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聖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靈
Remove ads

聖靈或譯聖神古希臘語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基督宗教多數教派所信三位一體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聖子。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聖靈是一個沒有身體的靈體,祂常被稱為靈、神的靈、主的靈、天主的神,尊稱為「保惠師」或「護慰者」(英語:Paraclete希臘語παράκλητος羅馬化Paráklētos)。

Thumb
班貝格啟示錄英语Bamberg Apocalypse中有關五旬節的插畫,圖上方繪有聖靈象徵白鴿降世的圖樣

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聖父耶和華雅威)才是「唯一真神」,聖靈與聖子相同,都是受聖父差遣的,但不被大多數的基督教教派支持。

關於聖靈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盧訶寧俱沙、得囉嵇(ܪܘܚܐ ܕܩܘܕܫܐ rūḥā ḏə-quḏšā」;太平天國拜上帝會譯为「聖神爺之風」[1]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會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2],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Remove ads

聖經的描述

聖靈的描述早在《舊約》中就存在,下面列举出一些描述及其出处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 《創世記》1:2(和合本
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
— 《創世紀》1:2(思高本
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預言。
— 《使徒行傳》2:18(和合本)
甚至在那些日子裏,連在我的僕人和我的婢女身上,我也要傾注我的神;他們要講預言。
— 《宗徒大事錄》2:18(思高本)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 《加拉太書 》5:22(和合本)
聖靈就是神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
— 《提多書 》3:6

歷史

聖靈的理解在最早和現今的基督宗教中是有分歧的。《聖經》從沒有聲稱聖靈為三位一體的神中的一個位格。事實上,即使在最早的信經──《使徒信經》中,只是簡單地宣認「我信聖靈(聖神)」。直到4世紀,教會發展三位一體的神學教義時,聖靈(聖神)也是神的說法才出現。教父亞他那修堅稱聖靈與聖父是同質。另一位君士坦丁堡主教馬西頓紐斯(Macedonius),他提出「聖靈為被造者」,和「聖靈的地位次於聖父和聖子」的主張。結果,他的主張隨即被視為反聖靈派。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公元325年)之後,三位一體的聖父和聖子的地位已奠下。至於聖靈(聖神),羅馬教會(即今天的天主教會)指出:「该撒利亚的主教巴西流(Basileus,330-379)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思想作了一番神學思考,寫了一部《論天主神聖》(De Spiritu Sancto, 374)的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聖神與聖父和聖子是『同性同等』的。」聖靈(聖神)是三位一體的神(天主)的討論,被提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公元381年)上。結果,教會在修定《尼西亞信經》時,加上「我信聖神(聖靈),是主,是賜生命的,從父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從此,聖靈(聖神)是三位一體的神(天主)的地位才被確認。[3]

但在《尼西亞信經》中的用詞,東、西方教會對聖靈(聖神)是「從父出來」或「從父和子出來」的理解出現分歧,基督教稱之為和子說。此分歧最終成了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的因由之一。而今天的新教,一般接受天主教會所用文句:聖靈是「從父和子出來」。

Remove ads

聖靈論

雖然早在第二第三世紀時,教父特土良就已提出三位一體教義,但不可否認的,早期教會對聖靈感到困惑,在神學上無法制定多少教義,同時因當代神學討論集中於基督論及急於解決政治爭端,教父們認為還輪不到考慮聖靈的問題,甚至尚不確定聖靈到底是「神」還是一種「作為」,直到第四世紀後期聖靈的神性才終得確立。由於以上的因素,有關聖靈的討論始終落於神論基督論之後,討論的內容也相對較少;但隨著靈恩運動的興起,使得聖靈這個議題在神學的領域重新受到关注。

奧古斯丁的聖神論

東西方教會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乃是西方教會在《尼西亞信經》上做了些許的變動,即是著名的教會歷史事件——和子說,而倡議該說的一位人物就是希波的奧古斯丁

東方教父基於三位一體的源頭只有一個的觀念,認為聖子由聖父而生,聖神由聖父而出,這兩個詞彙在表達聖子與聖神都源自於聖父[4]

奧古斯丁之所以這樣詮譯聖神,最主要的因素是因為他對於三位一體的看法是採互相的關係來理解的,在他的「三位一體論」中曾說明「聖神是屬於一種父和子不能言傳的連結」,[5]

加爾文的聖靈觀

加爾文基督教要旨》中的聖靈觀可歸納如下:

神的話與神的靈一起做工”是加爾文神學的中心思想[6],加爾文對聖禮中的聖靈亦有其獨到的見解,他主張聖禮是上帝恩典的外在象徵,信徒必須透過聖靈的教導,各種禮儀才具意義,所以他並未完全廢除聖禮。以聖餐為例,他認為是信徒在聖靈裡被聖化而與神產生連結,而不是餅和杯被聖化[7],這一觀念帶給後世的基督徒極大的影響。

加爾文較當代一般神學家更重視聖靈,但後世大多數神學家強調他的預選說[8],以致預選說幾成為加爾文神學的同義詞,其實他的聖靈論甚為豐富。加尔文認為位格是神的本體中一種存在,和其他位格相互關聯;三位格是對相互關係而言的,若無相互的關係則不具實質的意義。[9]

莫特曼聖靈論

莫特曼是二十世紀的新教神學家,自謂其神學是後巴特神學,他雖然以末世論盼望神學一書而一舉成名,但他站在巴特肩膀上而發展的聖靈論卻也有極豐富的內容及寬闊的視野。

莫特曼認為在傳統中,談到聖靈即不自覺聯想到靈性與精神方面,以致無法看到全面性的聖靈工作,所以他主張應該要用全備的生命來看聖靈,因為聖靈的工作不只單在生命的某一層面,而是對整體的生命在做工[10],因此他的聖靈論是一種結合了生活經驗、宗教經驗及與神交往經驗共同思考的聖靈論[11]

莫特曼基於以上的思考,認為聖靈不是經驗的對象,而是使人體驗新生命的媒介,所以當人藉著聖靈而經驗時,即知聖靈確確實實是一使得到經驗的主體;他的此一看法解決了神的超越性(神遠遠的離開了祂所創造的人)及神的臨在性(神很貼近所創造的萬物)所產生的困難而把兩者連結起來,使人一方面能認識神,一方面又能體驗祂。因此莫特曼認為聖靈論是連結基督論與末世論的橋梁[12]

莫特曼聖靈論的貢獻是從三一神觀出發,一方面是人經歷聖靈的多元性,在自然裡體驗聖靈更是另一個特點[1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