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在中華民國南京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东部战区大礼堂)举行,大日本帝國陸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將签署投降书,向同盟国代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表示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书中日雙方各保留一份,仪式历时15分钟。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7月23日) |




受降經過
总结
视角
1945年8月10日,日本在美軍原子彈震懾下,被迫通過中立國瑞士、瑞典,向盟國發出降伏照會[2]:1003。15日,日本政府向全國廣播天皇《停戰詔書》[2]:1003。16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指派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全權受理受降事宜[3]。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為迅速辦理受理事宜,恢復全般秩序起見,當即遵照最高統帥之指示,策定分區受降,指派就近之最高軍事長官分別接受日軍之投降[4]:239。18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致電日本在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要求他的代表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人須於21日攜帶駐中國、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內所有日軍戰鬥序列、兵力位置及指揮區分系統等表冊到達芷江[5]:1-3[6],21日今井武夫偕同參謀橋島芳雄中佐、前川國雄少佐、譯員木村辰南,乘坐繫有紅十字之運輸機,飞至湖南芷江,作在華日軍投降之洽談[4]:236。
今井一行下機後,乘上一輛插有白旗之吉普車,先至招待所[4]:236。洽降會議開始,今井偕隨員魚貫而入,主持投降會議者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萧毅肃,其右為美軍魏德邁將軍代表波特勒,其左為副參謀長冷欣[4]:236。首由萧毅肃向日方提出投降條件,今井武夫低首聆聽,蕭總參謀長詢以日軍在華分佈情況[4]:236-237,今井武夫表示臺灣和越南不屬中國派遺軍指揮,無法提供,命機師拿出駐華兵力配置圖,據載在中國之日軍共1,090,000人[4]:237[7][6]。中方宣讀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致岡村寧次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內容提及何應欽奉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之命接受中華民國(東三省除外)、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的日軍投降等事項,附上中國戰區16個受降區及除臺灣外的15位受降主官分配表[7]。
8月26日,何應欽致岡村寧次中字第十二號備忘錄,表示自己奉蔣中正命令負責接受澎湖的日軍投降,同時要求岡村召集越南北緯16度以北日軍、臺灣及澎湖日軍、全降區內日本海軍的最高指揮官或其全權代表至南京準備簽字及接受何應欽命令[5]:52,30日岡村回覆表示已照辦,同時告知臺澎和越北日軍已確歸岡村統制[5]:67-68,31日何應欽再通知岡村蔣中正已於8月29日授權英國海軍少將哈攷脫接收香港和九龍日軍投降[5]:55。9月3日何應欽通知岡村,奉蔣命令派陳儀為臺灣和澎湖列島受降主官[5]:57-58。
9月8日,何應欽由芷江飛南京,9月9日上午9時,代表最高統帥,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主持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4]:237[8]:166-167。受降代表為[5]:102,140:
- 一級上將何應欽
- 海軍上將陳紹寬
- 陸軍二級上將顧祝同
- 陸軍中將蕭毅肅
- 空軍上校張廷孟
日本投降代表依據8月26日和9月5日中方的要求[5]:51,58-59為[5]:102,140:
-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字人)
- 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
- 中國派遣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
- 中國派遣軍參謀小笠原清
- 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福田良三(全降區內日本海軍最高指揮官)
- 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臺灣、澎湖日軍最高指揮官全權代表)
- 第三十八軍參謀長三澤昌雄(越南北部日軍最高指揮官全權代表)
何應欽命令岡村寧次交出證明文件,岡村命令小林淺三郎轉呈何應欽,何將證明文件留下後,令蕭毅肅將日軍降書中文本2份轉交給岡村,岡村起立雙手接受,小林在旁磨墨,岡村翻閱後分別簽字蓋章(章稍傾斜)後由小林將降書轉呈何應欽,何閱畢簽字蓋章後,其中一份再由蕭毅肅轉交給岡村,至此歷時15分鐘。何應欽再將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的命令第一號及命令受領證交由蕭毅肅轉交給岡村寧次,岡村在受領證簽字蓋章後再由小林轉呈何應欽,何應欽收到後命令日本代表退席,日本代表退席後7人全體向何應欽一鞠躬,何曾起身作答。[5]:137,138,140。八年中日戰爭告終[9]:715[10]:166-167
受降仪式结束后,何应钦发表讲话:
敬告全国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已于本日上午九时在南京顺利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艱苦奮鬥的结果,東亞及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亦從此開一新的紀元。本人誠懇希望我全國同胞,自省自覺,深切了解今日為我國家復興之機會,一致精誠團結,在 蔣主席領導之下,發奮努力,使復興大業,迅速進展,更切盼世界和平,自此永奠其基礎,以進於世界大同之境域。
Remove ads
投降签字仪式地点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其签字仪式旧址为于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军区大院内,是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旧址、国民政府国防部旧址。其址占地面积23499.8平方米,當時由张谨农等设计,杨仁记营造厂建造,于1945年9月9日在此址举行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12]。
建筑风格受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建筑的影响,中央主要入口的门厅前立着八根爱奥尼亚风格的巨大柱子,门厅顶上建有钟楼。东西方入口墙壁上分别装饰着四根爱奥尼阿式柱子,上面分别竖立着高高的塔。中央主要入口有三个拱门,东西两侧入口各有一个拱门。大礼堂内外有讲台,后面有休息室。这是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主会场原中央陆军士官学校大礼堂,北朝南,平面呈矩形,高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这座建筑物的钟塔是木材结构,尽了最大努力进行维修,但当时技术水平有限,白蚁蛀虫、风、雨等使钟塔在20多年前倒塌。
因建筑物于20多年前倒塌,故南京军区投入巨资,在文化遗产部门和建设界权威专家的指导下,展开了修复旧址、恢复原貌的维修工作。对屋顶和墙壁进行防水处理和加固,对横梁给予不改变本来面貌的保护性支持,改造建筑物的破损部位,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改造消防设施,恢复原来的样子。经过多次保护恢复和改造的中国剧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以更好地反映新面貌和历史价值的功能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總受降及各分区受降情况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划分16个受降区,何应钦任全权代表。[13][14]向中國戰區投降降書及各區日軍將領受領證[註 1]之正本目前存放於中華民國國史館及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16][17][18]。
除了駐華日軍外,在台灣方面有5個師團,在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約有2個師團,以上總共敵軍投降之兵力為1,283,200人[4]:237。
Remove ads
註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