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仁恩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生平
刘仁恩洒脱不受约束,有文治与军事的才干[2]。刘仁恩以侍卫上士为起家官,升任少承御。刘仁恩又获周武帝提拔出任大御正、仪同三司,转任内史中大夫,加开府,又升任内史上大夫,外任使持节、徐州刺史。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起兵反叛,派遣部将毕义绪占据兰陵,又派遣席毗攻克昌虑和下邑。徐州总管源雄派遣刘仁恩出兵进攻毕义绪,仪同刘弘和李琰讨伐席毗,都将敌人平定[3]。获胜后刘仁恩转任兖州刺史,加大将军,升任天官都府司会。隋朝建立后,刘仁恩进爵梁郡开国公,转任毛州刺史,为政的成绩号称天下第一[2][4]。开皇四年四月庚子(584年5月23日),刘仁恩被征召出任刑部尚书[5][6],又外任荆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1]。
开皇八年(588年),当时隋朝要进攻南陈,以刘仁恩出任行军总管,隶属于杨素讨伐南陈。当年十月甲子(588年11月22日),刘仁恩从江陵出发[7][8][9]。刘仁恩与杨素汇合后,杨素率领水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越过三峡,于十二月推进到流头滩。南陈将军戚昕率领青龙战船一百多艘防守狼尾滩,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隋军的将军们因而担忧。杨素说:“成败在此一举。我军如果白天下船进攻,敌军就会知道我军虚实,加上滩流迅急,船只难以掌握,我们就失去了居于上游的便利条件;不如在夜里突然袭击敌军。”于是杨素亲自率领黄龙舰船数千艘,将士衔枚,顺流而下,又派遣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领步兵由长江南岸进攻戚昕别处营垒,派遣刘仁恩率领骑兵由北岸向白沙进发,黎明时候隋军各路军队都到了,于是一起发起进攻,戚昕战败逃走,隋军俘获了南陈全部将士,慰劳后加以遣返,纪律严明,秋毫不犯[10][11]。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南陈荆州刺史陈慧纪派遣南康内史吕仲肃率军驻扎在岐亭,据守巫峡,并在长江北岸岩石上凿孔,跨江系三条铁锁,横截上流江面以遏制隋军船只。吕仲肃又拿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军饷。杨素和刘仁恩指挥隋军登陆猛攻陈军,前后四十余战,吕仲肃率军据险全力抗拒,隋军损失惨重,阵亡五千余人,南陈人将死者的鼻子全部割下去邀功求赏。之后隋军多次取胜,俘获了一些陈军士卒,分三次释放了他们;陈军夜间溃乱,吕仲肃放弃营栅逃走,杨素从容毁掉跨江锁链。吕仲肃又退守荆门的延洲,杨素派遣居住在巴中一带的蛮族士卒一千人乘坐五牙战舰四艘,用拍竿击碎陈军十余艘战船,于是大败陈军,俘获两千余人,吕仲肃只身逃走[12][13][14]。在荆门击败南陈将军吕仲肃,刘仁恩制定了很多计谋,因功加上大将军,很受当时舆论称赞[2][4]。杨素攻克荆门后,另外派遣部将庞晖率兵攻城略地。开皇九年二月,庞晖南下到达湘州,湘州城内将士没有固守的意志,没几天就请求投降。湘州刺史陈叔慎就设置酒席宴请部下文武官吏,酒喝到尽兴时,陈叔慎感叹说:“我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到此就算结束了!”这时湘州长史谢基悲不自胜,伏地流涕。湘州助防遂兴侯陈正理也在坐,于是站起来说:“君主受辱,臣子应该以死相报。在坐各位哪个不是陈国的臣子?如今天下有难,实是致命之时。就是事情不能够成功,也可以显示出陈国臣子的气节,就这样束手就擒,沦为亡国之民,死不瞑目!现在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不可再犹豫了,敢有不响应的立即斩首!”酒宴上的众人全都响应。于是陈叔慎和文武官吏杀牲口结盟,并派人奉诈降书交给庞晖。庞晖相信了,约定下日期入城受降,陈叔慎预先布置伏兵等待他。庞晖命令数百人屯集在城门口,自己率领随从数十人进入厅内,很快伏兵发动,绑住庞晖宣布命令,又抓住他的手下将士全杀了。陈叔慎坐在射堂内,招集士众,几天之内,士兵人数达到五千人。衡阳郡太守樊通、武州刺史邬居业都请求率军协助抵抗隋军。樊通等人的援军还没到,隋朝派薛胄出任湘州刺史,听说庞晖已死,就再请增兵,隋朝又派遣刘仁恩率兵前往支援。刘仁恩的军队还没到,薛胄已经抵达鹅羊山,陈叔慎派陈正理和樊通等人抵抗隋军,于是双方大战,从早晨到太阳偏西,隋军屡次休息屡次作战,而陈正理士兵少,不敌隋军,于是大败。薛胄乘胜入城,俘虏陈叔慎。此时邬居业率他的士兵从武州来参战,到了横桥,听说陈叔慎战败,就在新康口停顿。刘仁恩的军队也到了横桥,据水边安置军营,与邬居业相持两夜,因此交战,邬居业又战败了,刘仁恩将邬居业俘虏,随后将陈叔慎、陈正理、邬居业以及他们的部将十多人送到秦王杨俊那儿,杨俊将这些人在汉口全部斩首[15][16][17]。
南陈灭亡后,朝廷征召刘仁恩出任信州总管、十二州诸军事、信州刺史,刘仁恩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征召入关,于开皇十九年九月廿九日(599年10月23日)在南方去世,虚岁五十二,同年十二月十九日(600年1月10日)葬于长安县高阳原[1]。
Remove ads
家庭
- 刘肱[1]
- 刘纳,西魏侍中、开府、嘉山桓公[1]
墓志
隋前大將軍信州總管梁郡公劉使君墓誌
公諱仁恩,字慶仁,陝州弘農人也。昔者纂堯之緒,發跡定於斷蛇;系漢之功,盛德基於來凰。重光載世之美,本枝別幹之華。珪瑞鬱而争輝,龜組紛而交映。流諸史冊,播在笙鏞,詳略而言,無俟該備。祖肱,始御脩途,遽辭千里。父納,魏侍中,開府,嘉山桓公,傑出偉才,累登三事。公託潤瓊田,資芬惠苑,青襟早悟,綺歲有聲。起家侍衛上士,仍遷少承御。周武帝跡高雄猛,心尚沖虛,欲使宇內縉紳,人聞道德,玄都肆業,傍引貴游。公以清明,先光學市,既而衆妙無擁,象繫畢通,見重四科,用兼五美。俄授大御正,儀同三司,仍轉內史中大夫,加授開府。又遷內史上大夫,任在王言,職光綸紱。出爲使持節,徐州刺史,淮沂殷曠,事參荒服。尉迥竊據楚齊,將同問鼎。公時臨所鎮,抗禦妖徒,大憝既平,嘉庸簡在。仍轉兖州刺史,加授大將軍,遷天官都府司會。皇明御曆,進爵梁郡開國公,轉毛州刺史。寬猛流譽,威惠有聞。徵爲刑部尚書,龍作納言,是稱顯貴,皋繇司士,時寄兼隆。俄而鄢郢上游,思覃善政,沮漳南服,復俟綏懷,出授荊州總管六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朝旨將興大舉,掃定江東,元帥須才,暫虛蕃任。授公行軍總管。別道長驅,淮海克清,寔惟宣力。江山控帶,朝寄不輕,綏導蜑夷,事歸良牧。轉公信州總管十二州諸軍事,信州刺史。未遑之任,詔徵入關,但賁隅遠戍,馬歎空留,駱越遐方,彭亡遂及。開皇十四年九月廿九日薨於嶺表,春秋五十二,以其年十二月十九日還葬長安縣高陽原,禮也。公履孝基仁,懷奇藴異,造次不忘於詩禮,動静皆會於莊恭,加以玄賾妙該,儒宗精集,處滿思懼,居安慮危,可謂名將名臣,望古難儔者也。今筮兆斯吉,玄板宜鎸,敬勒芳猷,寄諸沉石。其詞曰:
白水遺緒,丹陵遠裔。軒冕從容,羽儀載世。珪社相屬,鼎鐘無替。惟公秀出,早擅英圖。七年奇幹,千里名駒。學窮齊魯,武備孫吴。廟堂勝略,帷帳奇謨。丹襜亟卷,朱傳恒驅。是曰公才,寔惟王佐。燮理攸屬,股肱斯和。氛祲皆殲,妖徒并挫。舍爵冊勳,諒資恒典。照耀朱紱,優遊玉鉉。升降有章,進退無腆。飄颻遠戍,零落遐年。他鄉風日,何處山川。悠悠九地,杳杳三泉。故都已届,龜謀且吉。雪照寒田,雲埋冬日。萬古無朽,千秋茂實。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