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嘌呤
嘧啶和咪唑并联而成的杂环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嘌呤碱[1][2](purine base)或嘌呤碱基[3][4],泛指结构中含有嘌呤母核(purine core)者,如:腺嘌呤、鸟嘌呤,其他还有黄嘌呤、次黄嘌呤等。
嘌呤生物碱[5](purine alkaloid)或嘌呤类生物碱,则是由嘌呤演变且结构中保有嘌呤母核的生物碱,如茶碱和咖啡碱等。

如果身體未能將嘌呤進一步代謝并從腎臟中經尿液排出的話,而這些物質最終形成尿酸,再經血液流向軟組織,以結晶體積存於其中,假若有誘因[需要解释]引起沉積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裡的尿酸結晶釋出,那便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炎症(痛風症)。
Remove ads
衍生物
许多嘌呤衍生物存在于自然界,核苷酸五种碱基中的两种为嘌呤衍生物:腺嘌呤和鸟嘌呤。在DNA中,两条链上的碱基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氢键结合,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在RNA,尿嘧啶取代胸腺嘧啶。
其他重要嘌呤衍生物有次黄嘌呤、黄嘌呤、茶碱、可可碱、咖啡因、尿酸 和异鸟嘌呤。

生物功能
除了腺嘌呤和鸟嘌呤在DNA和RNA中的重要作用,嘌呤衍生物还存在于许多其它重要的生物分子,如ATP,GTP,环状AMP,NADH和辅酶A。嘌呤本身在自然界中不單獨存在,而是作爲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中間產物,可由有机合成人工製得。
历史
“嘌呤”(purine)一词意为纯尿(pure urine)[6],最早由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于1884年提出。他于1899年首次合成了此化合物。[7]合成路线的起始物质是尿酸 (8),此物质最早由舍勒于1776年从肾结石中提取。[8]尿酸(8)与PCl5反应得2,6,8-三氯嘌呤(10),后者与HI和PH4I反应得2,6-二碘嘌呤(11)。用锌粉还原得嘌呤(1)。天然嘌呤衍生物分子量比吡啶衍生物大很多。
实验室合成
嘌呤在生物体内的合成可以人工实现。甲酰胺在开口容器中以170 °C加热28小时,可得到可观产率的嘌呤:[9]
这个重要的反应是生命起源的讨论内容,因其由小分子有机物生成,而嘌呤的衍生物构成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碱基。[10]
Oro, Orgel等人发现四分子HCN缩合生成二氨基丁烯二腈(diaminomaleodinitrile,12),后者与其它小分子反应能得到自然界存在的大多数嘌呤衍生物。[11][12][13][14][15]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