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地衣

专化型真菌与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共生生态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衣
Remove ads

地衣真菌綠藻門藍綠菌共生体,呈灰白、暗绿、淡黄、鲜红等多种颜色,长在干燥的岩石或树皮上,可依形態分成枝狀地衣、葉狀地衣與殼狀地衣。光合作用的绿藻(或蓝细菌)提供营养物质,真菌(通常属于子囊菌門,少数属于擔子菌門)提供水和矿物质、提供保护,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地衣可以在严峻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常是生物占领新陆地的先锋。在极度干燥的条件下,地衣也可以脱去水分,进入休眠状态,待到条件好转,再恢复高速度增长。地衣很长寿,有的寿命可达千年[1]

事实速览 地衣, 上级分类 ...
Thumb
火成岩上的地衣

地衣透过包含真菌和绿藻(或藍綠菌)二者的地衣碎片在空气中传播,长出新地衣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他们各自也可以单独进行有性和无性的生殖。其中真菌部分单独生殖的后代,需要与有关绿藻(或藍綠菌)重新组合才可生存。

目前已知地衣分属于8纲39目115科995属19,387种[2],地球陸地面積的6%被地衣覆蓋。北极地区的地衣是北极驯鹿的主要食物,地衣也已用於製造染料(如石蕊)和香料,以及在傳統醫學作为藥物。[3]

Remove ads

詞源

實際上,大部分地衣(Lichen)中並不如字面上一般生長於「地上」。至於然而何為稱之地衣,日本學者久保輝幸考察了地衣的詞源[4] [5]:「地衣」一詞首見于早期道教書籍,但是該書所指的植物為現今所見的車前草。其后,唐人陳藏器在本草書中首次記載「地衣草」,這個地衣草應就是現在的地衣(Lichen)的詞源。李時珍將之與《日華子諸家本草》中所記載的地衣視為同一種植物并記載至《本草綱目》中。而後至清朝李善蘭同兩位傳教士編輯《植物學》[6]時,對「lichen」的詞譯采取本草書中的植物名稱「地衣」。

形态和结构

地衣生活在各種表面上:土壤樹木岩石和牆上。他們通常會在一些環境惡劣的地方生長,如海拔數千米的高山、沙漠和接近極地凍土。由於地衣對二氧化硫相當的敏感,所以生態學上,地衣常被當成一種空氣品質的指標。

形態上地衣有三種:

  1. 殼狀地衣英语Crustose lichen:植物體成殼狀,緊貼在樹皮和石頭上。底面和基質緊密相連,難以分離。例如,茶漬屬Lecanora)、文字衣屬Graphis)。
  2. 葉狀地衣英语Foliose lichen:植物體平鋪,僅由假根狀的菌絲與附著的和體相邊,易於分開。例如,梅衣屬Parmelia)、蜈蚣衣屬Physica)。
  3. 枝狀地衣英语Fruticose lichen:植物直立或下垂如絲,多數片段有分枝。例如,石蕊属Cladonia)、松萝属Usnea)。

而地衣結構一般可分為上皮層、藻胞層、髓絲層和下皮層。

  1. 上下皮層: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特稱為假皮層,下皮層一般能長出假根。
  2. 藻胞層:上皮層的下部,在排列疏鬆的藻胞層之間夾雜有許多藻細胞,這些細胞成層排列稱異層細胞,若散生則稱為同層細胞。
  3. 髓絲層英语Medulla (lichenology):藻細胞下面為髓層,由比較疏鬆而粗大的菌絲體交織而成,專門貯存空氣水分
Remove ads

同名異物

  • 一種類似于木耳珠藻科蓝藻,又稱作地耳地木耳,亦于一些大陸地區中稱作「地衣」,以之作為食品。此種地衣不同于一般所稱的地衣(Lichen)。
  • 現今所見的車前草[5]
  • 一種唐朝時舖於地上的織品(敷物)[5]

圖庫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