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希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希龍(屬名:Isisaurus,或譯伊希斯龍、伊希龍,意為「印度統計研究所蜥蜴」)是泰坦巨龍類的一屬蜥腳類恐龍,生存於約7000萬至66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印度斯坦(Hindustan)古陸。模式種兼唯一種柯氏埃希龍(Isisaurus colberti)起初於1997年被列為泰坦巨龍屬下的一個種,後於2003年獨立成屬。由於相對完整的化石,埃希龍成為知名度較高的泰坦巨龍類之一。
Remove ads
Remove ads
發現史
1984至1986年間,在印度馬哈拉什特拉邦錢德拉布爾縣瓦羅拉附近的Dongargaon山(座標:北緯20.212318,東經79.090709)進行挖掘,發現一具未知的蜥腳類骨骸。當地屬於拉米塔層的泥岩斷層,地質年代為馬斯垂克階。標本於1997年由挖掘者梭罕·齋和Saswati Bandyopadhyay將標本描述為泰坦巨龍屬的一個新種:柯氏泰坦巨龍(Titanosaurus colberti),種名紀念美國地質學家艾德溫·H·柯爾伯特。[1][2]2003年,保羅·阿普撤奇(Paul Upchurch)和傑弗瑞·威爾森(Jeffrey Wilson)將之命名為獨立的屬埃希龍(Isisaurus)。[3]屬名以印度統計研究所(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的簡稱ISI為名,這裡是化石最初進行研究的地方。
埃希龍的化石在當時已知的泰坦巨龍類中算是保存較完整的,有大部分顱後骨骼。正模標本ISI R 335/1-65部位彼此相關、大致關節連接,是一副缺乏頭骨、大部分包覆於石膏內的骨骼,發現在23×8公尺的範圍內,由部分頸椎、背椎脊柱、薦骨、尾椎、肋骨、完整的骨盆、左肩胛骨、左鳥喙骨組成,橈骨、手部、後肢、腳骨皆遺失。[1]自首次發表後,相繼有更完整的個體化石發現。[4][5]
Remove ads
描述

埃希龍是中等體型的蜥腳類,2016年葛瑞格利·保羅身長18公尺及體重15公噸。[7]2020年莫里納裴雷茲和拉臘曼迪給出身長11公尺、臀高3.9公尺、體重11.5噸的估計值。[8]埃希龍有著怪異的身體比例組合:長腿;前臂不成比例的加長;尾部結構典型;與體型相較而言,體腔非常的寬闊;一條短而粗壯的脖子,由形狀收縮的頸椎所構成,最短的僅22公分。[8]
在其所處環境存在兩種形式的泰坦巨龍類頭骨:一種為耆那龍的寬闊、平坦型;另一種為埃希龍的厚實、緻密型。兩者在枕骨和枕髁也有所差異。[9]
分類
1997年的初步描述將柯氏泰坦巨龍歸入泰坦巨龍科(等同現今的泰坦巨龍類)。2003年的重命名則未沿用此分類。雖然埃希龍歸入泰坦巨龍類的論點已得共識,在其中的確切定位則仍存在爭議。多數系統發生學分析認為埃希龍與一些進階型泰坦巨龍類近緣,如拉佩托龍、薩爾塔龍科。以下呈現各種研究版本的分類位置。
後凹尾龍亞科 Opisthocoelicaudiinae |
| |||||||||||||||||||||
2011年札希爾版本:[11]
岩盔龍類 Lithostrotia |
| ||||||||||||||||||||||||||||||||||||||||||||||||||||||
| |||||||||||||||||||||||||||||||
岩盔龍類 Lithostrotia |
| ||||||||||||||||||||||||||||||||||||||||||||||||
古生物學

古生態學

在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埃希龍所生存的印度地區是一塊孤立的島嶼型大陸。[15][16]相對於當地其他幾種已知的蜥腳類:印度泰坦巨龍(Titanosaurus indicus)、布氏泰坦巨龍(T. blanfordi)、拉休里泰坦巨龍(T. rahiolensis)、北方耆那龍(Jainosaurus septentrionalis)[17],埃希龍的化石是其中最完整的,亦是保存最佳的印度白堊紀恐龍之一。[18]2009年的研究指出,當時印度存在著埃希龍和耆那龍這兩種類型的泰坦巨龍類,彼此為遠親。[9]
大眾文化
埃希龍首次媒體亮相於2007年的卡牌遊戲《古代王者 恐龍王》及其衍生劇集,當中存在「柯氏泰坦巨龍」、「柯氏伊希斯龍」、「巨龍·柯爾伯特」等多重譯名。
在2023年的《史前地球》第二季「惡地」一集埃希龍登場,劇中雌埃希龍群穿越德干暗色岩,來到火山地區的盆地築巢,利用熔岩產生的地熱來孵蛋。幾個月後幼崽孵化並以母親遺留的糞便為食,之後展開遷徙往成體所棲息的森林移動,並在途中遭遇勝王龍所獵食。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