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異讀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文白異讀(粵拼:man4 baak6 ji6 duk6)係一個中文字兩款(甚至乎更多)讀音嘅特有情況:文讀同白讀。唔同地方嘅漢語都有呢個情況[1][2][3]。
北方話由於地理嘅關係,發音會追貼中原標準音,所以文白異讀嘅情形比較輕微。好似北京土話個「薄」字有文讀 bó(漢語拼音)同白讀 báo 兩個音。南方嘅漢語分支(例如粵語、客家話、吳語、閩南話)由於歷史、地理同中原相隔遠啲,響口語裏面保存咗好多古音,而讀書人就時不時將啲中原音以文讀音嘅方式帶入呢啲語言,造成好多文白異讀[4]。好似粵語個「浮」字,文讀 fau4(粵拼,下同),白讀 pou4。
簡單來講,文讀音通常用喺書面語同正式嘅場合。白讀音就喺一般口頭場合使用。不過,實際上,幾時用文讀音,幾時用白讀音,要視乎個別詞言而定。通常啲來自遠古嘅成語、用語,都會保存古舊啲嘅白讀音,而新造啲嘅詞,就會用文讀音來讀。好似「婦」字咁,響「新婦」呢個詞裏面,用白讀音 pou5,但係用響其他詞語,一律用文讀音 fu5,唔可以隨意撈亂。
Remove ads
唔同嘅地方話
粵語
廣州話主要有以下幾種異讀:
聲母
- 脣音字白讀重脣音(幫組)、文讀輕脣音(非組)
- 疑母字白讀保留疑母、文讀成以母/j/
韻母
- 梗攝白讀音韻母主元音舌位比文讀音低
- 端組果攝字白讀音韻母主元音比文讀音前
聲調
- 中古全濁上聲字今白讀聲母送氣並保留濁上(陽上)調、文讀聲母不送氣且併入濁去(陽去)調
當中韻母同聲調異讀都規律,但聲母異讀毋太規律,除唨聲母毋同,韻母都毋同。文、白兩音有時會分毋同語意,如單字詞「平」用文讀音[pʰɪŋ˩](ping4)解表面平坦無凹凸;用白讀音[pʰɛŋ˩](peng4)就解價錢低廉,「貴」嘅相反。由下表可見,最常見嘅異讀係梗攝異讀。
例:
![]() |
客家話
客家話一啲文白異讀嘅例子: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拎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