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謝櫛蠶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有足埃謝櫛蠶(學名:Aysheaia pedunculata)[1]是埃謝櫛蠶屬(學名:Aysheaia)的唯一物種,屬於泛節肢動物(Panarthropoda)、葉足動物門、異蟲綱、原有爪目、埃謝櫛蠶科(學名:Aysheaiidae)。[2][3]此物種生活在加拿大海域。其因外貌特殊,使對其分類有著大量不同的意見。[3]
Remove ads
命名
埃謝櫛蠶的學名-Aysheaia,是以埃謝山峰(Ayesha Peak,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瓦普塔冰河(Wapta icefield)北方)命名的。[4][5]埃谢山峰最初在1903至1904年的地圖上標示為「Aysha Peak」,後來以1887年亨利·萊特·哈葛德創作的小說《她》(She)中女主角名字「Ayesha」重新命名。[6]種小名「pedunculata」,為拉丁語「pedunculus」,意為腳。[4]
發現

埃謝櫛蠶的化石分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洛磯山脈瓦普塔山脈(Wapta Mountain)和費爾德山脈(Mount Field)之間的沃爾科特採石場(Walcott Quarry),屬於史蒂芬地層(Stephen Formation)的伯吉斯頁岩(Burgess Shale)。[3]
1978年,哈利·布萊莫·惠靈頓(Harry Blackmore Whittington)發表了共15個化石標本,其中13個存放在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另有兩件存放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的收藏中亦有16塊化石標本。加拿大地質調查局還有挖到一塊標本。[3]該物種的正模標本為USNM 57655。[4]
Remove ads
生態
埃謝櫛蠶的葉足有圓形的末端,適合於在泥濘的海底移動。[3]而其消化道並未發現泥沙,代表其不太可能是以大量攝取泥沙為生,且不會穴居。[3][7]其標本上多次帶有海綿化石(例如:塔卡瓦棉和原始海綿屬),可能以此為食。[3][8][9]以及身體背部的刺,可能具有感覺功能或是具有防禦作用。[3]但是有學者認為該物種的化石多次保存到海綿,不一定代表其以此為食。[10]
分類
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於1911年發表多個物種,包括埃謝櫛蠶。他認為埃謝櫛蠶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的一個物種,但不屬於現今任何一個環節動物的科,並建立新科。[3][5][11]
1923年,查爾斯·T·布魯斯(Charles T. Brues)最早提出埃謝櫛蠶是屬於有爪动物门物種。[12]隨後,許多學者認同埃謝櫛蠶於有爪動物。[13][14][15]喬治·伊夫林·哈欽森(George Evelyn Hutchinson)建立了有爪動物門底下的原有爪目(Protonychophora),根據其葉足的排列和形狀,將埃謝櫛蠶劃入其中[13],且比节肢动物門更為親近[13][16]。珍·伯格斯特羅姆(Jan Bergström)則認為牠應該更接近缓步动物门(Tardigrade)[17]。1975年,勞拉·黛爾·凱夫(L. Delle Cave)和阿爾貝托·馬裡奧·西蒙內塔(Alberto Mario Simonetta)透過緩步動物與有爪動物和埃謝櫛蠶比較,他們推測埃謝櫛蠶可能介於緩步動物與有爪動物之間,應可建立一個獨立的綱。[3]哈利·布萊莫·惠靈頓認為不需再增加一個新的分類單元,僅需將其歸類為「葉足動物」(lobopodians);他覺得其與歐巴賓海蠍或是怪誕蟲一樣,很難歸類於現存的任何分類單元。[3]
Remove ads

1985年,理查德·阿什比·羅賓遜發表編號KUMIP 153923的標本,其產自美國猶他州惠勒頁岩(Wheeler Shale)。他並將該標本描述為新物種,並劃分進此屬,命名為「延長埃謝櫛蠶」(學名:Aysheaia prolata)。[2]
後續,許多學者表示質疑。2017年,史蒂芬·帕茨(Stephen Pates)、艾莉森·C·戴利(Allison C. Daley)和奧爾特加 - 埃爾南德斯 哈維爾(Javier Ortega-Hernández)鑑定化石是斯坦利蝦屬未定種(Stanleycaris sp.)的前附肢(frontal appendage)並重新解釋化石型態。而延長埃謝櫛蠶成為疑難名(nomen dubium)。[18]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