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基數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貨幣基數
Remove ads

喺經濟學嗰度,一個國家嘅「貨幣基礎」(英文:monetary base,或者 money base),亦叫做「基礎貨幣」(英文:base money)、「強力貨幣」(英文:high-powered money)、「儲備貨幣」(英文:reserve money)、「外在貨幣」(英文:outside money)、「央行貨幣」(英文:central bank money),喺英國又叫做「狹義貨幣」(英文:narrow money)係指中央銀行創造出嚟嘅貨幣總量,當中包括:

  • 公眾持有嘅現金總量,
  • 加上商業銀行金庫裏面實際持有嘅現金,
  • 加上商業銀行存咗喺中央銀行嘅準備金[1][2]
Thumb
歐元貨幣基礎

我哋唔好將基礎貨幣(money base)同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撈亂,貨幣供應量係由公眾流通嘅貨幣總量加上商業銀行嘅某啲類型嘅非銀行存款組成。

管理

Thumb
美元貨幣基礎
Thumb
1980-2021年間歐元區嘅貨幣基礎、貨幣供應(M1、M2同M3),同GDP。對數刻度。

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係直接擴大或收縮基礎貨幣嘅貨幣政策工具。

財政部或中央銀行喺實施貨幣政策嘅時候,會控制基礎貨幣;呢啲政府金融機構透過公開市場操作(買賣政府債券)嚟改變基礎貨幣嘅數量。例如,如果呢啲機構買咗商業銀行手上嘅政府債券,買債券嘅錢會存入銀行(賣方)喺央行嘅存款準備金戶口,呢啲新增嘅錢就係銀行嘅「超額準備金」,銀行可以將啲錢提出嚟,成為基礎貨幣嘅一部分。

通常,中央銀行仲可以通過操縱利率同埋設定存款準備金要求(註:存款準備金係指銀行必須保留存戶嘅一定比例嘅錢,唔可以借出去)嚟影響銀行活動。利率,特別係聯邦基金利率(銀行之間嘅隔夜同業拆息利率),本身亦都受到公開市場操作嘅影響。

傳統上,基礎貨幣被認為係「強力貨幣」,因為基礎貨幣嘅增加會透過銀行嘅存放款活動,產生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效應[3]。不過,對於嗰啲唔同意貨幣乘數理論嘅人嚟講,因為財政乘數(fiscal multiplier),基礎貨幣亦都可以被睇成「強力貨幣」。

Remove ads

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係一個國家(或者經濟體)嘅中央銀行用嚟調節嗰個國家嘅經濟活動所採取嘅手段,呢啲手段包括制定基準利率、要求商業銀行嘅準備金比率、公開市場操作等,目的係控制貨幣供應量。如果有商業銀行唔能夠滿足中央銀行設定嘅存款準備金要求,嗰間銀行就要向同業拆借,當需要借錢嘅銀行增加,利率就會被抬高。基準利率係由中央銀行設定,以維持經濟體系係一個合理嘅通脹率範圍之內。央行喺制訂利率目標嘅時候,有一套清晰嘅利率制定行為準則,呢套準則叫做泰勒法則(Taylor rule)[4]。泰勒法則係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泰勒(John B. Taylor)喺1992年提出嘅,俾中央銀行透過設定適合嘅短期利率嚟穩定經濟活動[4][5]

泰勒法則考慮聯邦基金利率、物價水準(通脹)同國內生產總值(GDP)嘅變化之間嘅關係[5]

喺呢條公式嗰度,係短期名目政策利率嘅目標(例如美國嘅聯邦基金利率,英國嘅英格蘭銀行基準利率),係用「平均物價指數」(GDP deflator)量度嘅通脹率, 係期望嘅通脹率,係假設嘅自然/均衡利率[6]係實際GDP嘅自然對數,係潛在產出嘅自然對數,由線性趨勢決定; 而 係產出缺口[5]

Remove ads

外拎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