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变装表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变装表演(英語:Drag)是一种夸张展现陰柔氣質、陽剛氣質或其他性別表達的表演艺术,通常以娱乐为目的。变装通常涉及异装(cross-dressing),即穿着与自身性别传统定义不同的服饰。变装皇后(Drag Queen)通常指男性表现女性形象,而变装国王(Drag King)则通常指女性表现男性形象。变装表演常融入喜剧元素、社会讽刺,甚至政治评论,以幽默和夸张的方式探讨性别与社会议题[1][2][3]。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5年3月17日) |

變裝(Drag)是一種誇張化的、或其他形式的表演,通常用於娛樂目的。變裝通常涉及異裝。變裝皇后(drag queen)通常是男性,以女性化的方式表演;而變裝國王(drag king)通常是女性,以男性化的方式表演。此類表演往往包含喜劇、音樂、社會諷刺,有時也涉及政治評論。[4][5][6] 在英語中該詞既可作為名詞使用,如「in drag」(進行變裝),也可作為形容詞使用,如「drag show」(變裝表演)。[7]
Remove ads
詞源
「drag」一詞的起源尚不確定;它可能可追溯至英格蘭的伊麗莎白時代,當時該詞被用來描述男性演員在劇院中飾演女性角色的情況,而當時的劇場異裝是常態。[8] 已知首次使用「drag」來指涉男性演員穿著女性服裝是在1870年。[9] 一種解釋認為,它來自19世紀的劇場俚語,源於長裙拖曳在地面的感覺。另一種可能的來源是意第緒語的trogn,意為「穿著」,其根源來自德語tragen。[10] 它也可能源自「grand rag」一詞,該詞歷史上曾被用來指稱化裝舞會。[11]
民俗習俗
男扮女角已經在某些英國與愛爾蘭傳統習俗中出現了數百年。例如,一些地區版本中傳統由男性演出「mummers' play」角色包括「Besom Bet(ty)」;「Bessy」或「Betsy」的多種變體;「Bucksome Nell」;「Mrs Clagdarse」;「Dame Dolly」;「Dame Dorothy」;「Mrs Finney」;「Mrs Frail」等。[12]
在英格蘭東部圍繞象徵農業年開始的「Plough Monday」演出的版本稱為「Plough Play」[13](亦稱 Wooing Play 或 Bridal Play)[14],通常涉及兩個女性角色:年輕的「Lady Bright and Gay」和「Old Dame Jane」,以及一個關於私生子的爭議。[15] 在沒有戲劇演出的地方,「Bessy」這個角色也會跟隨「Plough Jags」(亦稱 Plough Jacks、Plough Stots、Plough Bullocks 等):「她」是一名穿著女性服裝的男性,負責攜帶收款箱[13],收取金錢及捐贈。
英格蘭民族舞「Abbots Bromley Horn Dance」的「Maid Marian」亦由男性扮演。而在舊文獻中提到的參與「May Games」和其他節慶與莫里斯舞舞者同台的「Maid Marians」很可能也是男性。英格蘭中部本地習俗「Castleton Garland Day」中「Castleton Garland King」的「伴侶」傳統上是男性(直到1956年由女性接替此角色),最初亦只簡單稱為「The Woman」。[13]
在中國,反串具有悠久的傳統,通常指戲曲舞台上的性別顛倒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強調藝術修養,需要演員在聲音、身體、動作與心理層面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角色轉換的效果。京劇中的男旦(男性演員扮演女性角色),以及越劇中的女小生(女性演員扮演年輕男性角色),都是典型的反串形式。[16]
Remove ads
舞會文化

舞會文化(英語:Ballroom culture,亦稱為「Ball culture」等名稱)是一種源於1920年代紐約的地下LGBT文化。[17] 在這種文化中,人們會在被稱為「舞會」(ball)的活動中「走秀」(walk,即競賽),爭奪獎盃、獎品與榮耀。舞會參與者主要是年輕的非裔美國人與拉丁裔美國人LGBTQ群體成員。[18] 參加者會跳舞、 Vogue、走秀、擺姿勢,並在眾多變裝及表演競賽類別中互相支持。這些類別同時模仿並諷刺社會中的各種性別、社會階層與典型角色,也為參與者提供暫時逃離現實的空間。舞會文化不僅限於華麗的正式活動,許多參與者還屬於被稱為「家族」(Houses)的群體——這是LGBT與少數族裔社群長久以來的傳統,所謂的「選擇家庭」(chosen families)往往由朋友組成,彼此共同生活,建立關係與社群,以取代因出櫃而疏離的原生家庭。[19][20]
舞會文化在1990年首次受到主流關注,其voguing舞蹈風格因瑪丹娜的歌曲《Vogue》以及珍妮·李文斯頓(Jennie Livingston)的紀錄片《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而進入大眾視野。Voguing是一種高度風格化的 「House dance」,誕生於1980年代並源自1960年代紐約哈林區的舞會文化。[21] 2018年,美國電視劇《豔放80》以1980年代哈林的舞會文化為背景,並獲得多項獎項提名。[22]
變裝皇后與變裝國王

變裝皇后(drag queen,最早見於1941年)通常指一名男性裝扮成女性,這種裝扮可能是表演的一部分,也可能出於個人滿足。「變裝皇后」一詞用來區分這類男性與異裝癖、跨性別女性或其他跨性別人士。從事「變裝表演」的演員常以喜劇形式登台,並配合誇張的妝容、假髮,以及義乳等假體作為表演服裝的一部分。
女性裝扮成男性並表演為「超男性化」角色時,有時被稱為變裝國王(drag king);然而,「drag king」一詞有更廣泛的意涵。目前最常用來指涉一種娛樂表演(如唱歌或對嘴表演),其中舞台上刻意陽剛的形象,不必然與表演者的性別認同或性傾向有直接關聯,就像出生時被指定為男性、在舞台上表演女性變裝的演員,現實生活中未必認同自己是女性或同性戀。
另一方面,偽皇后(faux queen,又稱生理皇后,bio queen)通常是指順性別女性在與傳統(男性扮演女性)的變裝相同的情境中進行表演,並呈現誇張的髮型與妝容。例如,女演員與歌手女神卡卡在2018年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中的首次演出[23][24] ,以及創作歌手查普·蘿恩受變裝皇后影響的美學風格. [25]
建構一個變裝形象也可被視為一種「抗拒汙名」的形式,參與變裝的人能夠「展現自豪」(embody pride)並對抗社會的羞辱與偏見。[26] 社會汙名往往透過羞恥過程運作,[27][28] 而變裝皇后常同時面臨社會與經濟上的邊緣化。[29] 然而,變裝實踐同樣能提供抗拒汙名的方式,透過在支持社群中的表演,帶來管理被污名化的新途徑。文卡特拉曼(Venkatraman)等人(2024)[26] 的受訪者也指出,透過變裝培養對自我與身份的自豪,能夠滲透到表演者生活的其他層面;而伯科維茨(Berkowitz)與貝爾格雷夫(Belgrave)(2010)[29] 則強調變裝所帶來的賦權效應。
Remove ads
参见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