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双爪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双爪龙属(学名:Duonychus)是镰刀龙科恐龙的一个属,生存于晚白垩世(森诺曼期至科尼亚克期)的蒙古。正模标本发现于巴彦思楞组,是一副不完整的骨骼,由几块椎骨、大部分前肢及不完整的骨盆组成。该标本由蒙古科学院于2012年寻获,并在后来的几篇摘要中被简要描述,模式种察氏双爪龙(Duonychus tsogtbaatari)则于2025年被正式描述。
双爪龙手部只有两根手指,与暴龙科类似,相比之下,大多数兽脚类一般具有三指。双指型手部配合长而弯曲的手爪,可帮助双爪龙高效地攫取植物。发现双爪龙的地层此前还出土过同属镰刀龙科的秘龙、死神龙和慢龙及众多其它恐龙的化石。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位于蒙古戈壁沙漠内的双爪龙模式产地
2012年,蒙古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参与了戈壁沙漠东部一条输水管道的建设工作,期间在南戈壁省汗博格多县附近施工时发现一副镰刀龙科骨骼,出地层位隶属巴彦思楞组。在同事的协助下,伊德赛汗·达姆丁苏伦(Idersaikhan Damdinsuren)和甘佐里格·巴亚斯加(Ganzorig Bayasgaa)成功挖出该标本,但因时间有限而未能收集更多材料。此外,该标本是在一处含砾石的河流相砂岩层底部发现,这种高能量沉积环境下存在河床滞留沉积现象,也是导致骨骼不完整的原因[1]。
标本编号为MPC-D 100/85,是一副关节半连接的不完整骨骼,包含六节背椎、几根不完整的肋骨、六节连带着肋骨的骶椎、第一节尾椎、部分左肩胛骨及左喙骨、一对近乎完整的前肢(肱骨、尺骨、桡骨、腕骨和手部)以及不完整的骨盆(右髂骨、一对耻骨和左坐骨顶部),后续几年里由查纳·巴亚多吉(Chagnaa Bayardorj)负责清修[1]。

正式描述之前,2015及2024年的古脊椎动物学会会议摘要中曾先后两次提及该化石[2][3]。
2025年,小林快次、达拉·泽伦尼兹基、安东尼·费奥里洛与察巴塔尔·钦佐里格(Tsogtbaatar Chinzorig)在学术期刊《iScience》上联合发表论文,正式将该标本建立为镰刀龙科新属新种察氏双爪龙(Duonychus tsogtbaatari)。属名Duonychus由拉丁语词汇duo(意为“两个”)及古希腊语词汇ὄνυξ(ónux,意为“爪”)组合而成,指该分类单元手部只有两指的特点。种小名tsogtbaatari致敬蒙古古生物学家希什杰夫·察巴塔尔(Khishigjav Tsogtbaatar),此人也是蒙古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前任所长[1][4]。
Remove ads
描述

双爪龙正模标本属于一只未成熟个体,估计其体重介于259—268公斤(571—591磅)之间,体型与死神龙相仿,后者重约278公斤(613磅)。同一地层发现的秘龙和慢龙则更为庞大,分别重567公斤(1,250磅)及1,469公斤(3,239磅)[1]。2025年的正式描述中并未给出体长估计,但附带的新闻稿中称该动物长达3米(9.8英尺)左右[4]。
标本手部保存完好,其中包括已知首个完整的非近鸟型兽脚类的角质爪。第三掌骨尺寸很小,形成一层夹板似的结构,与其它有着发达近远端的镰刀龙类均不同。第三指缺失表明双爪龙具备功能学上的双指型,这在镰刀龙类中尚属首例。其手爪又大又弯,在镰刀龙类中较为典型。其中一只爪子保存有角质鞘,该结构的化石较为少见。角质鞘曲率测为120°左右,比爪子的曲率还要大,表明这层结构使手爪总长度增加了40%以上[1]。
与其它镰刀龙类不同,双爪龙肘部及第一指活动范围有限,类似暴龙和偷蛋龙科的三头鹰龙,二者均为双指型兽脚类。爪关节可以弯曲到与前方指骨近乎垂直的角度,是其它镰刀龙类或双指型兽脚类均无法做到的。强烈弯曲的角质爪配合极其灵活的爪关节,在进食过程中可协助双爪龙有效地攫取植物并拽到嘴边,与某些现生哺乳动物类似[1]。
Remove ads
分类

小林快次等人(2025年)发现双爪龙是镰刀龙科成员,并与中国南雄组发现的南雄龙及包含其它进阶镰刀龙科的进化支共同组成多分支[5]。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1]:
镰刀龙下目 |
| ||||||||||||||||||||||||||||||||||||||||||||||||||||||||||||||||||||||||||||||||||||||||||
Therizinosauria |
古环境

双爪龙化石发现于巴彦思楞组的乌利贝-库达克(Urlibe Khudak)地区[1]。对该地层的磁性地层学检测似乎证实整个巴彦思楞组的地质年代均位于白垩纪超静磁带(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期间,该极性期仅持续到桑托期末年便结束。此外,方解石铀铅测年估计该地层的年龄介于距今95.9 ± 6.0百万年至89.6 ± 4.0百万年之间,即从森诺曼期持续至科尼亚克期之初[6][7]。
河相、湖相及钙质沉积物表明当时的巴彦思楞组一带存在由大型曲流和湖泊组成的湿润环境,半干旱气候则不甚明显。巴彦思楞(Baynshire)与布汗特(Burkhant)两地的许多砂岩层皆有大规模交错层理,似乎印证了大型曲流的存在,这些大型水体可能排空了当时戈壁沙漠东部的水源[6][8]。从博尔古韦(Bor Guvé)和哈拉库图(Khara Khutul)两地发现了大量果实化石[9]。巴彦思楞组动物相极具多样性,其中不仅有恐龙,还有恐龙以外的物种。该地层发现的其它镰刀龙类包括慢龙、死神龙和秘龙[1],其它兽脚类则有大型驰龙科阿基里斯龙[10]及恐手龙科的似金翅鸟龙[11]。植食性恐龙包括甲龙类的篮尾龙和白山龙[12]、小型头饰龙类阿米特头龙和雅角龙[13][14]、鸭嘴龙超科的戈壁鸭龙[15]及蜥脚类的长生天龙[9]。其它动物则包括鳄形类及南雄龟科等半水生爬行类动物[16][17]。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