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號颶風信號

香港的颱風信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號颶風信號
Remove ads

十號颶風信號(英語:Hurricane Signal No.10),香港市民稱為十號風球十號波[註 1],為香港天文台最高級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低一級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香港自1917年創立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至今,此信號已知曾發出29次。

Thumb
十號颶風信號的標誌。歷史上未有十號風球前,已使用十字形標誌。

最近一次十號颶風信號於2025年9月24日凌晨2時40分發出,當時香港受到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1]

意義

十號颶風信號的發出一般表示颱風的中心已經正面吹襲(一般來說是颱風中心在香港天文台100公里範圍內),甚或預料將會橫過香港。香港任何近海平面地區之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陣風可能超過每小時220公里[2][3]

風眼經過香港上空時,風雨減弱,雲層轉薄,不過惡劣天氣將於數分鐘至數小時內重臨。颱風過後香港吹偏南風,風力及雨勢可能比先前更強。受地形影響,颱風中心掠過香港的位置將影響風力。如颱風中心在香港南面掠過,東北風漸轉東南風,處於熱帶氣旋的危險半圓內,廣泛地區當風,如果遇上快速移動的熱帶氣旋風力會更強,再加上當時熱帶氣旋仍未登陸,甚至可能增強,影響最大;相反如颱風中心在香港北面掠過,西北風漸轉西南風,處於熱帶氣旋的可航半圓內,如果遇上快速移動的熱帶氣旋風力會較低,而且熱帶氣旋已經登陸及開始減弱,風力受阻[4]:204

特點

與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不同,十號颶風信號並無風向之分(類似三號和九號信號),因為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時,香港地區距離颱風的風眼通常已經很近(甚至在風眼之內),斷定風向亦因此會有所困難[5]

由於九號信號已有十號信號預警之作用,因此在2012年及之前,十號颶風信號發出前不會在「熱帶氣旋警告」內有任何提示字句[6][7]。為加強向公眾警示九號信號屬於十號信號之預警,自2017年開始至今,天文台大多會在發出九號信號後加上「天文台會視乎本地風力變化,評估是否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或類似字眼[8]。當十號颶風減弱,天文台不會改發九號風球,而是直接降至八號風球[4]:204

由於十號颶風信號即表示颱風的中心已非常接近香港,隨着香港進入風眼附近的中心密集雲團區,雨勢將會增大;但礙於風力已達至極高水平,雨點大多呈橫向型而非直落地面,較難直落雨量計內(雨量計是直立,包括天文台採用的「翻斗式雨量計」及「虹橋式雨量計」),因此自從1992年設立暴雨警告系統至今,十號颶風信號未曾與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同時生效[9]。自1998年暴雨警告信號改革後,使天文台發出的十號信號的1999年颱風約克、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及2025年颱風韋帕只令天文台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9],風暴期間香港廣泛地區錄得的最高每小時雨量亦未達70毫米;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及2025年超強颱風樺加沙吹襲期間更只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Remove ads

歷史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源於1884年,最初的信號並沒有數字之分,只以鼓形、倒三角形、圓形及三角形信號表示熱帶氣旋在香港300海里以外/之內及香港所承受之清勁或強風烈風風向,一般於海港內懸掛颱風信號向輪船示警,當預料一個颱風即將或現正正面吹襲香港時則會鳴兩響風炮代表颶風信號,亦即現今十號颶風信號的雛型。1907年改為燃放3響炸藥警告、懸掛黑十字風球及於晚間亮起三號風燈(紅綠紅)[10]。1917年開始以數字1至7號編排信號,七號信號是當時最高的信號,代表香港風力已達或將達颶風程度。1931年,七號信號改為十號信號,代表颶風抵埗。而信號由1907年至今,一直以十字形表示,十號信號的晚間燈號亦一直維持紅綠紅[11]:314-315[12]。在香港日佔時期,日佔政府在1942年風季來臨前宣布沿用原皇家天文台的颱風警報系統,並曾在漁港及荒島等地點增設一種「補助信號」,此「補助信號」是颱風警報系統的簡化版,只分為一號及二號風球,後來日佔政府因戰爭時期的氣象預報物資短缺,在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期間將整個颱風警報系統以原有「補助信號」的形式簡化,其中的二號風球表示香港將吹起烈風或以上風力,意義接近原有的八至十號風球,信號形狀是朝上三角形,晚間燈號為綠綠。[13]

十號信號的發出,表示香港的風力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颶風程度(即持續風速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儘管天文台指出,颶風的範圍,主要是在繞著風眼附近的環形地帶(即眼壁或眼牆),因此發出十號信號的其中一項先決條件,是一股颱風或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在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內掠過,也就是所謂「正面吹襲」香港;但2025年超強颱風樺加沙在天文台總部以南約120公里掠過,成為戰後至今惟一一次非「正面襲港」的十號信號案例[14];即使如此,不是所有正面吹襲香港的颱風或以上強度熱帶氣旋,也能帶來十號信號。

香港於亞洲東部的漫長海岸線上只是一個極其渺小的目標,縱使平均每年有15個(1961年-2010年平均)颱風在中國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2],香港自1946年至今,只有19個颱風或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導致發出十號颶風信號[2],除1960年颱風瑪麗及1961年颱風愛麗斯外,其他17個颱風都是由西太平洋生成進入南海影響香港,即是每70個颱風才有一個會引致香港發出十號信號。在這17個颱風中,有10個,即近六成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徑穿過菲律賓與台灣之間的海峽(即巴林坦海峽、呂宋海峽或巴士海峽)進入南海逼近香港,即接近香港時沒有經過陸地,令強度得以維持,影響亦較大[15][16]。1960年代初期,香港曾經多次懸掛十號颶風信號。1960年至1964年間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較特別,由於該年出現強烈拉尼娜現象,在副熱帶高壓脊偏強下,令熱帶氣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南海,因此該年香港受到5個颱風或以上級別熱帶氣旋正面吹襲,當中颱風露比黛蒂令天文台於年內兩度懸掛十號信號,為戰後首次,並與1911年、1923年及2025年共同創下一年內2次颶風信號的第三多紀錄[9]

在1960年代頻密時期過後至1983年,十號信號的出現頻率減少至每3至4年一次。1984年至2011年,能正面吹襲而帶來十號信號香港的颱風已大為減少,但自90年代起,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漸趨頻密,1996年至2025年的30年間共有34個熱帶氣旋正面襲港,平均每年1.13個,唯大多因接近香港時未達颱風或以上級別而沒有發出十號信號。21世紀的十號信號,除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及2025年超強颱風樺加沙外,都有一個共通點,是熱帶氣旋在呂宋海峽以東,即東經130度以西形成,以西或西北偏西路徑掠過呂宋北部或經呂宋海峽進入南海,雖然進入南海時強度只達熱帶風暴,但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及2025年颱風韋帕均受惠於南海水溫較高而發展出「熱塔」現象導致爆發性增強至颱風或以上級別,這都是預報強度及路徑時的一大挑戰;1999年襲港的颱風約克與上次十號信號相隔達16年,同時又是最後一次在戶外以鋼球懸掛的十號信號[來源請求][註 2]以及1931年改制後發出時間最長的十號信號。2000年代更沒有熱帶氣旋能令天文台發出十號信號,主要是因為颱風進入香港50公里內時便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或在香港東面登陸,因此不用發出十號信號。如2003年強颱風杜鵑、2008年颱風鸚鵡及2009年颱風莫拉菲,雖然三者都是進入南海逼近香港時沒有登陸呂宋陸地令強度維持。直至2012年強颱風韋森特的出現,天文台才再度發出十號信號,也與上一次發出十號信號的颱風約克相隔了13年之久。此後十號信號出現次數再次轉趨頻密,平均每4至5年發出一次十號信號,僅5年後的超強颱風天鴿便令天文台再次發出十號信號,翌年超強颱風山竹更是繼1960至1962年後,天文台56年以來首次需要連續兩年發出十號信號。踏入2020年代,除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令天文台發出十號信號外,2025年的情況較特殊,由於副熱帶高壓脊較一般強,令熱帶氣旋多以西或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南海[來源請求],當中颱風韋帕超強颱風樺加沙均在香港南面掠過,是繼1964年颱風露比黛蒂後,天文台61年以來首次需於年內兩度發出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連同天鴿及山竹在內,天文台需於9年間五度發出十號信號[18]

Remove ads

判斷發出因素

香港天文台會判斷其颶風範圍大小、颶風風力能維持多久、颱風路徑是否接近香港等因素去考慮是否發出此信號,因此過往曾有不少颱風近距離掠過甚至正面吹襲香港,但可能因為臨門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或受地形影響出現不規則移動路徑及風力分佈,而導致天文台只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在香港東面登陸的熱帶氣旋,更可能只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天文台亦會按實際情況而不會盲目跟從鄰近地區已發出的信號級別。[來源請求]

每當颱風有機會在數小時內正面吹襲香港時,天文台的預報中心便開始忙碌,天氣預報員、新聞發佈員與台長各自分工,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對外發佈和討論颱風形勢[19]。由於發出信號的最終決定權在台長手中,因此台長負責審視颱風移動路徑及速度、本地風力、氣壓等變化、衛星數據、雷達數據、風暴潮的預計幅度、大範圍大氣條件對颱風的影響等等的因素[19],與及透過分析雷達同事的匯報,從而決定發出與否。一旦決定發出十號信號,時任天文台台長便需簽署文件及於電腦輸入確認密碼作實[20][21]

另外,天文台亦不斷引入現代化高科技協助預報天氣,包括1999年落成的多普勒雷達[22],它較傳統雷達更能準確測出颱風中心風力及路徑,對氣象人員何時發出信號起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對颱風約克發出十號信號的過程中功不可沒[22],亦因此被天文台列入內部預報課程教材。

Remove ads

十號信號之最

1884至1906年期間,香港曾鳴兩響風炮6次。1907至1916年有6次燃放炸藥警告紀錄。1917年設立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至1930年期間,香港發出七號信號7次。1931年改制至今,天文台曾發出十號颶風信號20次[註 3],當中有18個於1946年或之後[23]。十號信號、改制前之七號信號、1916年或以前的風炮及燃放炸藥警告合共發出38次。

以下紀錄以1917年設立數字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開始計算。

年內最早發出

  • 1961年颱風愛麗斯,由5月19日10:30至13:00,共維持2小時半,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亦是唯一一次需於5月發出十號信號。

年內最晚發出

  • 1975年超強颱風愛茜,由10月14日14:15至17:05,共維持2小時50分鐘,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生效時間最長

  • 1919年8月颱風,當時的七號風球由8月22日10:56至8月23日06:30,共維持19小時34分鐘
  • 1931年改制後以及二戰後為1999年颱風約克,由9月16日06:45至17:45,共維持11小時[10]

生效時間最短

  • 1961年颱風愛麗斯,由5月19日10:30至13:00,共維持2小時半,發出及取消時間均為夏令時間。

發出最多次數的年份

  • 1923年(當時為七號風球)、1964年2025年,共有2次[9]

連續需發出十號信號的最長年數

  • 1960年1962年,連續3年都有發出十號信號。

相隔時間最長的十號信號

距離最遠的十號信號

  • 2025年超強颱風樺加沙,最接近香港天文台總部之距離為120公里,亦是戰後至今惟一一次熱帶氣旋非正面襲港下發出的十號信號[24]

最弱的十號信號

  • 1961年颱風愛麗斯,在十號信號懸掛期間,香港境內並未有錄得持續颶風(近海平面計算),是香港戰後唯一一次不達標的十號信號。

最強的十號信號

  • 1962年颱風溫黛,在十號信號懸掛期間,創下多項紀錄,包括最高的陣風每小時284公里(於大老山錄得),最低的瞬時海平面氣壓953.2百帕斯卡及最高的1小時平均風速每小時188公里(於大老山錄得)[25][註 4]

傷亡人數最高

註釋

  1. 粵語中,「波」是「球」的口語。
  2. 在19世紀末期及20世紀,香港曾設有多個遍佈全港的熱帶氣旋信號站,並負責把鋼造的風球信號懸掛以警告市民及船舶風暴來襲,1960年代,香港的氣象站進入全盛期,達42個。隨着通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只能傳遞有限信息的信號站就顯得過時及不足,所以香港天文台自1970年代後期起便開始陸續關閉信號站。位於長洲的全港最後一個信號站亦已於2002年元旦日關閉,標誌著香港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代的終結,隨後便全面經電視台、電台及互聯網發佈更為詳盡的颱風消息,如熱帶氣旋的動向,改變信號的可能性和應採取的防風措施等。[17]
  3. 1943年當局曾暫停懸掛風球一年,1943年10月20日至1945年8月底當局簡化風球制度,只設一或二號風球,二號風球包含現今八號、九號及十號信號之風力。
  4. 前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參與撰寫的《香港颱風故事》一書以較低的天文台總部所錄數字總結為「三項冠軍」。[26]:116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