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莞市
中国广东省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东
东莞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为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旅遊業、工業化城市,更是国际加工业的重要一员,有“世界工厂”之稱。是全国外来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占常住人口超过八成。
Remove ads
历史
- 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在蚝岗(今南城)生活。
- 夏朝时,东莞属南交地。
- 周朝春秋战国时,东莞属扬州之境,大越之南裔[7]。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击败越国,其君长散于江南海上,谓之百越。
- 秦朝(前214年)秦始皇併嶺南,莞邑之地属南海郡。
- 西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平南越,置南海郡,领六县,邑地时属番禺县。
- 东汉顺帝分番禺之地,设增城县,邑地于增城治下。
- 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始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意为“东方盐官”。[8]
-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立东官郡,地处东官场北。咸和六年(331年),邑地立县,因地有宝山,故名宝安,属东官郡。晋安帝隆安元年撤并到义安郡。
- 南朝时期邑地又被数次撤并。南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南陈祯明二年(588年),复改东莞郡为东官郡。
-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东官郡,以宝安县属广州。
-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第一次修築东莞古城。[9][10][11]
-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的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地)。
-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以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地)。
- 清朝(1839年),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引发鸦片战争。
- 中華民國時期, 東莞縣先後隸屬廣東省的粵海道、中區綏靖委員公署、第一行政督察區和第四行政區。
- 抗日战争期間,东莞在1938年10月的惠廣戰役被日軍攻佔。大岭山是东江纵队的基地之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后,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0年属珠江专区,1952年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58年11月,东莞县短期隶属广州市,1959年1月,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6月,复属惠阳专区。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东莞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12]
Remove ads
名称由来
关于东莞的“莞”字的起源有二说:
其一为“筦”(竹字头),来自前述故东官盐场;按《宋史》、《元史》、《地理志》,“筦”字从竹头,当是取“筦盐铁”之筦,“筦”通“管”。[13]从草头的“莞”字不知何始,或爲民間訛寫。筦,古緩切,的確讀如“管”。此說較可信。
其二为“莞”(草字头)来自当地用于结席的咸碱地蒲草。卢祥《东莞旧县志》残卷:“莞,草名。邑莞草可以为席,故取此。”[14]。“莞”有古丸、古玩、胡官諸切,都不該讀如“管”。
地理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珠江三角洲东江中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09′。最东端是谢岗镇的银瓶嘴山,最南端是凤岗镇雁田村的雁田水库,最西端是沙田镇西大坦村的狮子洋中心航线,最北端是中堂镇潢涌村大坦小组的东江北支流中心航线。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
东莞市东接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区,南抵深圳市龙岗区、宝安区,西挨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黄埔区,北达广州市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四周共与穗、深、惠的9个县级行政区接壤。
东莞市海域面积为97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狮子洋和伶仃洋;2019年,全市海域面积82.57平方公里[來源請求]。大陆海岸线长97.2公里,属南亚热带浅海区,长安、虎门、沙田、厚街、麻涌、洪梅和道滘等7个镇拥有海岸线。全市拥有威远岛、泥洲岛、木棉山岛、涌口沙、虾缯排5个海岛,海岛岸线长34.58公里,海岛面积24.13平方公里。[15]
东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全年平均气温23.3 ℃,平均降水量2,042.6毫米。[16]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社会
经济
交通
教育
名胜古迹和特产
语言
体育
名人
城市荣誉
媒体
友好城市
註解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