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第賽車系列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第賽車系列賽
Remove ads

印第賽車系列賽(英語:IndyCar Series),目前在赞助下被称为NTT印第賽車系列賽(英語:NTT IndyCar Series),是北美地区的单座頂級開輪式賽車賽事,由印第賽車主辦。系列賽的焦點賽為每年舉辦的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賽。

事实速览 类别, 国家或地区 ...

概述

1996年,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老闆托尼·乔治創立印第賽車聯盟(Indy Racing League),並將著名賽事印第安納波利斯500從CART(後為冠軍賽車世界系列)賽季分離,形成印第賽車聯盟和CART兩大北美開輪式賽車賽事的對立。

賽事從2003年起正式採用印第賽車系列賽(IndyCar Series)名稱。2008年賽季起與冠軍賽車世界系列統合成單一賽事。服裝品牌Izod為系列賽2010至2013賽季的冠名贊助商[1]。2014至2018賽季,威訊通訊為系列賽的冠名贊助商[2]。日本通訊公司NTT在2019賽季起成為系列賽的冠名贊助商[3]

現時印第賽車於每年3月開始賽季,並不遲於9月完成賽季,以避免與同於9月開季的NFL賽期有衝突。

賽車規格

印第賽車系列賽允許製造商開發不同類型的引擎,而每車隊都使用相同的底盤。目前,達拉拉為所有車隊提供規範的底盤,而本田雪佛蘭則為車隊提供不同的引擎。

車身

達拉拉為系列賽的唯一底盤供應商。2012賽季起採用第四代底盤達拉拉DW12,名稱紀念在2011年拉斯維加斯賽事中意外逝世的車手丹·威尔顿

可供設定的「空氣動力套裝」(Aero Package)分為三種:用於公路/街道賽道的「公路賽道套裝」,用於低速橢圓賽道的「短橢圓賽道套裝」,以及用於高速橢圓賽道的「Superspeedway套裝」。其中以「Superspeedway套裝」提供最少下壓力,務求使賽車達致極速。賽車機翼角度有調校限度,格尼襟翼則可以自由調校。

2015至2017年間,車隊使用由兩引擎供應商本田和雪佛蘭提供包括前翼、尾翼、側翼和引擎罩的「空氣動力套裝」。因應開發成本增加及雪佛蘭套裝的優勢,2018賽季起重新採用統一的達拉拉「空氣動力套裝」。

輪胎

Thumb
輪胎壁為紅色的凡士通軟胎

凡士通是目前系列賽自2000賽季的唯一輪胎供應商。1996至1999賽季間,固特異也曾提供輪胎給幾支車隊。

現時輪框尺寸爲10x15吋(前輪)和14x15吋(後輪)。在專用/市街賽道上會提供軟胎(Alternate)和硬胎(Primary)兩種光頭胎規格,以及用於濕地的雨胎。在橢圓賽道上則會提供適合賽道的單種規格。

保護裝置

2020賽季起用的駕駛倉保護裝置結合了一級方程式賽車規定的Halo和紅牛先進科技(Red Bull Advanced Technologies)提供的強化擋風玻璃Aeroscreen,以減低碎片擊傷車手頭部的風險[4]

Thumb
胡安·帕布羅·蒙托亞戰車上的Aeroscreen

引擎

第一世代(1996年)

印第賽車聯盟首賽季使用和CART相同的引擎規格。該賽季大部分車隊選擇裝上較舊的福特-考斯沃斯V8引擎,其餘車隊除一隊外都選擇裝上别克-默納德V6引擎。

第二世代(1997至2011年)

1997賽季起所有車都由奧茲摩比日產製造的4.0公升V8引擎驅動。

2000賽季起引擎排量由4.0公升降至3.5公升,但無需再是量產引擎。因應接連的撞車事故,2004年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起再把引擎排量降至3.0公升,從而降低賽車的最高速度。

第三世代(2012年至今)

達拉拉為所有車隊提供規範的底盤,由本田雪佛蘭為車隊提供2.2升V6渦輪增壓引擎(莲花汽车曾於2012及2013賽季提供由Judd研發的引擎)。[5][6] Push-to-Pass超車系統自2012年多倫多站起獲重新採用,提供額外60 hp(45 kW)的動力輸出。

2024賽季中段賽事引入混合動力系統,由雪佛蘭研發的48V 發電機單元(MGU)和本田研發的超級電容器能量儲存系統(ESS)組成,與Push-to-Pass系統一共為賽車給予額外120 hp(89 kW)的動力輸出。[7]

賽事形式

積分系統

與其他國際汽聯(FIA)舉辦的賽事不同,車手無須完成比賽或達一定的賽程才可得分,所有起步車手即獲得5分積分。另外,取得杆位的車手將獲1分(印第安納波利斯500除外),領先最少一圈的任何車手將獲1分,而領先最多圈數的車手將獲2分。

更多信息 名次, 冠軍 ...

由於印第安納波利斯500的重要性,排位賽積分以12-11-10-9-8-7-6-5-4-3-2-1-0遞減,2014至2022賽季時車手曾獲發雙倍積分。

賽季完結後得分最多的車手將成為該季的車手冠軍。若有同分情況時,則以分站冠軍數決定名次(若仍未能分出冠軍,則以分站亞軍數決定名次,如此類推)。

Remove ads

賽道

舉行印第賽車系列賽賽事的賽道大致分為三種:專用賽道、市街賽道、橢圓賽道。

  • 專用賽道:為專設的賽車跑道,佔現時賽程的大多數,而且多為FIA第二級別的賽道。
  • 市街賽道:以一般的市街道路或公園內的環園道路為基礎,在兩旁加裝一些緩衝或安全防護設施後用以進行比賽的場地。
  • 橢圓賽道:這種彎道少且外傾的賽道,令賽車可以極速跑完一圈(印第安納波利斯賽車場的彎道外傾角度為9.2°)。

印第賽車系列賽曾經舉辦多個海外賽事,例如巴西聖保羅街道賽、日本茂木雙環賽道等。自2012年起,印第賽車系列賽便不曾在北美洲以外舉辦賽事。

Thumb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
底特律
底特律
長灘
長灘
美國之路
美國之路
密尔沃基
密尔沃基
巴伯
巴伯
艾奥瓦
艾奥瓦
中俄亥俄
中俄亥俄
瑟莫爾
瑟莫爾
納士維
納士維
多倫多
多倫多
拱門
拱門
2025賽季的賽道所在地

排位

印第賽車系列賽的排位方式因賽道或賽事而異:

  • 專用/市街賽道:排位賽分為三回合,第一回合以最後練習賽中各車手造出的時間再細分兩組。
    • 第一回合:車手在10分鐘時限内造出最快單圈,每組最快6位車手將晉身第二回合。餘下車手會按組別分起跑位置:第一組車手會獲發單數位置(13,15,17等),第二組車手會獲發雙數位置(14,16,18等)。
    • 第二回合:車手在10分鐘時限内造出最快單圈,最快6位車手將晉身第三回合。餘下車手會於第7至第12位起跑。
    • Firestone Fast Six(第三回合):車手在6分鐘時限内造出單圈最快時間,爭奪第1(杆位)至第6位起跑。
  • 橢圓賽道:車手以積分榜的倒序開始排位。各車手以連續兩圈的平均圈速排名。
  • 印第安納波利斯500:車手以抽籤決定排位順序。各車手以連續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其後車手可以在排位賽第一日完結前繼續再造四圈平均圈速,他們可以在快線排隊,以便立即成為下一位出場車手,但是之前造出的圈速會被刪除。
    • 排位賽第一日將鎖定起跑位置第13至第30位,最快12位車手將晉身第二回合,第31位以下的車手則進入復活賽(Last Chance Qualifying)。
    • 排位賽第二日將舉行第二、第三回合和復活賽。
      • 復活賽:決定第31至第33位的起跑位置,車手在時限内造出一次四圈平均圈速,若車手嘗試再造一次四圈平均圈速,之前造出的圈速會被刪除。
      • 第二回合:車手以第一回合圈速的倒序開始排位。各車手以連續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最快6位車手將晉身第三回合。餘下車手會於第7至第12位起跑。
      • Firestone Fast Six(第三回合):車手以第二回合圈速的倒序開始排位。各車手以連續四圈的平均圈速排名,爭奪第1(杆位)至第6位起跑。

起跑方式

系列賽採用滾動式起跑(Rolling Start),車手在暖胎圈結束前以兩列並排(印第安納波利斯500中以三列並排)低速駕駛,直至綠旗揚起宣示起跑車手才加速。

2013及2014年賽季曾試行於部分賽事採用靜態式起跑(Standing Start)(2013年多倫多雙賽及候斯頓雙賽、2014年印第安納波里斯公路賽),但因屢次於起跑時有賽車熄火後發生意外而停用。

車隊

更多信息 2025年全職車隊, 英文名 ...

歷屆冠軍

更多信息 賽季, 車手冠軍 ...

各範疇獎項

2010年起,系列賽增設了兩個範疇冠軍獎項:橢圓賽道的A. J. 弗伊特獎座,及專用/市街賽道的马里奥·安德烈蒂獎座,以鼓勵車手參加賽事。

更多信息 賽季, A. J. Foyt 橢圓賽道獎座 ...

冠軍統計

更多信息 車手, 冠軍次數 ...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