻字就可以分開(調值用五度標記法):
- 陰平聲(第一聲) - 孖(maa1,調值55)
- 陰上聲(第二聲) - 媽(maa2,調值35,意思係女僕)
- 陰去聲(第三聲) - 嘛(maa3,調值33)
- 陽平聲(第四聲) - 嬤(maa4,調值11)
- 陽上聲(第五聲) - 馬(maa5,調值13)
- 陽去聲(第六聲) - 罵(maa6,調值22)
聲調嘅區別唔單止體現喺音階高低,重體現喺調型嘅唔同,廣州話嘅六調中,兩個上聲都係昇調,其餘四個都係平調,而普通話嘅四個聲調嘅調型都唔同,以普通話爲例,唔計聲調,「ma」會有25個字對應[4],配上聲調後亦可以區分開:
- 陰平聲(第一聲) - 媽(mā,平調)
- 陽平聲(第二聲) - 麻(má,昇調)
- 上聲(第三聲) - 馬(mǎ,曲折調)
- 去聲(第四聲) - 罵(mà,降調)
所謂時長嘅區分要素,係指呢個發音嘅持續時間嘅長短,亦即入聲嘅問題,入聲弱化嘅漢語,喺快速語流中好易丟失入聲韻尾,噉樣入聲字同其他字嘅區分在於聲調嘅時長。
Remove ads
文法同語法
有時話,中文無文法,其實不然。否則亂咁砌字,都唔會為人所理解,背後必有法則。只不過中文同西文,本質完全唔同。歐洲多數係印歐語系,為屈折語,而個語系着重點,字要按字性變形。變化係要死記,否則就各處鄉村各處例。加上文字記音,大家就會寫法。文法絕大部份都係講字性變形,實情係規範變化嘅文法。中文唔走依條路,自然唔使背變形,亦無必要背文法。
西洋歸入屈折語,中文就歸入孤立語。屈折語靠變性變態,孤立語就靠字序。字喺句中排位,有咗位先至確定字性。當然有啲天生某啲性質,個位變,字性就變。之不咁唔似屈折語咁顯現出來,而係隱藏。原有嘅性,叫本性,而隨位而變,用時先知嘅用性。舉例,頭、手、魚、地、天,本性就係名。走、玩、飲、擊,本性為動。美、高、大、熱,本性係形容。佢哋會因個位唔同,而意思唔同。重有一類形容緊形容,或叫狀,都係其他本性衍生,如至、最、甚。更。擊鼓個擊,係動。一擊兩擊三擊,又可以化為名。大人個大,係形容人之大。廣東話講我大你,個大就變咗動,我要以大壓你。間屋都好英國,英國就由名化成形容,意思係好有英國風格。有啲字性本身就難歸入某種本性,例如愛咁、憎咁,係名,係動、抑或係形容呢?都係入句歸位先至有性。有時改性,亦改字分家。如魚係名,漁係動咁,又或者,梳係名,疏係形容。又或者,鋪係動,舖係名。就算分咗家,用時都係入句個位為準。
由此可見,孤立語如何活用字性,解一句話就要睇語序,字擺喺乜位。呢種孤立語特徵喺其他語言度都有,甚至英文都有孤立語傾向。掌握中文法,只不過記得主要幾種排位,即可成文。中文基本語序係主語、謂語、賓語,但唔係必須要全部都有。不過,而家北方話做底嘅文話有「把字句」,「把」字後面跟賓語,可以將賓語提前,變成「主語-賓語-謂語」,接近於日文、韓文(語序趨近唔等於變成黏着語)。除咗「把」字,「將」、「以」都有一樣嘅賓格屬性。
廣東話甚至按情景,可以咁講,我圖書館睇書。
主語、謂語、賓語係咁排,但唔使全部都有。主語、賓語咁,如廣東話戲言,「打者,愛也。」,又如「亞妹、佐敦道。亞輝、彌敦道」。主語、謂語咁,如「我悶」「我走」「你喜」。謂語、賓語咁,如「撚雀」「食餸」「行街」。甚至再簡單啲,如「食啦」,「佢囉」。排位非常重要,若然啲字轉咗位,意思都會有變。
而家中文同日文一樣,助詞會安喺動詞後面、句尾。呢點用官話嘅「了」同「完」做例,當佢跟喺動詞後面時,表示呢個動作或者呢件事已經結束(語法學上叫體),而出現喺句尾時,可以表示情態。
中文並無文法範疇上嘅時稱。不過,中文有時態助詞,呢啲時態助詞跟喺動詞後面時可以表示動作或變化發生嘅時間狀態,比如「咗(粵)/了(官)」表示結束或者完成;「完」表示完成,喺停止嘅時候,個意思重詳細過「咗(粵)/了(官)」;「過」表示曾經發生;「緊(粵)/着(官)」表示進行、持續。表示時稱時,動詞無任何變化。例(粵/官):
- 結束或者完成:尋日我食咗早餐。/昨天我吃了早餐。
- 曾經發生:佢去過中國。/他去過中國。
- 進行中或者持續中:夜晚無食,食緊宵夜時……/晚上沒吃,吃着夜宵時……
雖然叫時態助字,實情佢哋本身有實在意思,同西洋變尾並唔一樣,唔好混為一談。如了本身就了結。看了,就係看之終。食完,就係食之盡。玩過,玩之經過。行緊,行之緊。本身依啲字,係形容個動作。文言都有「在玩」,「看畢」,「往矣」,「已成」,「尚有」,「曾往」,以實字表時態。
Remove ads
外來詞
中文係用漢字嘅,漢字係種語素文字,而現時幾乎所有外文都係用表音文字,比如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剌伯字母等等,如果係兩種唔同嘅表音文字之間引用對方嘅詞,噉只需要轉換下就得[註 6];而當兩門語文之間都係用同一體系嘅表音文字時,甚至可以直接將對方嘅詞搦來用而唔使有任何改動[註 7]。但對於中文呢種純用語素文字嘅語文來講,外來詞嘅情況就複雜啲。好似人名、地名、事物名,有時個翻譯要別出心裁,至於外國企業入中文市場,幫自己起嘅名頭更加要講究[註 8]。
喺中文入面,外來詞有四種形式:音譯詞、意譯詞、混種詞、借形詞。
音譯
所謂音譯,就係用呢隻漢字嘅字音去模仿外文嘅發音。因爲唔同嘅漢語個音唔同,所以有時同一個譯名,喺呢隻漢語度係似嘅,到遞隻度就唔似。喺音譯詞呢方面,最明顯嘅係外國嘅人名、地名。值得一提嘅係,同樣作爲漢字文化圈嘅成員,日文、韓文都係可以兼用漢字嘅,亦曾經用漢字來翻譯外來詞(包括外國人名、地名),不過而家佢哋用漢字嘅風氣唔及舊時[註 3],下面有部分例子加埋日韓對外文嘅轉寫、同舊時寫法來參攷對照。
- 用漢字音譯時,揀嘅語音標準可以唔同
- 粵語廣州音:英文嘅「New York」譯成紐約,而更早嘅音譯係「鳥約」;「Chicago」譯成「芝加哥」;又譬喻英文嘅「Opium」用廣州話譯成「鴉片」。
- 粵語台山音:美國好多唐人係台山籍,佢哋台山話音譯啲美國城市名,比如「Manhattan」譯「民鐵吾」、「Detroit」譯「積彩」、「Seattle」譯「舍路」、「Cleveland」譯「企崙」、「San Antonio」譯「山旦寸」。
- 國語/普通話:喺大陸嘅普通話度,「San Francisco」(三藩市)除咗嗌「舊金山」,又有遞種音譯爲「聖·弗郎西斯科」;又比如喺人名上,「Georgios Samaras」喺臺灣用國語譯成「佐治奧斯·森馬拉斯」。
- 吳語上海話:「Canada」嘅國名譯做「加拿大」,呢個就係用上海話譯出嘅,呢個名喺上海話度嘅音標就係[kanada];重有「羅宋湯」(Russian soup)嘅「羅宋」係用上海話音譯自英文「Russian」
- 閩南話:南洋度多講閩南話嘅唐人,所以當地唐人多時用閩南話音譯啲當地事物,比如「沙茶」就係用閩南話音譯印尼話嘅「Satay」;又比如菲律賓嘅Leyte島喺當地音譯爲「禮智島」,而喺二戰時啲當地唐人聽中國嘅國語新聞收音時,聽到「雷伊泰島」一時無人知係菲律賓邊度。
- 日文漢字音:雖然唔係漢語,但日文可以用漢字嘅日文讀音來音譯外文詞,比如「New York」譯「紐育市」、「Chicago」譯「市俄古」、「San Francisco」譯「桑方西斯哥」。
- 同一樣事物,喺漢語度嘅音譯名可以唔淨只一個,可以因爲語音標準唔同而有唔同嘅譯名
- 「Wayne Rooney」,用粵語廣州音譯就係「朗尼」,而用國語/普通話音譯就係「魯尼」。
而日文、韓文因爲佢哋有表音文字系統,所以就唔似得漢語噉要用漢字套音,而可以直接用表音文字來寫音,比如「Wayne Rooney」(日:ウェイン・ルーニー、韓:웨인 루니)、「Georgios Samaras」(日:ゲオルギオス・サマラス、韓:요르기오스 사마라스);即時係嗰啲有漢字可寫嘅地名,都照樣用表音文字,比如「New York」(日:ニューヨーク、韓:뉴욕)、「Chicago」(日:シカゴ、韓:시카고)、「San Francisco」(日:サンフランシスコ、韓:샌프란시스코)。
意譯
意譯就係運用漢字嘅表意特徵來翻譯外來詞。「電腦」嘅英文係「computer」,而呢個詞喺大陸嘅官方譯名係「電子計算機」,而之所以有噉嘅譯名,係因爲呢個詞嘅英文意思係「可以計數嘅機器」[5]。而喺日韓則基本用表音文字寫英文嘅「computer」(日:コンピュータ、韓:컴퓨터)。地方名亦有意譯,「Montenegro」,譯做「黑山」,由「Monte」「山」同「negro」嘅「黑色」意譯成。「小石城」「Little Rock」亦係一例。
混種詞
所謂「混種詞」係話詞嘅主要部分係音譯,不過溝咗漢語嘅語素入去。之所以有噉嘅情況,係因爲有時如果齋係音譯,聽嘅人有可能唔明係樣咩來嘅,加咗漢語自身嘅語素之後,聽嘅人就算唔知係咩,都可以估到呢樣嘢嘅大概屬性。
比如「beer」譯成「啤酒」,「啤」係「beer」嘅音譯部分,而「酒」係溝入詞度嘅漢語語素,噉樣就可以表示「啤係種酒來嘅」。重有「三藩市」,呢個詞本身就係混種詞,「三藩」係「San Fran」嘅音譯部分,而「市」係溝入去嘅語素,來表示「一個叫三藩嘅城市」,無獨有偶,呢個詞喺日文有種講法做「桑港」,「桑」係「桑方西斯哥」嘅首字,「港」係溝入去嘅,表示佢係個港市。
有啲混種詞佢唔係將語素附加入去,而係呢個語素(意思)本來就係外文本身有嘅,亦即「一半音譯、一半意譯」,比如英文嘅「decibel」譯爲「分貝」,「貝」係普通話音譯「bel」,「分」係意譯「deci」,「deci」源自拉丁文,意思係「第十」,有十進階嘅意味[6],所以喺翻譯時就專登用意譯,譯出呢部分嘅意思。
而有啲音譯本身亦係意譯。比如「Coca Cola」譯成「可口可樂」、「mini」譯成「迷你」、「myth」譯成「迷思」。
重有種特殊啲嘅混種詞,係化學元素名。呢啲元素名有好多係新造字,佢哋嘅部首表示元素性質,而個聲符係西文音譯。
借形詞
借形詞係漢字文化圈特有嘅語文現象,對中文來講有好多借形詞係源自日文。因爲舊時漢字文化圈內嘅各門語文都係用漢字,同時翻譯西方事物時亦都以漢爲貴,因爲漢字可以誇語言,雖然唔同地方讀嘅音唔同,但字係一樣,都可以睇得明,於是就可以將人哋嘅漢字譯名照搬到自己度,再改用自己啲話來讀。而近代以來,日本成功擺脫西方殖民成爲強國,東亞啲國家都想模仿佢,呢啲國家亦有好多留學生去日本,結果就將日本人嘅譯名帶返國內,重普及埋添。諸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藝術、個人、社會、資本、進化、自由等等好多。
古代漢語嘅外來詞
上面擧嘅例子都係近世以來嘅漢語嘅外來詞現象。而喺古代其實就已經有外來詞入到漢語,兼且沿用到而家。
喺中國連通西域之後,外來嘅好多事物沿住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中國人見都未見過呢啲嘢,所以就唯有用當時嘅漢語去音譯呢啲新鮮事物,而音譯嘅來源大概都係啲西域語言。比如葡萄、苜蓿等詞都係噉來。
而喺佛敎傳到中國之後,又起一次翻譯潮流,呢次係譯佛經,噉就要將啲宗敎語彙由梵文譯到來中文,其中有相當部分係音譯,比如佛、菩薩、阿羅漢等等。因爲漢字表音差,而嗰時未有完善嘅記音方法,留唔到幾多價値高嘅音韻資料,而梵文係表音文字,兼且作爲古典語文佢嘅文獻保存到今日,噉一來就等於爲當時嘅中文發音留咗記錄,因爲有好多嗰時嘅音譯詞可以查返梵文,來推測返當時漢語嘅發音,成為嗰時珍貴嘅音韻資料。
Remove ads
註
- 呢個名有時候專指文言文,主要用喺日本、韓國、越南。
- 此外有呢啲名:中國語、中國話、華語、漢語、漢話、唐話
- 譬如國際上所謂「學中文」基本上係學國語,英文亦習慣將國語稱為Chinese,比較少講Mandarin。
- 官話喺馬來西亞雖然有大量嘅使用者,兼且有地方變體(星馬華語),但因為政治因素,唔係官方語言。
- 比如英文詞入俄文,噉就將英文嘅音用俄文字母記低就得。
- 比如而家嘅意大利文、越南文,佢哋有啲英文外來詞就係原形照搬。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睇埋
出面網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