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斯卡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阿拉伯斯卡
Remove ads

阿拉伯斯卡舞姿法文arabesque法文讀音:[aʁabɛsk]法文阿拉伯式」噉解),簡稱阿拉伯斯卡,係源自芭蕾舞舞步,喺 1820 年由意大利排舞師卡勞·貝里西斯正式定名[1][2]。阿拉伯斯卡舞姿嘅動作包括:

  • 舞蹈員淨係一隻掂地(呢條叫支撐髀)而另外嗰條髀(抬起髀)就外開並且抬高去身體後面;
  • 抬起髀要伸到直一直,可以係掂地(à terre;角度細)或者離地(en l'air;角度有返咁上下大)都得;
  • 條抬起髀抬高嘅角度由 20 度左右嘅低角、 45 度(à demi hauteur)以至大過 90 度嘅(à la hauteur)都有[3]
  • 支撐髀嘅腳板可以處於腳尖企(en pointe;指淨係腳趾尖掂地)或者半腳尖企(demi-pointe;指淨係腳板前半橛掂地);
  • 手臂位置唔定。

Thumb
一位男芭蕾舞蹈員喺度做半腳尖企嘅 90 度阿拉伯斯卡舞姿。
Thumb
圖中嘅女舞蹈員喺男舞蹈員支撐下做出傾斜阿拉伯斯卡

阿拉伯斯卡舞姿目的係要令成個身體形成一條由膊頭一路延伸落去抬起髀嘅腳趾尾嗰度嘅線,達到一個嘅視覺效果[4][5]

阿拉伯斯卡可以按手嘅擺位同條抬起髀嘅高度再細分做幾種:其中一種最出名嘅阿拉伯斯卡係所謂嘅傾斜阿拉伯斯卡,就係指抬起髀抬起嘅角度大到抬起髀腳板嘅位置高過個舞蹈員嘅頭[6];呢種阿拉伯斯卡常見於由一男一女舞蹈員所跳嘅雙人舞-就算對專業嘅舞蹈員嚟講,傾斜阿拉伯斯卡都唔係一個易做嘅動作,而一種常見嘅方法係由一位強壯嘅男舞蹈員支撐一位身體柔軟嘅女舞蹈員,再由女舞蹈員一路用佢舞伴做支撐一路做出傾斜阿拉伯斯卡[7][8]

古典芭蕾舞當中,阿拉伯斯卡係一種相當有挑戰性嘅進階舞步,有唔少舞蹈員都興用「自己做阿拉伯斯卡做得有幾靚」嚟衡量自己嘅水準。例如好多專業嘅芭蕾舞蹈員都會記住自己嘅最大阿拉伯斯卡-指佢喺唔犧牲流暢度同精確度之下,做阿拉伯斯卡條抬起髀可以去到幾高[4][9]

Remove ads

基本分類

兩廣地區通用嘅英國皇家舞蹈學院(RAD)標準當中,阿拉伯斯卡可以按手臂嘅位置分做三大種-喺做阿拉伯斯卡嗰陣,身體最長嗰條線條係由手指去到腳趾嗰條,所以手臂嘅位置會明顯噉影響一個阿拉伯斯卡所形成嘅線條同美感[5][10]

第一阿拉伯斯卡:支撐髀伸直或者處於髀屈曲(plié)嘅狀態,抬起髀要伸到直一直,抬起髀仲掂住地(抬起角度細)或者離咗地都得,雙手擺位如下[5]

  • 同抬起髀同一邊嗰隻手臂伸出向側或者向側後(即係類似第二手位),而
  • 同支撐髀同一邊嗰隻手臂就指向前,手掌最少同膊頭同一高度。
  • 簡單啲講,如果抬起髀近觀眾嗰邊,第一阿拉伯斯卡就係俾觀眾睇到自己嘅心口。

第二阿拉伯斯卡:髀同身體嘅狀態同第一阿拉伯斯卡相同,不過雙手擺位就如下[5]

  • 同抬起髀同一邊嗰隻手臂伸出向前,手掌最少同膊頭同一高度,而
  • 同支撐髀同一邊嗰隻手臂就伸出向側或者向側後(又係類似第二手位)。
  • 簡單啲講,如果抬起髀近觀眾嗰邊,第二阿拉伯斯卡就係唔俾觀眾睇到自己嘅心口。

第三阿拉伯斯卡:以第一或者第二阿拉伯斯卡做起始,雙手手臂向前而且伸到直一直,兩隻手臂之間有大約一隻腳板咁遠嘅距離;跟住同支撐髀同一邊嗰隻手臂係噉咦提高,令手掌去到至少同頭頂一樣咁高嘅位置,而另外嗰隻手就下降[5]

ThumbThumb
第一阿拉伯斯卡第三阿拉伯斯卡

傾斜式

傾斜阿拉伯斯卡(arabesque penché / arabesque penchée)指「抬起髀抬起嘅角度大到抬起髀腳板嘅位置仲高過個舞蹈員嘅頭」嘅阿拉伯斯卡。呢種阿拉伯斯卡通常要喺雙人舞(pas de deux)先會見到:傾斜阿拉伯斯卡通常淨係會喺雙人舞當中見到:就算對專業嘅舞蹈員嚟講,獨力噉做傾斜阿拉伯斯卡都係一個高難度動作,所以芭蕾舞排舞一個常見嘅做法係,要一位強壯嘅男舞蹈員支撐住一位身體柔軟嘅女舞蹈員,再由女舞蹈員一路用佢舞伴做支撐一路做出傾斜阿拉伯斯卡;不過喺現實應用當中,獨力做傾斜阿拉伯斯卡係有可能嘅[11]

Thumb
2015 年一場古典芭蕾舞表演當中嘅獨力傾斜阿拉伯斯卡
Remove ads

華加諾娃派

Thumb
華加諾娃嘅相;1910 年影嘅。

華加諾娃(Agrippina Vaganova;俄文:Агриппина Яковлевна Ваганова;1879-1951)係芭蕾舞大國俄羅斯史上相當著名嘅芭蕾舞老師,佢創始咗佢一派嘅芭蕾舞訓練法,而且仲寫咗唔少文獻,討論佢對芭蕾舞各方面嘅見解[12]

華加諾娃睇過當時法國(另一個芭蕾舞大國)同意大利(芭蕾舞發源地)嘅芭蕾舞蹈員所做嘅阿拉伯斯卡,而佢認為兩者都有明顯嘅缺憾:法國嘅阿拉伯斯卡涉及個舞蹈員背脊太過向前傾,搞到個舞蹈員唔能夠用背脊嘅肌肉製造用嚟旋轉動量;意大利嘅阿拉伯斯卡嘅背脊保持直一直,好多時會搞到個舞蹈員唔自覺噉屈曲咗雙髀,達唔到完美伸直嘅阿拉伯斯卡(好多芭蕾舞評論家都認為,雙髀伸到直一直嘅阿拉伯斯卡先最有美感);佢亦都認為,其中一隻手臂去第二手位嘅位置唔夠表現力... 等等[13]

華加諾娃最後提出咗佢一套嘅阿拉伯斯卡做法:佢要舞蹈員嘅身體喺做阿拉伯斯卡嗰陣係噉咦向前傾(因為佢認為點都要對後面嘅抬起髀作出一啲抗衡),同時背脊又要係噉咦彎曲[14];而佢個做法將阿拉伯斯卡分咗做四種,假設舞蹈員面向舞台嘅左(由舞蹈員角度睇)前角嘅話[15][16]

華加諾娃式第一:左腳喺前(effacé),然後右髀抬起成阿拉伯斯卡,左髀完全掂地做支撐,然後將右手伸向觀眾嘅方向,而左手就伸向舞台左前角嘅方向,兩隻手踭都要指向下;舞蹈員對眼一般要望向左手所指嘅方向[15]

華加諾娃式第二:雙髀做法同華加諾娃式第一相同,兩隻手踭都要指向下,右手向身體前方(en avant),而左手就喺左邊膊頭後方;而舞蹈員雙眼望向觀眾(épaulement)[15]

華加諾娃式第三:右髀完全掂地做支撐,兩隻手踭都要指向下,左髀抬起成阿拉伯斯卡,將右手伸向側面,右手手掌嘅位置要(由舞蹈員角度)稍微向後,左手手臂要向前伸展;舞蹈員雙眼要跟隨伸展嘅左手[15]

華加諾娃式第四:雙髀做法同華加諾娃式第三相同,兩隻手踭都要指向下;兩個膊頭都要向前,右手手臂要向前,而左手手臂就要有咁向後得咁向後,令右手同左手形成一條連續由前到後嘅線條;舞蹈員雙眼望向觀眾[15]

Remove ads

技巧

阿拉伯斯卡係古典芭蕾舞最重要嘅舞步之一,而且亦都相當考技術:抬起角度大(超過 45 度)嘅阿拉伯斯卡要求一定嘅柔軟度,而且仲會令背脊以及臀部嘅肌肉造成一定負擔,做得唔好可以搞到肌肉同關節受傷[17][18];一般嚟講,學芭蕾舞嘅人喺做阿拉伯斯卡之前會做 tendu(其中一條髀向前、後或者側伸出,淨係腳尖掂地[19])同 battement(通常係上半身保持完全垂直,其中一條髀向前、後或者側快速噉伸出[20])等嘅舞步,提高髖關節嘅柔軟度,先至會開始學做阿拉伯斯卡[21]

根據現時芭蕾舞界主流,做阿拉伯斯卡要留意嘅嘢(常犯錯誤)有以下呢啲[7][8][22]

  • 抬起髀要伸到直一直(有好多人會唔覺意屈曲咗抬起髀);
  • 兩條髀都要外開(turnout),即係抬起髀要係噉咦擰轉,令隻腳板嘅前面面向觀眾,確保個腳踭唔會阻礙由手指一路落到腳趾嗰條線;
  • 要用臀部嘅肌肉,因為臀部肌肉對維持外開嚟講至關重要[23]
  • 唔好因為想抬起髀高啲而擰轉髖關節,髖關節要完全向住自己嘅正前面[23]
  • 如果支撐髀係完全掂地(冇做腳尖企或者半腳尖企),支撐髀腳板要平放喺地板上,如果施喺支撐髀腳板上嘅力左右唔平均,會有搞到個舞蹈員失平衡向側面仆嘅危險[24]

... 等等。

喺 1820 年,意大利排舞家卡勞·貝里西斯(Carlo Blasis)噉樣講[25]

粵文翻譯:「(芭蕾舞蹈員嘅)身體一定要經常提高並且垂直,除非身體處於某啲位置,尤其係阿拉伯斯卡;喺阿拉伯斯卡當中,身體一定要視乎位置稍微向前傾或者向後墜;但身體一定要喺髖關節之上保持平衡;你個心口要拋出,腰要握住,係噉咦彎曲(身體),而小掩位(loin)要收緊。膊頭要放鬆下沉,頭要抬高,而面部表情要愉快。」
Thumb
兩位舞蹈員喺度練習做雙人舞嘅阿拉伯斯卡。

簡史

阿拉伯斯卡喺 18 世紀晚期經已存在喺芭蕾舞當中,而卡勞·貝里西斯喺 1820 年正式幫阿拉伯斯卡定名同進行詳細嘅描述,認定呢種舞步係芭蕾舞嘅一個重要部份[1]。不過喺呢個時期,阿拉伯斯卡仲未有一套國際公認嘅基準,只係一般都有「向後抬起一條髀,而抬起髀要伸到直一直」呢個共通點,各派各自噉有自己嘅手臂擺位同對支撐髀嘅要求(例如支撐髀要伸直定屈曲)[2]

當時嘅藝術學者有用到幾何學上嘅概念嚟思考各種舞蹈,認為有美感嘅舞姿重點係要身體唔同部份形成某啲特定嘅幾何關係(簡單嘅例子有對稱性),而佢哋有討論過阿拉伯斯卡:好似係正話提到嘅貝里西斯噉,就有寫文獻傾過所謂嘅垂直法則[註 1],佢指出普遍俾人認為係有美感嘅舞步當中,有好多都有「手腳同身體之間成垂直(指兩條之間成 90 度角)」嘅特性-例如係抬髀 90 度嘅阿拉伯斯卡,或者係舞蹈員向側抬髀 90 度同時雙手向外伸直。雖然佢嘅見解唔係人人都認同,但就開展咗舞蹈領域對阿拉伯斯卡同其他多種舞步嘅系統性思考[1][26]

More information 貝里西斯畫嘅阿拉伯斯卡圖解 ...

現代嘅阿拉伯斯卡舞姿係喺 19 世紀逐漸成形嘅。呢個時期嘅阿拉伯斯卡開始有「身體一定會係噉咦向前傾」同「雙手手臂要指向完全唔同嘅方向」-好似 RAD 嘅第一同第二阿拉伯斯卡噉-等嘅特徵,而 19 世紀中期初次上演嘅浪漫芭蕾舞名劇《芝莎》(首演於 1841 年)仲將傾斜阿拉伯斯卡嘅使用普遍化。各芭蕾舞大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丹麥英國-都分別噉發展出自己嘅一套阿拉伯斯卡分類法,最後以 RAD 嗰套同華加諾娃廿世紀初創嗰套最廣為流傳。到咗廿一世紀,RAD 嗰套標準係全世界最多人用嘅芭蕾舞標準,大中華地區主流都係跟 RAD 嗰套阿拉伯斯卡分類法嘅[9][27]

Remove ads

相集

睇埋

文獻

Remove ads

註釋

  1. 垂直法則:principle of the perpendicular
  2. 當時嘅人對「阿拉伯斯卡」嘅定義同現時嘅有些少唔同。現時芭蕾舞嘅阿拉伯斯卡一定係抬起髀喺身後面嘅。

引述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