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丹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内丹术[1]又稱金丹大道,是道教一种重要的修炼方法,其理论認爲人身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身,其中含造化之機、性命之道、變化之理[2][3][4],若能參悟,依之修煉[5][6],便能長生不老[7],乃至得道成仙,即實現生命形態的昇華,超脫物質世界的束縛[8],與道合一,與太虛同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出有入無,千變萬化,顯隱莫測[9],并擁有轉化物質的能力[10]。修習内丹之道又稱爲修真,因其理論認爲,物質世界、物質軀殼皆爲「假」,必須發現「假」中之「真」[11],借假修真[12],方能超越「假」而得道成真。
![]() |
内丹之道的修煉過程,常被概括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13]以及「三花聚頂、五氣朝元」[14]等。應用這些理論,可以解釋宗教藝術中常見的神佛、聖人頭上的圆光。
從古至今,出現過許多追求長生的修煉方法[15],包括呼吸吐納、行氣、導引,乃至采用體液、血液進行修煉等等。按照正統道教觀點,這些功法最多只能强身健體、延年益壽,有些甚至可能有害無益,修習這些功法並不能得道成仙。[16][17]道教古籍中經常提到的「服氣」,與氣功或呼吸吐納並非同一回事,其中的「氣」,往往不是指呼吸之氣或空氣,而是指某種無形的能量。[18]
Remove ads
歷史與傳承譜系


道教又稱黃老之道,其傳承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的黃帝、伏羲。黃帝既是道教,也是中醫之祖。按照傳統道教觀點,黃帝的道法、醫學理論,皆為上天所授。[19]
《黃帝陰符經》以精闢之語,傳至道玄要,為歷代丹家所推崇。如《悟真篇》云:「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正統道藏》收錄《黃帝陰符經》本篇及歷代名家為其所作之注解、講義,達數十種之多。
《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時有真人,中古之時有至人,其次有聖人、賢人。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道的體悟逐漸減少,身體素質、壽命水平也隨之下降[20]。無獨有偶,佛教也認爲,人類當前處於「減劫」之中,從上古到現代,人的理論壽命極限與福德逐漸遞減。另外,希臘神話也記載,從黃金時代到黑铁时代,人類的壽命和福樂依次遞減。《黃帝內經》同時也揭示一個道理:今時之人若能悟道、修道,亦能提升生命層次,接近或達到上古真人的境界。[21]
《黃帝內經》又揭示,「五」、「六」、「十二」這几個數字,乃天道之數。如《黃帝內經》云:「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藏,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應六律。」又云: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應天道。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
這與世界上各宗教、文化的重要數字也不謀而合。例如,道教有五行、五方五帝;佛教有五智、五方五佛;舊約聖經有摩西五書,伊斯兰教有五功,儒家有五常,等等。
五行 | 木 | 金 | 火 | 水 | 土 |
五星 | 歲星 | 太白 | 熒惑 | 辰星 | 鎮星 |
五方 | 東 | 西 | 南 | 北 | 中 |
五臟 | 肝 | 肺 | 心 | 腎 | 脾 |
五神 | 魂 | 魄 | 神 | 志 | 意 |
五靈獸 | 青龍 | 白虎 | 朱雀 | 玄武 | 黃龍 |
五常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五大 | 地 | 水 | 火 | 風 | 空 |
五智 | 大圓鏡智 | 妙觀察智 | 平等性智 | 成所作智 | 法界體性智 |
又例如,以色列有十二支派,耶穌有十二門徒,新耶路撒冷有十二個門、十二位天使、十二基石等等[22],希臘神話有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十二泰坦,印度神話有十二阿底提耶。呂洞賓祖師《穀神歌》亦云:「金殿玉堂門十二,金翁木母正來過。重門過後牢關鎖,點檢鬥牛先下火。進火消陰始一陽,千歲仙桃初結果。」
Remove ads
伏羲參天地宇宙而畫八卦[23],文王推演為六十四卦而作《易經》,内含宇宙萬物生化循環[24]之數理,因而為歷代聖賢所推崇。孔子晚年,深研《易經》,以致韋編三絕[25],之後才得道成聖。
《易經》的卦象和卦辭,深含道妙。例如,復 ䷗ 卦,只有底部一個陽爻,其上全是陰爻,此乃「冬至」一陽初生之象,在丹道之中有重要含義。如《悟真篇》云:「若到一陽來起復,便堪進火莫延遲」,又云:「冬至一陽來復,三旬増一陽爻」。
再例如,復卦的彖辭:「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意思是,經過一個星期,即七曜日之後,剛好合成「一陽」,所以説「七日來復,天行也」。而這個「一陽」,正是生化萬物的關鍵,所以説「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七」在世界各宗教、文化當中,都是一個極爲重要的數字。例如《舊約聖經·箴言》中寫道,代表創世之力的「智慧」,其住處,有七根支柱[26][27]。又例如,《新約聖經·啓示錄》中寫道,神有七靈,與七星相關。[28]
世界各大文化裏,都有將一星期裏的七天與七星對應的傳統,而且都是一樣的對應次序。
歷代道教祖師在其著作中,都大量采用《易經》的卦象和卦辭來闡述丹道。如呂洞賓祖師《敲爻歌》云:「初九潛龍不可煉」。張紫陽祖師《悟真篇》云:「午時姤象一隂朝,煉藥須知昏曉」。薛道光祖師《還丹復命篇》云:「否泰爻中天地合,兔雞沐浴要潛藏」。
歷代禪師,也經常采用《易經》卦辭來闡道。如《建中靖國續燈錄》[29]云:「觸龍鱗,履虎尾,大眾作麼生體會。若體會得,便能光輝日月,閃爍星辰。」《牧雲和尚嬾齋別集》云:「下民嗟踽踽,上帝視瞢瞢。禎瑞藏威鳳,玄黃兆亢龍。丘隅爭血氣,山海限樊籠。浩歎吟春澤,長歌度晚風。」
老子被尊爲道祖,所著之《道德經》是道教根本經典。《道德經》揭示,「道」在開天闢地之前已經存在,其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是創生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可以被稱爲天地之母[30]。這種創生宇宙萬物的根本力量,在別的丹經道書裏又被稱爲「一炁」、「一氣」、「太一」、「先天之氣」等等[31][32]。
《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法自然。
上文中的「獨立」是指,道不依賴任何條件(包括時間、空間、物質等條件),獨自就能成立。「不改」則是指,道永恆不變。至於「自然」,「然」是「如此」的意思,「自然」是指,道不依賴任何條件,自己本就如此。「自然」又作「本然」、「自在」等。
「獨立」、「不改」、「自然」所包含的意思是:道永恆存在(不受時間限制);無處不在(不受空間限制);恆常不變(不改),不可染污、不可敗壞、不可摧毀(任何條件都不能改變其「存在」和「如此」的狀態)[33][34]。至於「如此」究竟是何狀態?那是一種超越文字語言、超越想象的境界,一講就錯,只能「強為之名」、「強為之容」。[35]
世界各宗教、文化中,也有同樣的概念。例如,梵文 Svayambhu 意思是「自生」、「自然」、「自在」,不由任何其他存在創生,不依賴任何條件,自己本然存在且永恆如此。又例如,佛的法身,又名自性身,梵文为 Sva-bhāva-kāya,其中 Sva 为「自」[36],bhāva 为「存在」,kāya 是「身」,因此 Sva-bhāva-kāya 可以译为「自存身」、「自在身」,即不依赖任何条件,自己本然存在之身。《聖經》神學裏,也有「自有永有」這樣的概念。
《道德經》又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常無為」是指,道恆常不變、自然、自在;「無為而無不為」則是指,道保持恆常不變的同時,又顯化出宇宙萬物、萬千姿態,這些萬事萬物又有無盡變化、種種作爲,所以説「無不為」。[37]
不少道教祖師和禪宗祖師都認爲,「道」與佛教所説的「空」、「真如」、「法身」、「法性」、「如來藏」、「般若波羅蜜」是同一回事。佛教所説的「空」並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真空不空、真空妙有,無形無相,卻又能化現森羅万象,這與「道」的定義完全一致。[38][39][40]
老子又稱老君、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道教三清之一。據《老子八十一化》,老君就是「道」本身,是造化之根本、宇宙萬物的真正本質[41]。老君的真身充滿宇宙,無邊無際、無形無像、不可捉摸,同時又顯化出宇宙萬物、一切衆生[42]。自古以來,老君顯化為各種天尊、神仙、聖人,傳下道法,接引衆生。廣成子、老子、佛陀等,皆爲老君之化身。[43]
道教不少經典以「太上老君」之名起始。例如日常課誦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教授戒律的《太上老君戒經》,講述道教創世觀的《太上老君太素經》等。
Remove ads
《庄子》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亦有「心斋」、「坐忘」之类的内炼方法。《管子》则认为“能守一而弃万疴”。王子乔、赤松子皆依服食而成仙。《楚辞·远游》一文中,也有“餐六氣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之句。
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的经书《太平经》也有一套自己的长生不老的修道理论和方法,认为需要“爱气尊神重精”、“行善”、“守一”、“食气”等。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提出了“参同相类”的修炼模式,为丹法之祖书。东晋葛洪是金丹道教的理论家与实践者。他认为金丹之道,乃仙道之极。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魏晋时道教教团重视内炼养生,上清派整理道经,如魏华存《黄庭经》、陶弘景《服气导引法》。
“内丹”一词于已有文献中最早见于题为东晋许逊所作的《灵剑子·服气诀》:“服气调咽用内丹”。另《灵剑子·松沙记》:“学道之士,初广布阴骘,先行气攻,持内丹长生久视之法。”南北朝梁代南岳佛教天台宗三祖慧思禅师(515—577)《立警愿文》中说到:“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常得经修行诸禅,愿得深山静处,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将外丹、内丹明确划分开的著作。(道家外丹也可指“虚空中清灵之气”,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云:“外界资助,当然不可少,却是在虚空中寻求。”)
隋朝时,修道于罗浮山青霞谷的道士“青霞子”苏元朗提出“归神丹于心炼”,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修炼的核心。
唐朝与五代,是内丹之道興盛的时期。崔希范撰《入药镜》。司马承祯作《天隐子》、《坐忘论》、《服气精义论》。李筌、張果老等注解《阴符经》。鐘離權著《破迷正道歌》、《還丹歌》等。吕洞宾继承鐘離權的丹道,作《指玄篇》、《百字碑》、《直指大丹歌》等大量丹道詩詞[44]。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陈抟作《太极图》、《无极图》进一步闡發内丹之道。宋朝《云笈七签》中列“诸家气法”及“内丹诀法”,多是唐代作品。
Remove ads
唐代以後出現的道教南宗、北宗,以钟离权、吕洞宾為共同的祖師,是道教界公認的金丹大道正宗傳承[45]。
據《張三丰先生全集》,南宗、北宗皆屬於少陽派。「少陽」是指少陽真人王玄甫,其傳道於正陽真人鍾離權,鍾離權傳道於純陽真人呂洞賓[46],之後再傳南、北二宗[47]。其傳承關係為:
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 |
|
而張三丰祖師[56]的丹法則傳承自文始派,與鍾、吕亦屬同源[57]。文始派的传承關係为:
南宗的主要經典有《悟真篇》[60]、《金丹四百字》[61]、《還源篇》[62]、《還丹復命篇》[63]、《翠虛篇》[64]等,皆收錄於《正統道藏》。其中《悟真篇》尤其得到重視,除本篇外,其注疏、講解等約有七、八種,亦收入《正統道藏》之中。
北宗的主要經典有《重陽全真集》[65]、《重陽教化集》[66]、《重陽分梨十化集》[67]、《重陽真人金闕玉鎖訣》[68]、《馬自然金丹口訣》[69]、《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70]、《磻溪集》[71]、《譚先生水雲集》[72]、《太古集》[73]等,亦收錄於《正統道藏》。
张三丰祖師的著作有《无根树词》、《玄要篇》等,其文風及所用之符號系統,與鍾、吕一系的丹道著作一致,可見张三丰祖師與鍾、吕係出同源。
南宗、北宗秉承傳統道教觀點,認爲中華古籍如《道德經》、《黃帝陰符經》、《易經》等,皆為闡述金丹大道之著作[74]。金丹大道是由上天、由真仙所授[75][76],并非由後人逐漸發展而來。黃帝、伏羲、老子、莊子,乃至鍾、吕所傳之道,表述上各有特色,其實只是他們采用的符號象徵系統各有不同,究其實質,内在的邏輯機理,卻是一般無二、一脈相承。[77][78]
南宗、北宗都認爲,要修金丹大道,必先积功纍德。如《悟真篇》云:「徳行修逾八百,隂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寃,始合神仙本願。」又云:「大道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行施隂徳,動有羣魔作障縁。」
另外,南宗、北宗皆主張,釋、道、儒三教只是外表不同,實則殊途同歸。如劉海蟾祖師《還丹破迷歌》云:「真個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重陽全真集》云:「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三丰一脈也持同樣觀點。如張三丰祖師《玄要篇》云:「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喫飯困則眠。」
Remove ads
宋以后,又有元代李道纯所创内丹中派;明代陆潜虚所创东派;清代李涵虚所创西派。另有明清时伍守阳、柳华阳所创的全真派的分派“伍柳派”。另外据说还有不少隐传的内丹流派。隐传的内丹术大多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难了解。
不少研究人士認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不僅是文學名著,還是闡述內丹術的「丹經」,因爲《西游记》的章回題目和内文詩詞中有大量丹道術語,其使用的符號象徵系統,與道教祖師鍾離權、呂洞賓一系的丹經所采用的符號象徵系統完全相同。而且《西游记》開篇便有「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之語,其整篇故事,都可以用丹道修煉過程來完美解釋。《西游记》中每段劇情的敘述模式,是先用章回題目來簡要概括該段劇情的丹道寓意,在敘述完劇情之後,再用一些丹詩對該段劇情進行總結,並進一步解釋其丹道寓意。
有人认为《封神演义》也是丹道著作,因爲《封神演义》内文中的詩詞也有不少丹道術語,但另有人認爲,《封神演义》整篇故事的内在邏輯,與丹道修煉過程並不相符,況且,《西游记》中大量的丹詩,多用於總結和解釋每段劇情的丹道寓意,而《封神演义》中的丹詩,則多出自小説中的人物之口,并非用于总结和解釋故事情節,其功能與《西游记》中的丹詩並不相同。而且《封神演义》人物口中説出的詩詞,雖然也含有丹道術語,但有些地方似是而非,與丹道理論不太符合,似乎《封神演义》的作者對丹道理論并不十分精通。
Remove ads
理論



「守一」是道教修煉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自古以來,大量道經都將修道的要領概括為「守一」。道教祖師們認爲,「守一」與「抱一」、「守道」、「守中」、「執一」、「抱樸」等等,都是同一個意思[77]。例如:
《道德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道德經》云:載營魄抱一。《道德經》又云: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莊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脩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道德經》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太平經聖君秘旨》云: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
《太平經聖君秘旨》云:守一之法,可以知萬端。萬端者,不能知一。夫守一者,可以度世,可以消災,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窮困,可以理病,可以長生,可以久視。元氣之首,萬物樞機。天不守一失其清,地不守一失其寧,日不守一失其明,月不守一失其精,星不守一失其行,山不守一不免崩,水不守一塵土生,神不守一不生成,人不守一不活生。一之為本,萬事皆行。子知一,萬事畢矣。
《抱朴子》云: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少欲約食,一乃留息;白刃臨頭,思一得生;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
《抱朴子》又云:人能守一,一亦守人。
《管子》云:執一不失,能君萬物。君子使物,不爲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則天下治矣。
呂洞賓祖師《穀神歌》云: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若人能守一,只此是長生。
薛道光祖師《還丹復命篇》云:守一壇中要,機藏十二時。數中無走失,火候莫教遲。達士方為侶,真仙正合宜。幾年雲水上,懷抱有誰知。
Remove ads
「取坎填離」是丹道當中一個極爲常見的概念,在衆多丹經道書中普遍存在。其理論認爲,人在先天真人狀態時,以先天八卦圖表示,是上乾(☰)、下坤(☷)。墜落凡塵之後,乾卦中間的一個陽爻跌落到下方坤卦處,於是變成上離(☲)、下坎(☵),以後天八卦圖表示。要復返先天,需要將下方坎卦(☵)中間的一個陽爻,填回到上方離卦(☲)中央,重新變回上乾(☰)、下坤(☷)的狀態,這樣凡人才能變回真人。這就叫「取坎填離」。
張紫陽祖師《悟真篇》云:
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内隂。
從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陳楠祖師《翠虛篇》云:
離坎名為水火精,本是乾坤兩卦成。
但取坎精點離穴,純乾便可攝飛瓊。白玉蟾祖師《酹江月》云:
一點真陽生坎位,點卻離宮之缺。
造物無聲,水中起火,妙在虛危穴。
今年冬至,梅花依舊凝雪。張三丰祖師《玄要篇》云:
乾爻走入坤爻裏,變成離卦内虛張。
取將坎位中心實,返本還原復作陽。《中和集》云:
取出坎中畫﹐補還離復乾。
純陽命本固﹐無礙性珠圓。
Remove ads
关于内丹修炼的阶次,各家方法不同,一般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几个阶段。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四曰:“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三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为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金丹大要》还说:“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
据传道家文始派丹法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文始经》曰:“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仙學真詮》釋之曰: “盖忘精神者,虚极静笃,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虚无大道之学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本,火符以为用,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还虚,此以神御气之术也。学虚无大道者,虽不着于精气,然与道合真,神形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也;以神御气,则著于精气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于神,长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也。此二端虽大小不同,而皆有益于人。”
《老子想尔注》中提出:“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万物含道精。”“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心印经》说:“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强名。”全真派《晋真人语录》曰:“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功行两全,是谓真人。”“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炼内丹方法还有“人元丹法”、「地元丹法」和「天元丹法」之别,“龙凤丹法”与“龙虎丹法”之别,阶次各有不同。
余國藩認爲,內丹的一個重要觀念,是要求體液逆流或逆行,尤其是精液與唾液。[79]
余國藩認爲全真教的內丹術,是冥想丹田中有一丹爐,結合上下體液中的要素,產生純陽之氣。要造純陽之氣,要無憂無欲,心無雜念,方能有功。
舌頭攪拌唾液後,形成泡沫,嚥下泡沫,以獲取純陽之氣。唾液稱為「上水」,得和下身產生的「火」結合。精於此道者,可製造兩種不同的唾液,其一結合「肝氣」,其二結合「肺氣」,最後製造出「神水」,當中有「火」的元素。下身生出的「火」,同樣與二氣結合。三爻卦裏的「坎」和「離」,一旦在丹田會合,也可以製造神水和真火。用這種方法所造的純陽之氣,便是以前道士所謂的長生金丹。[80]
西方心理学看法
德国卫礼贤(Richard Wilhel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曾率先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意识与无意识—来阐释内丹学的识神和元神范畴,并认为“性”就是意识与无意识,而“命”与生理之本能密切相关。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旨在消除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对立,荣格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无意识的表征。
人物
史书记载,内丹家多高寿,如《宋史》载:陈抟寿长118岁,张无梦99岁,张伯端96岁,石泰136岁,薛道光113岁,陈朴、施肩吾、蓝元道、陈楠、白玉蟾等内丹家都达到高龄。
参考文献
研究書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