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刘熙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熙载
Remove ads

劉熙載(1813年2月25日—1881年),字伯簡,號融齋,江蘇興化人,晚清經學家、批評家。

事实速览 刘熙载, 籍貫 ...

生平

劉熙載生於嘉慶十八年正月癸巳(1813年2月25日)。十岁丧父,數年後又喪母,篤行力學。道光十九年(1839年),赴南京乡试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春,赴北京参加会试,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咸豐三年(1853年)奉命值上書房,為皇室子弟講學,帝書“性静情逸”賜之[1]。咸丰六年,年终考绩,二乐察,名列一等,记名以道府用[2]。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北京,“官吏多迁避,熙载独留。”胡林翼稱他“贞介绝俗”[3]。隔年赴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

同治三年(1864年),补国子监司业,同年秋,补左春坊左中允,出督广东学政,作《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箴,“进诸生而训之,如家人父子”[2]同治六年(1867年)应敏斋聘请,講學於上海龍門書院,至光绪六年(1880年),前後十四年,“每五日必一问其所读何书,所学何事,讲去其非而趋于是。丙夜,或周视斋舍,察诸生在否。”,时人誉之为“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4]

光绪六年(1880年)夏,因疾返归故里。[5]晚年自稱“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门户。”[6]光绪七年二月乙未(1881年3月2日),卒於古桐书屋。《清史稿》有傳。[7]

Remove ads

評價

清史稿·儒林传》评说:“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表里浑然,夷险一节。”

成就

熙載一生以治經學為主,、詞曲、書法、聲韻、算術無不通曉。著有《藝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說文雙聲》、《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刻三種》。其中文學理論著作《藝概》,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文學批評論著。

其他

新文化运动主帅胡适的父亲胡传为其弟子,胡传从1868年到1871年曾在上海龙门书院学习,师从刘熙载。[8]

在2019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的閱讀能力考試中,其作品《海鷗》被選用為文言部份的文章。

注釋

延伸阅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