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民族主義(粵語:Man4 zuk6 zyu2 ji6;英文: Nationalism),又叫做國族主義國家主義,係包含民族種族國家三種認同在內嘅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做人類群體生活嘅「基本單位」,去形塑特定文化政治佩理念基礎。

民族主義嘅核心思想係主張一個民族-一個有住共同語言文化同血統嘅群體-應該要喺一塊屬於佢哋嘅土地上面建立一個有自主能力嘅主權國家,唔受其他政權嘅控制。所以民族主義同民主自決有好大關係。而且因為民族主義係用共通語言文化嚟維繫嘅,所以現代嘅民族國家-東方嘅日本南韓;西方嘅歐洲列國-都會努力保護自己民族嘅語言文化傳統,嚟去建立自己民族嘅身份認同;相反,非民族國家就成日都會靠住破壞領土入面嘅「異族」語言文化遺產,嚟去撳低自己境入面可能出現嘅民族主義:例如蘇聯就曾經迫國內嘅其他族裔唔准講俄文以外嘅語言;大日本帝國亦都試過迫佔領區嘅人轉講日文。除咗呢樣,民族國家亦都會宣揚自己民族嘅成就嚟去建立民族自豪感。但係另一方面,民族主義有時會令人有排外情緒,所以呢樣嘢係有好有唔好嘅。

Remove ads

政治學

好多野嘅政治科學家都曾經探討過現代民族國家嘅基礎同主權概念。政治學入面嘅民族主義概念就係建立喺呢啲理論基礎之上。啲哲學家,好似Machiavelli洛克HobbesRousseau,都將國家構想成統治者同個人之間締結嘅「social contract」嘅結果。[1]

Max Weber 提供咗最常用嘅國家定義,即係「喺某一範圍內,能夠成功主張正當實體暴力壟斷嘅人類社群」。[2]

根據Benedict Anderson嘅說法,民族就係「Imagined Communities」,即係社會構建出嚟嘅制度。[3]

唔少學者指出state-buildingwar同民族主義之間嘅關係。John Etherington 論點話,民族主義本質上係排他嘅,所以潛在地會導致暴力,[4]Jeffrey Herbst 則主張,外部威脅可以激起民族情緒:「外部威脅對民族主義嘅影響咁強烈,就係因為人哋會深切感受到,佢哋因為民族身份而受到威脅;佢哋被迫認識到,只有以民族嘅身份先可以成功對抗呢啲威脅。」[5]

隨住外部威脅增加,國家嘅掠奪能力亦會提升。佢指出,喺獨立後嘅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由於冇咩外部威脅,導致國家民族主義薄弱同state capacity不足。[5]

Barry Posen 論點話,民族主義會加劇戰爭強度,而國家故意推廣民族主義,目的就係為咗提升軍事實力。[6]

自1815年以嚟,大部分新嘅民族國家都係通過脫殖而出現嘅。[7]

Adria Lawrence 論點話,殖民世界中嘅民族主義係因為殖民大國未能畀殖民地居民享有平等政治權利,從而促使佢哋追求獨立。[8]

Michael Hechter 同樣主張,當帝國阻止邊緣地區獲得自治同地方統治時,就會形成所謂嘅「邊緣民族主義」。[9]

Remove ads

社會學

社會學或者現代主義對民族主義同國家建設嘅詮釋主張,民族主義係喺具備自給自足工業經濟、能夠維持權威同團結嘅中央最高權力,以及有一個社群普遍通曉嘅統一語言嘅現代社會中產生同繁榮嘅。[10] 現代主義理論家指出,呢個只係現代社會先有可能,而傳統社會通常冇形成民族主義所需嘅先決條件:冇自給自足嘅現代經濟、權力分散同使用多種語言,令唔同群體之間溝通困難。[10]

發展現代主義對國家同民族主義詮釋嘅著名理論家包括:Carlton J. H. HayesHenry MaineFerdinand TönniesRabindranath TagoreÉmile DurkheimMax WeberArnold Joseph ToynbeeTalcott Parsons[10]

Henry Maine 喺分析人類社會歷史變遷同發展時指出,傳統社會同現代社會嘅主要分別在於:傳統社會係以家族關係同個人扮演模糊角色嘅「地位」社會,而現代社會係以理性契約締結而決定社會關係嘅「契約」社會。Maine 視社會發展為由傳統地位社會轉向現代契約社會嘅過程。[11]

喺佢1887年嘅著作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入面,Ferdinand TönniesGemeinschaft(「共同體」)定義為基於情感連結嘅傳統社會,而將Gesellschaft(「社會」)定義為一個冷漠無情嘅現代社會。雖然佢認同現代社會嘅優勢,但亦批評其冷酷無情,容易導致疏離,同時讚賞傳統社群嘅親密感。[11]

Émile Durkheim 擴展咗 Tönnies 對疏離嘅認識,將傳統社會同現代社會嘅分別定義為「機械團結」同「有機團結」之間嘅差異。[11] Durkheim 指出,「機械團結」係基於風俗、習慣同必要嘅壓抑來維持共識;而「有機團結」則喺現代社會中,因社會分工同分化而產生疏離。Durkheim 主張,傳統社會嘅社會整合需要一種專制文化,令人民接受現存嘅社會秩序;但現代社會嘅整合則係建立喺分工互惠嘅基礎上,雖然現代都市生活嘅冷漠無情亦會引致疏離同anomie(失範感)。[11]

Max Weber 認為,推動現代社會同民族形成嘅變革,係由一位充滿魅力嘅領袖上位,創立咗一個新傳統或理性合法制度,以確立國家嘅最高權威。Weber 對魅力型權威嘅構想亦被視為唔少民族主義政府嘅基礎。[11]

原初主義演化解釋

原初主義觀點係基於演化理論。[12][13] 呢種方法喺一般大眾中好受歡迎,但通常會畀專家拒絕。Laland 同 Brown 指出:「絕大部分社會科學嘅專業學者唔單止……忽略演化方法,而且喺好多情況下對由有限證據推導出嚟嘅廣泛概括極其反感。」[14]

民族主義嘅演化理論認為,民族主義係人類進化到認同群體(例如族群或其他構成國家基礎嘅群體)嘅結果。[12] Roger Masters 喺《The Nature of Politics》入面形容,對族群同民族起源嘅原初解釋,即係基於對群體依附嘅認同,認為呢啲依附係獨特、情感充沛、強烈同持久,因為佢哋係基於kinship(親屬關係)同共同祖先推動而成。[15]

原初主義嘅民族主義演化觀點經常引用Charles Darwin嘅演化理論,同埋十九世紀末嘅Social Darwinist觀點。好似Herbert SpencerWalter Bagehot等思想家,佢哋重新詮釋達爾文嘅自然選擇理論,「經常以同達爾文理論唔一致嘅方式」提出冇根據嘅主張,話唔同群體、族群、種族同民族之間存在生物學差異。[16] 現代演化科學已經同呢啲觀點拉開距離,但長期演化變化嘅概念仍然係演化心理學家,好似John ToobyLeda Cosmides等人工作嘅基石。[17]

從原初主義角度睇,當見到外國軍隊喺國家邊境集結,就可能令民族群體嘅成員團結一致,自我動員作出回應。[18] 有啲近因環境下,個人會將非直接嘅實際或想像情況同眼前情況結合起嚟,面對一個同時包含主觀同客觀成分嘅共同處境,從而影響佢哋嘅決策。[19] 因此,呢啲環境促使人哋根據現狀同預期情況作出選擇。[19]

Thumb
民族主義同自由主義壓力促成咗1848年歐洲革命。

批評者指出,依賴演化心理學嘅原初模型並唔係基於歷史證據,而係建立喺對數千年內未觀察到嘅變化嘅假設上,同時假定某一地區人口嘅基因構成係穩定嘅,從而無法應對每一個已知歷史過程中嘅偶然性。Robert Hislope 論道:

[T]he articulation of cultural evolutionary theory represents theoretical progress over sociobiology, but its explanatory payoff remains limited due to the role of contingency in human affair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on-evolutionary, proximate causal factors. While evolutionary theory undoubtedly elucid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ll organic life, it would seem to operate best at macro-levels of analysis, "distal" points of explan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ng-term. Hence, it is bound to display shortcomings at micro-level events that are highly contingent in nature.[20]

1920年,英國歷史學家G. P. Gooch 論點話:「雖然愛國主義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並且其影響範圍由氏族同部落逐漸擴展到城市同國家,但作為一個運作原則同明確信條嘅民族主義,卻只喺現代複雜嘅知識過程中出現。」[21]

馬克思主義詮釋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裡面,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宣稱「工人階級冇國家」。[22] Vladimir Lenin 支持自決嘅概念。[23] Joseph StalinMarxism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1913年)宣稱:「一個民族唔係一個種族或者部族,而係一個歷史上構成嘅人民社群;一個民族唔係一個偶然或短暫嘅混合體,而係一個穩定嘅人民社群;一個民族嘅形成只係經過長時間同系統性嘅交流,由代代共處而成;總括嚟講,一個民族係建立喺共同語言、領土、經濟生活同心理結構上,並喺共同文化中表現出嚟嘅歷史性穩定社群。」[24]


Remove ads

疏示

睇埋

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