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吠陀
印度教經典著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吠陀(梵語:वेद,羅馬化: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吠陀教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教典。“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识”、“启示”。广义上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如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及奥义书[1]。

吠陀本集
四部吠陀本集是:
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时代,正值印度河文明的時期,雅利安人大體居住在印度的西北印度河两岸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衍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為《阿闼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在十七世紀, 一些基督教徒創作了《埃祖爾韋丹》並聲稱它就是「失傳的第五韋達」,以便把基督教包裝成「原純印度教」來促進基督敎的傳播,後來該書被證明是疑典[2]。
梵书
梵书是以散文体写成的关于吠陀宗教使用的各种复杂祭祀的讲述和讨论。最重要的梵书有《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梵书》、《海螺氏梵书》、《牛道梵书》等。
森林书
本质上和奥义书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类著作,据说是“隐居在林中无法从事复杂的祭祀而代以冥思的老年人”的作品。存世的森林书很少。
奥义书
在印度教教內的地位
雖然印度教現今的許多信奉者含蓄地承認《吠陀經》的權威,但是這種承認經常被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宣言,以此證明他自己(或她自己)是一個印度教徒」[3],以及「今天的大多數印度人對於《吠陀經》的態度只是口頭上的尊崇,對文本的內容表現得毫不在意」[3]。利普納表示印度教的一些信奉者挑戰《吠陀經》的權威,從而含蓄地承認它在印度教歷史上的重要性[3]。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