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員貝龍興宮
台灣澎湖縣員貝嶼大廟,主祀哪吒三太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員貝龍興宮(臺灣話:Uân-puè Liông-hing-kiong),臺灣澎湖縣廟宇,白沙鄉員貝嶼公廟,鎮海澳角頭廟之一,主祀哪吒三太子。[1][2][3]:186-195法師流派屬於「閭山雷令、呂山、法主、勅令」支派。[4]:60–62
沿革

員貝村位於員貝嶼,為離島型村里,位於澎湖縣白沙島東側外海,與白沙島岐頭村東西相望。員貝嶼在清代方志有不同古名,文獻最早可追溯至康熙24年(1685年),杜臻所著《澎湖臺灣紀略》收錄員貝嶼、員背嶼和灣貝嶼等名,康熙25年(1686年)蔣毓英主編的《臺灣府志》則載員背嶼。根據澎湖文史工作者許玉河考證,許多資料將「員貝」地名起源連結成「圓形的貝」,但以貝類生物而論,按照澎湖人的語言習慣,通常稱作「殼仔(khak-á)」而非「貝(puè)」,進而認為「員背」應更近似地名緣由,取「黿之背」之意,對應員貝嶼上平緩高丘。[5][6]
員貝嶼在清領時期雖有文字記載,但作為獨立行政區頗為晚近;清領時期併入岐頭社,隸屬鎮海澳管轄範圍,根據員貝龍興宮立廟為光緒朝,員貝約莫在清領時期晚期才漸成具有規模的聚落。[6]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在白沙設立「頂山澳務署」,員貝始單獨設「員貝鄉」為一獨立行政單位,明治42年(1909年) 改「大赤崁支廳」,下轄「員貝鄉」,大正9年(1920年)改制後又稱「白沙庄員貝(大字)」。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7]:46-49,員貝、岐頭、小赤合併成白沙鄉三民村,民國39年(1950年)實施「地方自治」,再度改成「白沙鄉員貝村」,延續至今。[3]:186-195
員貝龍興宮開基於光緒九年(1883年),奉哪吒三太子為主神,廟中所藏「德配昊天匾」,上款「光緒癸未年孟夏月旦」,下款「存念開基總董王媽凉」[8],落款年份即為光緒九年(1883年)可佐證建廟年份。員貝龍興宮在日治時期並未有修建記載,根據廟中碑文所敘,龍興宮在立廟八十餘年後,在民國55年(1966年)集資號召重建。民國81年(1992年)重修,並再增建廟前涼亭一座,惟翻修工程品質不良,廟頂常有漏水、活動興辦受阻,又起重建聲浪。員貝村民再度籌措重修資金,順利於民國91年(2002年)五月動土興建,歷時三年奔波,民國93年(2004年)終告竣工,即為今貌,此次工程經費約新台幣1200萬元,另計慶典籌辦費用,總計花費約新台幣1800萬元。[1][a]
Remove ads
風希懷葛匾
「風希懷葛匾」,上款「光緒甲申年二月下浣」,下款「澎湖分守嶺南鄭膺杰題」;鄭膺杰籍貫廣東清遠,時任澎湖通判,任內於光緒十年(1884年)農曆二月下旬敬獻此匾予員貝龍興宮,匾辭寓有「仰慕懷念葛天氏」之意。[9]光緒11年(1885年)新曆3月29日,法國將領孤拔率軍攻打澎湖,爆發「澎湖戰役」,雙方鏖戰三日,3月31日清軍不敵法軍而棄守澎湖,通判鄭膺杰逃出澎湖,嗣後被朝廷革職,判處發放黑龍江效力。[10]:187-196
圖輯
-
遠眺龍興宮
-
鬧熱、分肉
-
廟名額
-
神明廳
-
太子爺像
-
風希懷葛匾
相關條目
- 員貝漁港
- 員貝國小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