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偽古文尚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偽古文尚書》,是指晉代梅賾(又作梅頤)獻給晉元帝的《尚書》,因被考証是假託於古文經而偽造,故稱《偽古文尚書》。因內中附有偽稱「孔安國」所作之傳,故又稱為《偽孔傳》,由於是梅賾(又作梅頤)所獻,又稱《梅賾尚書》、《梅頤尚書》。

簡介

漢時,東萊張霸將《尚書》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傳》、《尚書序》作為首尾,共計一百零二篇,史稱《一百零二篇尚書》。但隨即被發現此乃仿古偽造之書,張霸下獄,而本偽造尚書也在流傳一段時日之後,失傳亡佚。

西晋永嘉之乱时,晋朝皇家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夏侯勝夏侯建)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經文、注疏均失传,於是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本《古文尚書》也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东晋元帝时,豫章郡守梅賾又獻上尚書经文58篇,自称传自于失傳多時的孔安國《古文尚書》,[1]包含《今文尚書》與杜林漆書之33篇外(原29篇被拆為33篇),又多了25篇《古文尚書》的篇目,並帶有傳說由孔安國所作之《傳》(故此版本後來被稱作《偽孔傳尚書》),盛行於江南。隋代南北一統,南朝經學流入北方,唐代學者也深信不疑,貞觀間孔颖达奉敕撰《尚書正義》,本於隋劉焯、劉炫《尚書述義》[2]开成石经尚書亦採偽孔傳,成為日後科舉取士的標準版本。这使得这部《偽孔傳尚書》自此代替了郑玄注本,影響千餘年,而真正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鄭注漆書本)最终完全失传。

然而,从宋朝开始,許多人包括朱熹吴棫等,都对于梅献《偽孔傳尚書》的真实性开始怀疑,吴棫认为伏生的《尚书》詰屈聱牙,而《偽孔传尚书》多出的二十五篇《晚书》却简单易懂。朱熹说“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不记得?此不可晓”。

明代中期梅鷟撰《尚書譜》、《尚書考異》,首先系統性批判古文尚書流傳與內容上的可疑之處,清初黃宗羲亦舉古文尚書疑點,清康熙間阎若璩承梅鷟之說,以三十年光陰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用“以虛證實,以實證虛”的考證方法,列舉一百二十八條證據,认定梅献《偽孔傳尚书》所多出的二十五篇,都是后世魏晉時代所伪作,其余三十三篇(《偽孔傳尚書》將原伏生《今文尚書》部分的二十九篇,拆為三十三篇)則真伪杂糅,從此,通行本《尚書》中有二十五篇為偽書的说法,遂成定論,通稱為「偽古文尚書说」。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反驳阎若璩的说法,“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3],然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今日稱此本為《偽孔傳尚書》或《偽古文尚書》。但雖認為是伪书,伪造者是谁至今仍是未解之謎[4]。現代一般刊行的《尚書》,多將《偽孔傳尚書》中多出的25篇剔除,只留下33篇篇目與《今文尚書》一致者。

雖然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偽古文尚書》並不是真正傳自上古的《尚書》,但其中亦不乏優秀作品,如《五子之歌》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經常被人引用來體現民本思想。

Remove ads

廿五篇偽古文尚書列表

更多信息 編號, 篇名 ...
Remove ads

註解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