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媒體

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媒體
Remove ads

台灣媒體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1885年。[1]

Thumb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
-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Remove ads

歷史

清治時期

1885年7月,英格蘭長老會牧師巴克禮創辦臺灣第一份印刷刊物《臺灣府城教會報》,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雖為傳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1][2]

日治時期

日人治臺初期遭受不少阻力,因此引進大眾傳播媒體,由日人辦報為殖民政府喉舌,控制言論,文字多以日文為主,就算有中文也是文言文,且嚴禁臺灣民眾發行報刊,以此達到馴化臺灣、便於殖民的目的。初期臺灣有四家穩定經營的日報,分別是北部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部的《臺灣新聞》,南部的《臺南新報》與東部的《東臺灣新報》,此為臺灣近代報紙與報業之濫觴。[3][4]

民間辦報則以民營的《臺灣民報》最為著名。1920年春,林獻堂等人在東京共組「新民會」,創辦《臺灣青年》雜誌社,發行月刊,編輯兼發行人為蔡培火,創刊後廣受海內外臺胞捐助支持。《臺灣青年》創刊初期強調青年奮起與文化發展,其後逐漸強調民族色彩,成為日本當局管制的對象,而無法順利運往臺灣,甚至被迫禁止發行。1922年,《臺灣青年》改名《臺灣》,內容中日文各佔一半。1923年4月,《臺灣民報》半月刊創刊,後因東京大地震火災暫時停刊,復刊後改為半月刊,12月,日本當局對年初臺灣議會同盟會的與會者展開逮捕行動,史稱「治警事件」,《臺灣民報》許多工作人員皆遭收押判刑,一度因此暫停出刊。《臺灣》月刊在《臺灣民報》站穩市場後停刊,《臺灣民報》改為周刊,《臺灣》雜誌社股份有限公司也改稱《臺灣民報》社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對臺灣人具有好感的臺灣文官總督伊澤多喜男,核准《臺灣民報》雜誌社遷回臺灣,條件是必須有部份版面刊載日文。[5][6][7]

中華民國時期

Thumb
臺灣戒嚴時期各種的黨外雜誌

台灣於1945年日本撤退至1980年代後期解嚴前之新聞媒體,因報禁等政府對媒體的限制而多由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持有,故民進黨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8]。在指戒嚴時代,媒體成為統治者打擊異議份子及遂行言論管制及宣傳之工具;當時的媒體監督機構主要也只單純地探討媒體內容,而從未針對媒體結構進行批判[9]。不過也有如自由中國蓬萊島雜誌美麗島雜誌等批評時政的雜誌,但卻大多受到當時政府的打壓。[10][11][12][13]

1987年,時任總統蔣經國宣佈解嚴,同時解除報禁與黨禁,不過鄭南榕認為如果只解除報禁,卻不修改當時的出版法新聞局能逕行對報社處分的條款,和未解除報禁時無異[14]。後來,於1999年,當時的第三屆立法院通過廢止出版法,將來出版品不再需要登記,相關出版規定則回歸其他法律[15][16]。之後,基於黨政軍退出媒體,中華民國政府和中國國民黨紛紛出售了原本的國營媒體和黨媒,使包括老三台在內的媒體民營化[17]

在解除報禁後報刊數量大幅增加,但也造成了惡性競爭,引發了媒體亂象[18],後來更出現了媒體壟斷爭議,引發了反媒體壟斷運動[19]

Remove ads

外界調查

台灣民眾對台灣媒體與從業者的印象普遍不佳。據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2019年的調查,以0分起跳、滿分10分為基準,台灣民眾對台灣媒體的平均評價為5.58分。[20]无国界记者驻台北办事处执行长艾玮昂表示,台湾媒体面临的問題有:政治高度两极化、腥膻色報導、以及媒体拥有者统治一切,無法尊重新闻准则。[21]根據路透新聞學機構於2022的調查,台灣媒體的信任度為28%,是全亞太地區的民主國家中最低的。[2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