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口目
昆虫纲的一目昆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古口目(学名:Archaeognatha)是昆蟲綱無翅亞綱下的一個目,通稱石蛃。古口目是現存最原始的昆蟲類群,出現於泥盆紀中期,與蛛形綱起源時間相近。古生代和較近期的年代都有出土古口目的化石,其中部份物種的形態特徵和一些現生的物種極為接近,這些化石包含包埋的蟲體化石、蟲體印痕化石,和足跡化石[3]。古口目過去又稱「微首目(Microcoryphia)」。
二十世紀晚期時學者將纓尾目分為古口目與衣魚目,這兩個目都擁有類似尾巴的構造,此構造由兩側的尾毛及中間的肛上板組合而成,古口目的肛上板明顯長於兩側尾毛,而衣魚目則與兩側尾毛長度相仿[4]。古口目為單髁類,也就是所有其他非古口目昆蟲(統稱雙髁類)的姊妹群[5]。
古口目全球廣布,共分為兩個科,約500個物種[6]。
Remove ads
描述
古口目身形修長,胸節呈拱形,體型較小。腹部末端具有尾狀結構,由兩側尾毛與中央肛上板組成。觸角具彈性。複眼碩大,具有三顆單眼,著生於頭部頂端。口器可部份內縮,具有簡易的咀嚼式大顎和較長的小顎鬚[1]:341–343。
古口目與衣魚目的不同之處在於古口目的頭部相對較小,且身體兩側扁平,衣魚體型為上下扁平。古口目可以利用尾狀構造跳躍,高度可達30公分。古口目還有一特點是後足基節(有些物種中足基節也有)和第二至第九腹節腹板生有帶關節的附器(styli),有些學者認為這是附肢的遺跡。
其他獨特特徵為古口目的腹節腹板由三片骨片組成,且古口目會在蛻皮前將自己固定在物體表面上。如同衣魚目,古口目也有易脫落的鱗片,藉此躲避獵食者,也可避免外骨骼磨損。古口目的外骨骼較薄,容易脫水,偏好棲息於潮濕陰涼的環境,如樹皮下或石頭下。



Remove ads
語源學
古口目(Archaeognatha )由希臘文而來,ἀρχαῖος, (archaios) 意思為「古老的」,而γνάθος(gnathos) 意思為「顎」,該組合詞意指古口目的大顎關節連接處只有單個,而其他的現生昆蟲則有兩個。
微首目(Microcoryphia)[4]亦來自於希臘文,μικρός(mikros) 意思為「小的」,κορυφή(koryphē) 意思為「頭」[7]。
分類
生態學
各種棲地中都有石蛃。大部分物種棲息於潮濕的土壤中,但也有棲息於灌木叢林,甚至是沙漠中的物種。大部分取食藻類,有些也會取食地衣、青苔,或其他腐敗的有機質。
求偶時,雄蟲會分泌精包,並將精包黏著在物體表面,接著跳起求偶舞蹈,在這之後,雌蟲會撿起精包並放入產卵管中。雌蟲一次大概能生下30粒卵。幼蟲形態與成蟲相似,約兩年能達到性成熟。
與大多昆蟲相異的是,石蛃成蟲會繼續脫皮,而且每次脫皮後都會再次交配。石蛃的壽命約為四年,比大多的昆蟲都長壽[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