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公山不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公山不niǔ(?—?),《論語》作公山弗扰春秋時代人物,魯國季孫氏家臣,曾為费邑(今山东费县)宰。孔子魯國執政時,推行墮三都政策,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被迫造反,攻魯都曲阜,被孔子擊敗。公山不狃逃到齊國,又逃到吳國

事实速览 公山不狃 季孫氏家臣, 字 ...

簡介

季平子去世,他治喪得力,季桓子以他為费邑宰。前502年,和陽虎聯合,劫持季桓子。最後失敗,阳虎兵败逃亡齐国[1]。公山不狃踞费邑,召孔子前來輔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不同意,孔子說是爲了在東方恢復周禮[2]。前498年,孔子為大司寇摄相事,進行「堕三都」;三都就是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邑(今山东宁阳)。三桓爲了打擊家臣勢力,都表示同意。郈邑被拆毁後,公山不狃在费邑抵抗,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桓子、孟懿子叔孫武叔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而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軍擊敗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和叔孙辄逃到齊國[3]

後來,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又到吳國,前487年,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鲁国,叔孙辄支持。叔孙辄告知公山不狃,公山不狃不同意,認為不能因個人恩怨來傷害祖國故乡。[4]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